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遇到不如意的事兒,要多想想它積極的一面?!?/p>
“為什么要看積極的一面?”
“想著積極的一面,事情就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p>
“只看它積極的一面就能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積極的一面要看到,消極的一面也要兼顧到,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才是真正地樂觀看待事情。只為了看到積極的一面,而去強迫自己保持樂觀心態(tài),不是很危險嗎?無論是積極的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要做到不偏不向、內心不動搖?!?/p>
學生們申請去美國高校學習,但離最終錄取結果出來,還需幾個月的時間。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否被錄取,所以在這段時間里,他們的內心都很焦躁不安。在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大概會呈現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無條件認為是好結果的樂觀心態(tài),另外一種則是內心焦慮不安,認為結果不好的悲觀心態(tài)。但大部分人都傾向于應該要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
無論是積極地還是消極地,在無所作為、浪費時間這點上看,兩者并沒有本質區(qū)別。實際上,無論是持樂觀態(tài)度的學生,還是持悲觀態(tài)度的學生,他們個人都不能掌控事情本身,而內心浮躁、白白浪費時間的情況卻是占著絕大多數?;谶@點考慮,人們說“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是對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信奉積極的時代里。只看事情好的一面,不能稱之為“樂觀地看待事情”。要真正地做到樂觀地看待事情,可要比想象中的難。同時看到事情的好與不好兩個方面,還能做到不放棄、不逃避,依然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才是真正地樂觀看待事情。不敢直視不好的一面,只想看到事情好的方面,就是“弄虛作假”,假樂觀而已。
積極、樂觀的對立面就是消極、悲觀。在這樣“積極對消極”“樂觀對悲觀”的分類方法中,我們的內心果真能做到收放自如嗎?
特別是過分樂觀地看待事情,就會產生“感謝心理”。這樣的心態(tài)固然好,但是它卻會把所有的事情都合理化,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回過頭來好好看看。每當我們遇到不如意或是遭受挫折時,我們就會采取某種措施,試圖從中解脫出來。在這種時候,樂觀、感激等心態(tài),就會為其提供溫暖的“避風港”。雖然這種情感安慰會讓我們內心變舒服,但不安感卻依然存在。這是因為這只是瞬間的心理安慰而已,實際上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得到解決。內心一旦感到不安,大腦就會自動地將事情合理化。但用這種方式將事情變合理的做法,最終只能讓我們不能客觀地看待自身與社會,甚至是致使我們判斷錯誤、行動失誤。
例如,已經窮得不能再窮了,那還要繼續(xù)保持樂觀心態(tài)嗎?每次都會遭遇不如意、遭遇不公平待遇,那還要心懷感激地去生活嗎?“不要抱有貪念,滿足現有生活”這句話,固然有道理,但把它當成是逃避問題的借口是不行的,我們自己應該冷靜地去分析處理現實狀況。
對人生沒有責任感、對生活沒有付出努力,卻盲目地抱有樂觀心態(tài)、感謝心理,那對改善現實狀況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另外,這種形式的假樂觀、牽強的感謝心理,稍不注意,還會讓我們認同“空中掉餡餅”的理論,也會讓我們自主地回避致使自身陷入悲慘境遇的現實情況。
不值得感謝的事就不要去感謝。在完全沒必要感謝的情況下,為了讓事情變得合理而心存感謝的話,其結果只能成就不好的習慣,同時也會讓人們學會用謊言去包裝人生。另外,這也會讓我們在面對社會上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現象的時候,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這樣的做法,不僅不利于我們規(guī)劃人生,反而還會讓我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變得淡薄。如果你對這樣的生活也同樣心存感謝的話,那么也就沒必要去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