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翻譯此書,于我是一個機緣,更是一大壓力。剛開始翻譯時,為了熟悉原文風格,我先細讀了董橋、黃裳等名家的書話和題跋,含英咀華,同時瀏覽黃丕烈的《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摘錄文辭,抄輯字句,編了一個近萬字的詞匯表,迻譯之際,時時參看。尤其是董橋先生關于購藏西書的書話,清貴典麗,滿紙清芬,令我獲益良多。至于譯文風格,除了每章的章名多是意譯之外,其他我都是盡量貼近原文,力求用地道的中文翻譯,不濫用成語,稍微保留一些歐化的長句。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就是書中的部分引文,尤其是書札,如是十九世紀以前的,譯者不揣谫陋,大多嘗試譯為文言,以體現(xiàn)原文之古雅。然而囿于才學,相比前賢先哲的精金美玉,自是相去甚遠,亦必有可議之處。書中的人名地名翻譯,均是參考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出版社的參考資料,在此不贅。其中,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術語翻譯參考《基督宗教外語漢語神學詞典》,法律術語翻譯參考《元照英美法詞典》。此外,書中注釋都是譯者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資料整理而成。拙譯可以說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產(chǎn)物,若無網(wǎng)絡,以我的淺薄學力,翻譯如許大作,必然無從下手,遑論作譯注。我認同好譯文是“改”出來的觀點,雖曰已盡力修改,但謬誤之處仍多,懇請方家指正。
翻譯這樣一部大書,絕非一人一力所能為之,借此機會向關心此書的各位親友師長謹致謝忱,尤其是下列幾位:感謝本書作者Nicholas A. Basbanes 先生,多次不厭其煩為我解釋翻譯中的難題。
感謝博學的周運先生邀請我翻譯此書,并熱心提供資料;感謝責任編輯馬曉玲女士的寬容和督促,促成了此書的出版;感謝世紀文景的何曉濤先生,延遲交稿期限,給了我額外的時間推敲譯文。
感謝肖明波教授的介紹,讓我有機會翻譯此書。肖教授是通信技術專家,又譯有數(shù)種科普、社科類名作,堪稱罕有的文理兼通之士。感謝深圳的胡洪俠先生,他是資深報人、知名藏書家,其微書話更是一絕。謝謝他多次詢問此書的翻譯情況。
感謝我的學長、香港城市大學陳龍根先生,沒有他多年來的幫助,我肯定不能好整以暇譯畢此書;感謝另一位學長莊開仁先生,他是一位學貫中西的譯林高手,時時撥冗為我解惑釋疑。
特別要謝謝我的父親、母親和妻子。沒有家人的支持,不可能有這么多時間精力用來翻譯此書。尤其是父親,多次詢問譯文進度,鼓勵我要持之以恒,盡力而為。我亦愿將此書作為一個小禮物送給女兒,接到譯書任務之時,她還沒有出生,如今已是一個愛講故事愛看書的小女孩了。
還要感謝購買此書的各位讀者,謝謝你們對譯者與出版社的信任。讀者與一本書及其著譯者的緣分,恰似金庸先生大作《神雕俠侶》中楊過的說話:“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希望您喜歡這本書。
陳焱
二〇一四年夏于荔紅蟬鳴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