林徽因一生匆急又忙碌。從夜晚到清晨,再從晨光熹微到燈火闌珊。每一步,她都走得凜冽鏗鏘,但在那朝不保夕的年代,亦走得極艱難。但世間,除了生死,大約也是沒有別的事情可以成為她覓逐信仰之阻礙。
梁從誡出生不久之后,林徽因便開始她的建筑考察工作,開始了她的建筑學術(shù)生涯。文學她是熱愛的,亦是她時刻不忘傾力貢獻的。在20世紀30年代,大至創(chuàng)刊辦報,小至鼓勵青年作家,與之在“太太客廳”交流傾談。但,建筑學,才是她的根基理想和畢生事業(yè)。
在1932年的8月產(chǎn)下梁從誡之前,梁思成已分別于該年4月和6月進行過兩次野外建筑考察。當時,林徽因懷有身孕,因此都未能伴行參加,令她覺得甚是遺憾。
梁思成之所以能夠條件齊備地帶領(lǐng)團隊外出考察,得益于“中國營造學社”的資力。當時,梁思成任中國營造學社的法式部主任。法式部的工作就是從實物調(diào)查入手,對古建筑盡興測繪、制圖、分析鑒定。林徽因當時則在中國營造學社擔任梁思成的校理。
中國營造學社,始建于1929年,原名叫中國營造學會(下文簡稱“營造社”),是一個旨在研究建筑文獻的學術(shù)團體,創(chuàng)建人是朱啟鈐。朱啟鈐,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北洋政府官員,古建筑學家,工藝美術(shù)家。
朱啟鈐曾經(jīng)親手修建中山公園,大約便是始于那個時間,他對建筑藝術(shù)生發(fā)了極濃厚的興趣,后又在南京的江南圖書館遇到北宋土木建筑家李誡編纂的《營造法式》一書,大為驚動。正是因為《營造法式》,朱啟鈐方才立定決心,將余生奉獻給古建筑研究,并于日后創(chuàng)建了“中國營造學社”。
說到朱啟鈐和營造社,便要提及當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從東北大學雙雙離職回到北平一事。自然,主因是林徽因病情惡化,需回北平治療靜養(yǎng),但當時營造社對梁林夫妻二人的熱忱邀請亦有極大的促動作用。
因朱啟鈐早年曾擁戴袁世凱復辟,個人聲譽不佳,所以,起初夫妻二人對參加營造社一事甚為猶豫。但朱啟鈐其人對建筑事業(yè)卻有著旁人所不能相比的投身決心,態(tài)度亦極端肅、誠懇。因此,在1931年的9月,大約是林徽因病情好轉(zhuǎn)從香山返回北總布胡同的時間前后,夫妻二人終究決定辭去東北大學職務,應邀加入。
串聯(lián)起朱啟鈐和營造社,以及營造社和梁林夫婦的關(guān)鍵所在,皆是李誡的《營造法式》一書。梁林夫婦當年自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立志投身建筑學始,便對李誡和他的《營造法式》推崇備至。
他們二人當年的婚禮便為紀念李誡定在了3月21日。3月21日是李誡的碑上唯一留下的日子。后又給兒子取名“從誡”,也是寓意期望他能“效法李誡”,亦能在建筑事業(yè)上有所承繼。自然,取名是為初衷,但日后對梁從誡的教育依然是開放并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