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杏花·春雨·江南(3)

寫在歷史的邊上 作者:王學泰


關于南宋以臨安(杭州)為中心的江南一帶文化、文明的高度發(fā)展,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的日常生活》中有很細致的描寫,他認為這是宋朝進入“近代的標志”。

謝和耐在書中指出,在八世紀,中國的南方,“由于其沉悶并使人喪失活力的氣候,只不過是遼闊帝國的一塊未開拓的地區(qū)罷了。人們的興趣和感情都另有所系。對于許多人來講,南方并非祖先的故土,在那里會產生一種流放之感?!笨墒堑搅吮彼沃腥~以后:

人們已經不斷地感受到了中國南方的日趨增長的重要性。在南方,人口更加密集,富足程度增加,海上和內河交通發(fā)展起來,并且形成了一種幾乎不為中國北方所熟悉的特殊的城市生活方式,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書香世家,這終于使人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和它的活力。對于這種深遠的、幾乎難于覺察到的變化過程,我們最先想到的也是最有可能正確的解釋是:正是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的來自中亞和今天蒙古一帶的野蠻游牧民族的持續(xù)不斷的壓力,才構成了促進中國長江流域和東南省份經濟普遍成長的主要動因。

13世紀的中國在近代化方面進展顯著,比如其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流通證券,其高度發(fā)達的茶葉和鹽業(yè)企業(yè),其對于外貿(絲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其各地區(qū)產品的專門化等等。無所不在的國家掌握了許多商業(yè)部類,并通過一種國家專賣權體制和間接稅收而獲得其主要歲入。在社會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這就是外國一些史學家認為宋朝已經踏入“近代”門檻的理由。此后雖然經歷了戰(zhàn)爭和蒙元鐵蹄的蹂躪,但東南一帶經濟文化的積累已經形成,江南風月雖然也可一度蒙塵,但其一經拂拭,照樣光輝依舊。難怪詞人“懶去蓬萊三島,且看江南風月,一住數(shù)千年”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