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 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第三節(jié) 西昆后進著述考 在上面一節(jié),筆者對《西昆集》中 1 8 位詩人的著述進行了 一番排列。和這些作家一樣,西昆后進也多是學問很大、著述很 豐富的人。本節(jié)即根據第一節(jié)考訂的 11人,對他們的著述進行 簡單的考訂。 (一 ) 晏殊 :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與李維等同修,見上面李維條所 引《直齋書錄解題》卷四《、郡齋讀書志》卷二上?!端问?middot;藝文 志·藝文二》同,作“晏殊等同修"。已佚。 《降圣記》五十卷,同修。見上面“李維”條所引《郡齋讀書 志》卷二下。已佚。 ’ 《祥符先天紀》(《天源錄》),參編?!队窈!肪砦迨撸?ldquo;祥 符八年十月十五日(壬辰),知制誥盛度上《圣祖黃帝天源錄》五 卷,命王曾、晏殊編未備事跡。二十八 日乙巳,樞密使王欽若上 纂集圣祖事跡十二卷,以《先天紀》為名。"①已佚。 《方岳志》五十卷,晏殊等撰。見《通志·藝文略第四》。已 佚。 《天和殿御覽》四十卷,晏殊等略采《冊府元龜》。見《通 志·藝文略第七》?!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四同,云:“侍讀學士 臨川晏殊等天圣中受詔,取《冊府元龜》,掇其要者,分類為二百 十五門。天和者,禁中便殿也。"《宋史· 藝文志· 藝文六》作 ① 《玉?!贰?,四庫全書》944 冊,53 l 頁。 西昆體研究 “晏殊《天和殿御覽》四十卷"。已佚。 《類要》,《通志· 藝文略第七》作七十四卷?!端斐跆脮? 目》著錄“《晏公類要》”。《郡齋讀書志》卷十四作“《類要》六十 五卷”,日“:右皇朝晏殊纂,分門輯經史子集事實,以備修文之 用。"《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作“《類要》七十六卷”,日:“晏殊 撰。曾鞏為序。案《:中興書 目》七十七卷,比曾序七十四篇多 三篇。今此本七十六卷,豈并 目錄為七十七耶?"《宋史·藝文 志·藝文六》作“《類要》七十七卷"。今存《晏元獻公類要》原 為一百卷,有兩種清抄本,西安所藏為卷一至卷三十七,北大所 藏有十六卷 ?!都x 目錄》二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云“:丞相元獻 公晏殊集?!吨信d館閣書 目》以為不知名者,誤也。大略欲續(xù) 《文選》,故亦及于庾信、何遜、陰鏗諸人,而云唐人文者,亦非 也。莆田李氏有此書,凡一百卷,力不暇傳,姑存其 目。”已佚。 ’ 《晏殊集》二十八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元獻遺文》一卷、《補編》一卷《、附錄》一卷,清胡亦堂輯, 勞季言補編,民國李之鼎增輯,見《宋人集》乙編。 《晏殊翰苑制詞》二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晏相臨川集》三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郡齋讀 書志》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藝文 七》均作“《臨川集》三十卷”。已佚。 《二府集》二十五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遂初堂 書目》著錄“《晏元獻二府集》”。《宋史·藝文志·藝文七》作 “《二府別集》十二卷”。已佚。 《二州集》十五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北海新編》六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6 ,) 第一章 西 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平臺集》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紫微集》一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遂初堂書目》 著錄“《紫微集》”。已佚。 《詩》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珠玉集》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珠玉詞》 今存多種版本。 《笑臺詩》一卷,與張士遜合作。見《宋史·藝文志·藝文 八》。已佚。 《名賢集選》一百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此集中國人 民大學藏有手抄本,存卷十七至卷八十三。 附《:年譜》一卷?!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七云“:其五世孫大 正為年譜,言先元獻嘗自差次,起儒館至學士,為《臨川集》;起 樞廷至宰席,為《二府集》。" (二 ) 宋綬 : 《天圣鹵簿記》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六,云“:翰林學 士常山宋綬公垂撰。始,太祖朝鹵簿以繡易畫,號“繡衣鹵簿"。 真宗時,王欽若為記二卷,闕于繪事,弗可詳識。綬與馮元、孫爽 受詔質正古義,傅以新制,車騎、人物、器服之品,皆繪其首者,名 同飾異 ,亦別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訂援證 ,詳洽可 稽。"《玉?!肪戆耸?ldquo;天圣新修鹵簿記、景祜鹵簿圖記"條云: “景德二年郊祀,王欽若上記三卷,頗疏略。天圣六年十一月癸 卯,翰林學士宋綬上《天圣鹵簿記》十卷,付秘閣。初,綬攝太仆 卿,侍玉輅。上問儀物典故,占對辯洽,因命撰記。”①《通志·藝 ① 《玉?!贰?,四庫全書》945 冊,239 頁。 西昆體研 究 文略第二》作“《鹵簿圖記》十卷”。《宋史·藝文志·藝文三》 作“《天圣鹵簿記》十卷”。已佚。 《內東門儀制》五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二》?!端问?middot;藝 文志·藝文三》同。已佚。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同修?!犊S讀書志》卷十四同, 見上節(jié)李維條?!吨饼S書錄解題》卷四同。已佚。 《降圣記》五十卷,同修。見上面李維條引《郡齋讀書志》卷 九 。已佚。 《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唐大詔令》一百三十卷,目錄 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八》。已佚。 《宋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紹興中出于宋綬家。見《宋 史·藝文志·藝文二》?!犊S讀書志·附志》云“:右宋宣獻公 家所編也。皆中興以前之典故。嘉定三年,李大異刻于建寧。" 按:此書應該即是上條中的“《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已 佚。 《。宋西太乙宮碑銘》,今存,見《現存宋人著述總錄》。 《歲時雜詠》二十卷,見《郡齋讀書志》卷二十,云“:右皇朝 宋綬編。宣獻公昔在中書第三閣,手編古詩及魏、晉迄唐人歲時 章什一千五百有六,厘為十八卷。今溢為二十卷云。"《玉海》卷 十二“:《皇朝歲時雜詠》,二十卷,皇朝宋綬掇詩人歲時雜詠,分 類編次。”①《宋史·藝文志·藝文四》作“宋綬《歲時雜詠》二十 卷"。已佚。然今存南宋浦積中《歲時雜詠》實已包括了宋綬此 書的內容。 《宋綬文館集》五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① 《玉?!贰?,四庫全書》943 冊,290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常山秘殿集》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托居集》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端问?middot;藝文志 ·藝文七》作“《托車集》五卷”。已佚。 《常山遺札》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三 ) 石 中立 : 《續(xù)通典》,同編?!稏|都事略》卷五十五《盛度傳》:“度好 學,家居讀書未嘗釋手。真宗嘗命與李宗諤、楊億、王曾、李維、 舒雅、任隨、石中立同編《通典》《、文苑英華》。"①已佚。 《文苑英華》,同編。見上條。今存。 受詔修車駕所過圖經?!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八十一“:(大 中祥符六年十月)甲戍,命直集賢院石中立等修車駕所過圖經, 以備顧問。"已佚。 覆視《三館秘閣書籍》?!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四: “(景祜元年閏六月)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 編《三館秘閣書籍》,仍命判館閣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 覆視之。" 文集二十卷?!度卧姟返诙栽娙诵?ldquo;:有文集二十卷, 已佚。” (四) 章得象: 《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宋初至慶歷四年),章得象等編。 見《通志·藝文略第三》。《郡齋讀書志》卷十四同,云“:右皇朝 章得象天圣中被詔以國朝故事、因革制度編次。宋綬、馮元、李 ① 宋王稱《東都事略》《,四庫全書》382 冊,344 頁。 西昆體研究 淑、王舉正、王洙同修,得象監(jiān)總。慶歷 四年書成上之。”《宋 史·藝文志·藝文六》同。《宋史·藝文志·藝文六》著錄《宋 六朝會要》三百卷,章得象編,王硅續(xù),則前面部分就是《國朝會 要》一百五十卷。已佚。 《大孝僚御覽要略》十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六》。 已佚 。 《冊府元龜音義》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六》。已 佚。 文章數百篇。宋祁所撰《章丞相得象墓志銘》:“論著文章 數百篇,雅懿沈郁,薄天人之極。"①已佚。 (五 )鄭戩 : 《制誥》。胡宿《文恭集》卷三十六《鄭公墓志銘》云“:’公撰 著文章凡五集,日《制誥》《、原武》《、紫溪》《、長安》《、太原》,總 五十卷。才高而兼華實,文雄而有氣骨,蓋人倫之華袞,而材林 之杰藻也。攻詩,出于馀力,尤極清麗。"②已佚。 《原武》,見上。已佚。 《紫溪》,見上。已佚。 《長安》,見上。已佚。 《太原》,見上。已佚。 (六)胡宿: 《類篇》四十五卷,參與。《直齋書錄解題》卷三“:丁度等既 ① 宋杜大硅《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四《,四庫全書》450 冊,25 1 頁。 ② 《文恭集》卷三十六,938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修《集韻》,奏言:今添字多與顧野王《玉篇》不相參協,乞委修韻 官別為《類篇》,與《集韻》并行。自寶元迄治平乃成,書歷王洙、 胡宿、范鎮(zhèn)、司馬光,始上之。熙寧中頒行,凡十五篇,各分上、 中、下,以《說文》為本,而例有九云。" 《制詞》四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胡文恭集》七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云廣樞密 副使文恭公晉陵胡宿武平撰。晉陵之胡,自文恭始大,其猶子宗 愈仍執(zhí)政;子孫為侍從、九卿者以十數。紹興初,世將承公,亦其 后也。至今猶名族。”《遂初堂書 目》著錄“《胡文恭》”?!睹? 碑傳琬琰之集》中卷五歐陽修《胡太傅宿墓志銘》稱其“有文集 四十一卷”?!端问?middot;藝文志·藝文七》有“《胡宿集》七十卷"。 今存《文恭集》四十卷,有四庫傳抄本和《四庫全書》本。 (七 )宋庠 : 《景祜廣樂記》八十一卷。馮元與宋郊著。見《宋史·藝文 志·藝文一》。按:宋郊是宋庠本名,見下文。已佚。 《明堂通儀》二卷。原署宋郊,見《宋史· 藝文志· 藝文 三》。已佚。 《國語補音》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一》?!端问?middot;藝文 志·藝文一》同?!吨饼S書錄解題》卷三同,云“:丞相安陸宋庠 公序撰。以先儒未有為《國語》音者,近世傳《舊音》一卷,不著 撰人名氏,蓋唐人也。簡陋不足名書,因而廣之。悉以陸德明 《釋文》為主,陸所不載,則附益之。”今存宋刻宋元遞修《國語》 附本、宋刻元明遞修公文紙印本和《四庫全書》本。 《紀年通譜》十二卷,見《郡齋讀書志》卷五,云:“右皇朝宋 庠公序撰。自漢文帝后元戊寅至周恭帝顯德庚申為九篇,以本 6 S 西昆體研究 朝建隆之元至慶歷辛巳為一篇,皆日‘統元 ’,以甲子貫之。有 五號,日:正、閏、偽、賊、蠻夷。以王莽十九年系孺子更始,以接 建武;東魏十七年附西魏;豫王六年、天后十五年系中宗,緒神 龍;朱梁十六年通濟陰天祜,續(xù)同光;捃晉恭帝禪宋之歲,對魏明 元泰常五年。尊北降南,始主正朔,乃《通譜》之新意也。別二 篇舉字為類,各以部分,日《類元》。慶歷中上之,優(yōu)詔褒焉。公 武按《:三國志》,魏景初元年丁巳,當蜀建興十五年,次年戊午, 蜀改元延熙,訖二十年歲次丁丑,明年改元景耀。今《通譜》載 蜀建興之號止于丙辰,凡十四年,延熙改元在丁巳,且復增至二 十一年,豈是別有所據耶? 歐陽公《集古 目錄》以東魏《造石像 記》證《通譜》丁武七年非戊辰,蓋自元象以后,遞差一歲。公序 聞之,以為宜易,遂著其事于《譜》前。意者編簡浩博,不免時有 舛誤也。”《通志·藝文略第三》《、宋史·藝文志·藝文二》同。 《直齋書錄解題》卷四同,且云“: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后元 有年號之后 ,以甲子貫之 ,日正、日閏、日偽、日賊 、日蠻夷 ,以正 為主,而附列其左,號統元。為十卷,其二卷日類元,因文之同, 各以匯別。慶歷中表上之。宣義郎畢仲荀《續(xù)補》一卷,止元符 三年。"已佚。 《掖垣叢志》三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六。《通志·藝文 略第三》同?!犊S讀書志》卷七云:“右皇朝宋庠撰。景祜中, 李宗諤始取國初掌誥名氏,刻之于石,自為紀序,庠因之成此書。 王禹玉頗譏其疏略。裴廷裕載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壓角,至今傳 之為故事 ,而庠書闕焉。"已佚。 《天圣編敕》三十卷,與龐籍同修?!犊S讀書志》卷八云: “右天圣中,宋庠、龐籍受詔改修《唐令》免參以今制而成,凡二十 一門:官品一,戶二,祠三,選舉四,考課五,軍防六,衣服七,儀制 6 6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八,鹵簿九,宮室十,田十一,賦十二,倉庫十三,廄牧十四,關市 十五,補亡十六,疾醫(yī)十七,獄官十八,營繕十九,喪葬二十,雜二 十一。”已佚。 《談苑》十五卷,重訂。見上節(jié)楊億條。今存《說郛》本。 《尊號錄》一卷。《郡齋讀書志· 附志》云:“右宋元憲公庠 所編也。自漢至于仁宗,有序有評有贊。龍圖閣學士、提舉寶篆 宮宋康年進。”《直齋書錄解題》卷五同,云“:大意以為徽號夸詡 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謙遜不居,猶愿超然遠覽,盡屏前號。其愛 君以德者歟? 至神宗遂卻不受,至于今行之。"已佚。 《宋元憲公集》五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今存《元憲 集》三十六卷,有《四庫全書》本。 《緹巾集》十二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八》?!犊S讀書 志》卷十九“:《緹巾集》二十卷。右皇朝宋庠字公序,開封雍正 人。天圣中,擢進士第一。入翰林為學士?;熟镌辏菹?。嘉 祜中,復為樞密使,封莒國公,以司空致仕。初名郊,字伯庠,御 史言其姓符國號、名應郊天,乃改今名。遺命子孫,不得以其文 集流傳。"《宋史· 藝文志·藝文七》作“宋庠《緹 巾集》十三 ‘ 卷”。宋庠《緹巾集紀》云:“余幼學為文,尤嗜篇什,而不能工 也。然性習所牽,為之不已,往往應和,出諸公間,輒為名公訓 獎。雖叨課雜發(fā),亙以歲月,然每 自陋其辭,未嘗綴緝,叢章墜 稿,亡逸頗多。一日,忽得新舊詩十馀卷于幾案間,乃小兒充國 等所次,覽之不覺掩口胡盧而笑,謂之日:‘此燕石也,與瓦甓無 異,雖緹巾什襲,庸足寶乎?’命亟去之。兒曹懇祈留于舍中,弗 廣布也,因取持橐。近侍、出入藩輔,至守鄭 日所賦,姑為限斷, 兼以志擁旄之歲云,凡五百馀首,勒成十二卷,命 日《緹巾集》。 莒國公記。"按:《遂初堂書 目》有“《宋宣獻操縵集》、《緹 巾 6 7 西昆體研究 集》”,應誤。“宣獻”是宋綬的謚號,“元獻"才是宋庠的謚號。 已佚。 《操縵集》六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連珠》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宋元憲集》四十四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作,云: “丞相鄭國元憲公安陵宋庠公序撰。本名郊,字伯庠。天圣二 年進士第一。后有忌者讒之,以姓符國號,名應郊天,仁宗命改 焉。忌者之力止此,后卒大用,為名臣。”《名臣碑傳琬琰之集》 上卷七王硅所撰《宋元憲公庠忠規(guī)德范之碑》“:所著書有《掖垣 叢志》三卷《、尊號錄》一卷《、國語補音》三卷《、紀年通譜》十二 卷,又《文集》,合四十卷。"《宋史·藝文志·藝文七》載“《宋郊 文集》四十四卷”。 《歲時雜詠》《、續(xù)歲時雜詠》。《文獻通考·經籍三十三》: “宣獻公宋庠及其孫剛叔撰。濟北晁無咎補之作序日……"已 佚 。 (八 )宋祁 : 《大樂圖義》二卷?!冻缥目偰俊肪硪辉疲?ldquo;皇朝太常博士直 史館宋祁撰。受詔考試太常樂工,因集古樂鐘律器用之說,上列 為圖,從釋其義,并今樂署闕典所當厘補者,更為雜論七篇奏 之。"《通志·藝文略第二》作“《大樂圖儀》二卷"?!端问?middot;藝 文志·藝文一》錄“《大樂圖》一卷”。三者名雖不盡同,卷數也 不一致,但應該是指一書。已佚。 《三圣樂書》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已佚。 《景祜廣樂記》八十卷,參修。《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翰 林院侍講學士馮元等撰,闕八卷。景祜元年判太常寺燕肅建言: 6 斥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鐘律不調,欲以王樸《律準》更加考詳。詔宋祁與集賢校理李照 共領其事,照言樸律太高,比之古樂,約高五律,遂欲改定大樂, 制管鑄鐘,并引校理聶冠卿為檢討官。又詔元等修撰樂書,為一 代之典。三年七月書成,然未幾,照樂廢不用。”已佚。 《集韻》十卷,參與?!犊S讀書志》卷四:“右皇朝丁度等 撰。度與李淑與宋祁、鄭戩、王洙 、賈昌朝同定,字五萬三千五百 二十五,比舊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直齋書錄解題》卷三作 “《景祜集韻》十卷",其馀內容與《郡齋讀書志》同。 《新唐書》二百五十五卷《、目錄》一卷。與歐陽修同修。見 《宋史·藝文志·藝文二》。《直齋書錄解題》卷四作“二百二十 五卷"。此書今存多種版本。 覆?!赌鲜贰贰丁⒈笔贰?。《玉?!肪硭氖?ldquo;淳化校三史、嘉 祜校七史”條云:“景枯元年 四月丙辰,命宋祁等覆校南、北 史。”① 《宋景文奏議》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籍田記》,預修。《宋史》本傳:“修《唐書》十馀年。自守 亳州,出人內外,嘗以稿 自隨,為《列傳》百五十卷。預修《籍田 記》《、集韻》,又撰《大樂圖》二卷,文集百卷。"已佚。 《劍南方物略圖贊》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已佚。 《益部方物略記》一卷,今存《津逮秘書》第八集。 《宋景文公筆記》五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端? 初堂書目》著錄“《宋景文筆記》”?!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作 “《宋景文筆記》一卷”。今本《宋景文公筆記》三卷,有明抄本、 《百川學海·辛集》本(咸淳本、影刊咸淳本)。 ① 《玉海》《,四庫全書》944 冊,19 1 頁。 西昆體研究 《宋景文公筆錄》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六》?!端问?middot; 藝文志·藝文四》作“《筆錄》一卷"?!犊S讀書志》卷十三作 “《景文筆錄》三卷”,云:“右皇朝宋祁撰。皆故事異聞、嘉言奧 語,可為談助。不知何人所編,每章冠以‘公日’。景文,乃祁謚 也 。" 已佚 。 《宋景文雜說》,今存《學海類編·子類》(道光本、影道光 本)。 《摘粹》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一》。已佚。 《雞跖集》二十卷。見《郡齋讀書志· 附志》:“宋景文《雞 跖集》二十卷。右宋景文公祁所集也?!蹲x書志》云:‘《雞跖 集》十卷,未詳撰人。’希弁所藏二十卷,題日《宋景文雞跖集》, 有建炎九年黃邦俊序。”《宋史·藝文志·藝文六》署宋庠作,應 誤 。已佚。 《宋景文公集》七十八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犊S 讀書志》卷十九:“《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通小學,故其 文多奇字。蘇子瞻嘗謂其‘淵源皆有考,奇險或難句’,世以為 知言。集有《出麾小集》《、西川猥稿》之類,合并而為一。"《遂 初堂書目》著錄“《宋景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作“《宋 景文集》一百卷",云:“翰林學士景文公宋祁子京撰。庠弟也。 自布衣名動場屋,號二宋。天圣二年同登第,祁本首唱,章獻謂 弟不可以先兄,以為第十人,而庠遂魁天下。兄弟后皆貴顯。景 文清約莊重不逮其兄,以此不至公輔。所撰《唐書》列傳,不稱 良史?!毒拔墓P記》:‘余于為文似蘧瑗,年五十,知四十九年非; 余年六十,始知五十九年非,其庶幾至于道乎 !’每見舊所作文 章,憎之必欲燒棄。梅堯臣喜日:‘公之文進矣。’景文未第時, 為學于永陽僧舍,或問日:‘君好讀何書?’答日:‘余最好大誥。’ 7 門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故景文為文謹嚴,至修《唐書》,其言艱,其思苦,蓋亦有所 自 歟?”《宋史·藝文志·藝文七》作“《宋祁集》一百五十卷”。今 存《四庫全書》本為六十二卷《,佚存叢書》第六帙所收為殘存三 十二卷。’ 《宋景文公詞》一卷,今存《校輯宋金元人詞》本。 《杜工部傳序碑銘》一卷,今存元刻本《杜工部草堂詩箋》附 本。 《出麾小集》五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濡削》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宋景文刀筆》二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端斐跆脮? 目》著錄“《宋景文刀筆集》"?!端问?middot; 藝文志· 藝文七》錄 “《刀筆集》二十卷”。已佚。 《西川猥稿》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御敵論》七篇?!睹急畟麋飞暇砥叻舵?zhèn)《宋景文 公祁神道碑》“:又上《御敵論》七篇,凡敵之山川道路國俗嗜好, 與其君臣向背,兄弟之不相能及后相殘,覆視其事,若合符節(jié)。”{ 詳定《慶歷編敕》、改定《科場條制》、核實《提點刑獄考 課》。《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上卷七范鎮(zhèn)《宋景文公祁神道碑》: “初,公修禮書《樂記》,詳定《慶歷編敕》,改定《科場條制》,核 實《提點刑獄考課》。” (九 )王琪 : 《雜纂續(xù)》。周召《雙橋隨筆》卷二“:文有似乎滑稽,而于人 倫日用之間大有裨益者,義山《雜纂》是也。中如教子教女,須 貧必富有智,能失本體數,則堪與家訓并垂。其他雖略近于謔, 而可以玩世,可以醒世,可以警世,可以喻世,所謂嬉笑怒罵皆成 7 / 西昆體研究 文章也。余謂義山詩人耳,而不知其透徹世故人情乃能如是 ! 至于王君玉之《雜纂續(xù)》、蘇子瞻之《二續(xù)》、黃允文之《三續(xù)》, 慧心巧舌,愈出愈奇,然但可謂風流雅謔,而于堂堂正正處,似遜 一籌。"①已佚。 《王琪詩》二十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遂初堂 書目》亦著錄“《王君玉詩》"。已佚。 《漫園小稿》一卷,今存《兩宋名賢小集》本。 《望江南》十首?!蛾愝o之詩話》“:[密學]王君玉有《望江 南》十首,自謂謫仙。楚老酷愛其‘紅消香潤人梅天’之句。"② 《全宋詞》第一冊收錄了其十首《望江南》,但出處不一,不知是 否還是原來的十首,所幸“紅消香潤人梅天”仍在其中。 另有《國老閑談》一書,問題非常復雜。《直齋書錄解題》卷 十一“:《國老閑談》二卷,稱夷門君玉撰,不著姓。"《宋史·藝文 志·藝文五》“:題君玉撰,不知姓。"《遂初堂書目》亦著錄“《國 老閑談》"。后世改稱王君玉撰。明人孫云翼箋釋李劉《四六標 準》卷一《上李侍郎》中“暫輟北門之鑰 "一句時,就稱“王君玉 《國老閑談》"云云。 此書又作《國老談苑》。四庫館臣所見的版本亦署“王君 玉",故所作提要云:“《國老談苑》二卷 (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 舊本題夷門隱叟王君玉撰??缄愓駥O《書錄解題》、《宋史·藝 文志》,作《國老閑談》,卷數與此相合,而注稱夷門君玉撰,不著 其姓。然則此名后人所改,王字亦后人所增也。是編所紀乃宋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雜事,于當時士大夫頗有所毀譽,尤推重田 ① 清周召《雙橋隨筆》《,四庫全書》724 冊,391 頁。 ② 宋陳輔《陳輔之詩話》《,宋詩話輯佚》本,中華書局,1980 年版,292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錫而貶斥陶谷,其馀如馮拯諸人,俱不免于微詞。雖間或抑揚過 情,而大致猶據實可信。如范質不受賂遺,竇儀議令皇帝開封尹 署敕,趙普請從征上黨,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圖書諸條,宋史皆采 人本傳中。他亦多敘述詳贍,足與史文相參考。惟記太祖清流 關之戰(zhàn),謂臨陣親斬偽驍將皇甫暉,不知暉兵敗見擒,送壽州行 在,周世宗尚賜以金帶鞍馬,因創(chuàng)甚不肯治而死,并非戮之陣前。 又謂是時環(huán)滁僧寺皆鳴鐘,遂為定制。案滁人一 日五時鳴鐘,乃 后人感暉之義,以資追薦,亦非為太祖助戰(zhàn)而起,此則傳聞之訛 異,未可概從。至謂太宗向用老成,寇準欲求速進,遂餌地黃、蘆 菔以求白發(fā) ,恐準亦未必至是也 。”① 然有關材料對《國老談苑》的作者還有不同的記載。宋陳 思編、元陳世隆補的《兩宋名賢小集》卷一百八十五詩人小傳: “王侄字性之,汝陰人,昭素之后也,博學有才識。常同子正薦 于朝,視秩史官,給札奏御。時秦檜柄國,迕其意,遂遭擯斥。嘗 居廬山,結詩社,后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觴詠 自娛。著有《默 記》《、國老談苑》、《侍兒小名錄》及《雪溪集》。”元代陶宗俄 《說郛》卷四十三上在收錄《國老談苑》時署作王侄。然亦有署 王君玉者,如明人何良俊《何氏語林》卷五“范文正嘗問琴理于 崔遵度”條引“王君玉《國老談苑》”云云,李濂《汴京遺跡志》在 引用此書時也說“王君玉《國老談苑》"。 。 如此,則《國老閑談》’或《國老談苑》的作者問題已非常復雜 了。只是因為明代以來有些傳本署名“王君玉" ,故暫列于此。 至于此書的作者究竟是誰,尚待博雅君子能予以考訂。 ①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3596—3597 頁。 7 3 西 昆體研究 (十 )文彥博 : 《大饗明堂記》二十卷、《紀要》二卷。見《直齋書錄解題》 卷六,云“:宰相河汾文彥博寬夫等撰。國朝開創(chuàng)以來,三歲親 郊,未嘗躬行大饗之禮。皇祜二年二月,詔以季秋擇 日有事于明 堂,而罷冬至郊祀。直龍圖閣王洙言,國家每歲大饗,止于南郊 寓祭,不合典禮。古者明堂、宗廟、路寢同制,今大慶殿即路寢 也。九月親祀,當于大慶殿行禮。詔用其言。禮成,命彥博及次 相宋庠、參預高若訥編修為記,上親制序文。已而彥博以簡牘繁 多,別為《紀要》。首載圣訓,欲以大慶為明堂禮官之議,適與圣 意合云。"《通志· 藝文略第二》作“《皇祜大享明堂記》二十 卷”?!端问?middot;藝文志· 藝文三》作“《大饗 明堂記》二十卷”。 已佚。 《皇祜大享明堂記紀要》二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二》。 《直齋書錄解題》卷六著錄“《紀要》",見上條?!端问?middot; 藝文 志·藝文三》作“《大饗明堂記要》二卷"。已佚。 《文潞公奏議》。見《遂初堂書目》。已佚。 . 《文潞公藥準》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七》?!吨饼S書錄 解題》卷十三作“《藥準》一卷",日“:潞公文彥博寬夫撰。所集 方才四十首。以為依本草而用藥則有準,故以此四十方為處方 用藥之準也。”《遂初堂書目》著錄“《文潞公藥準》”。已佚。 《文潞公私記》一帙?!犊S讀書志》卷九:“右皇朝文彥博 所撰。元豐初,王堯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為皇 子詔草上之,且日:‘時宰相文彥博、富弼知狀。’神宗以問彥博, 彥博具以實對。至元枯中,賈易為言官,因為韓忠彥爭辨其事, 彥博乃著此。其后云:自古唯霍禹云:‘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 7 4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此。’楊復恭 自稱‘定策國老’,謂昭宗為門生天子,皆鞅鞅不道 之語,卒被夷滅。"《遂初堂書目》有著錄?!吨饼S書錄解題》卷七 作“《文潞公私記》一卷”,云:“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已佚。 《顯忠集》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文潞公集》四十卷《、補遺》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 十七。《遂初堂書目》著錄“《文潞公》"?!端问?middot;藝文志·藝 文七》作“《文彥博集》三十卷”。今存為四十卷,有明嘉靖五年 王溱刻本和《四庫全書》本。 (十一 )趙撲 : 《新校前漢書》一百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 《 日記》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一作《御試備 官日記》一卷,見《學海類編·集馀二》(道光本、影道光本 ), 《續(xù)修四庫全書》將其收人第 55 8 冊。 《成都古今集注》三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犊S 讀書志》卷八作“《成都古今記》三十卷",日:“右皇朝趙撲編。 撲自慶歷至熙寧凡四人蜀,知蜀事為詳,摭其故實,以類相從,分 百馀門。"《直齋書錄解題》卷八亦云“《成都古今集記》三十 卷",云“:知府事信安趙忭閱道撰。清獻 自慶歷將漕之后,凡四 人蜀,知蜀事為詳,故成此書。熙寧七年也。”《宋史·藝文志· 藝文三》作“《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宋扈仲榮等《成都文 類》卷二十三收錄趙撲《成都古今集記序》:“仆繇慶歷至今,四 人蜀。凡蜀中利害情偽,風俗好惡,了然見之不疑。嘗謂前世之 士編摭記述,不失于疏略,則失于漫漶;不失于鄙近,則失于舛 雜。向治平末,因取《續(xù)耆舊傳》而修正之。去年陳和叔翰林以 7 S 西 昆體研 究 書見貽,俾仆著古集今,別為一書,此固仆之夙心,而未有以自發(fā) 也。由此參訪舊老,周咨顧 (它本作“碩" )生,緝以事類,成三十 卷(它本作“十三”)。不始乎蠶叢,而始乎牧誓之庸蜀,從經也。 從經則蠶叢不必書,而書之于后,何也? 揚雄紀之,吾棄之,不可 也,參取之而已矣。事或至于數說,何也? 久論之難詳也。昔者 齊太公仕于周,司馬遷有三說焉。疑以傳疑,可也。神怪死生之 事,不可以為教,書之何也? 吾將以待天下之窮理者也。書亂 臣,所以戒小人;書寇盜,所以警出沒;書蠻夷,所以盡制御之本 末;終之以代(它本作“伐”)蜀,使萬世之下知蜀之終不可以茍 竊也。其間一事一物,皆酌考眾書,厘正訛謬,然后落筆。如關 羽墓,今荷圣寺闖然有榜焉,而仁顯者,孟蜀末僧也,作《華陽 記》云“墓在草場,廟在荷圣”,此 目擊之所當棄而從仁顯者也。 若夫知之有未至,編之有未及,則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備,然竊意 十得八九矣。后之君子,其亦有照于斯乎。"①此書已佚,僅《說 郛》(宛委山堂本)存有《成都古今記》一卷。 《見聞錄》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五》。已佚。 《南臺諫垣集》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清獻盡言集》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清獻集》十卷《,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均著錄。明曹學 儉《蜀中廣記》卷一百“《清獻集》三卷"條云:“趙撲字閱道,為 蜀中御史,琴、鶴 自隨。有詩集三卷,刻在成都。"②曹學儉所記 “詩集三卷",當是其中的部分。此書今存多種版本。 ① 宋扈仲榮等《成都文類》《,四庫全書》l 354 冊,553 頁。 ② 明曹學儉《蜀中廣記》《,四庫全書》591 冊,61 8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十二 )王硅 : ‘ 《六朝國朝會要》三百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五,云“:監(jiān) 修國史華陽王硅禹玉撰。始,仁宗命纂修,自建隆至慶歷四年, 成八十五卷。熙寧三年,硅為學士承旨,乞續(xù)修至熙寧十年,總 二十一類,八百五十五門。舊書亦略增損,為三百卷。”《郡齋讀 書志》卷十四略同?!端问?middot;藝文志·藝文六》作“《宋六朝會 要》三百卷”,章得象編,王硅續(xù)。已見上章得象條?!锻ㄖ?middot;藝 文略第三》作“《國朝會要》三百卷”,王硅等編。已佚。 《宋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 《郡齋讀書志》卷五作“《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日:“右皇朝 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硅等撰。元豐五年六月甲寅奏御。監(jiān) 修王硅、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 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他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 有錫賚。紀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 而是丁謂,托之神宗詔旨。”已佚。 《仁宗實錄》二百卷,與范鎮(zhèn)、宋敏求撰?!吨饼S書錄解題》 卷四:“學士華陽王硅禹玉、范鎮(zhèn)景仁、知制誥常山宋敏求次道 撰。嘉枯八年奉詔,歷治平,至熙寧二年七月書成。宰臣韓琦提 舉 。”已佚 。 芒禹玉家《三世書誥》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 已佚。 《王岐公家辨誣》,見《遂初堂書目》。已佚。 《在京諸司庫務條式》一百三十卷,見《宋史·藝文志·藝 文三》。已佚。 《銓曹格敕》十四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三》。已佚。 《王岐公華陽集》一百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犊S 7 7 西 昆體研究 讀書志》卷十九作“《華陽集》一百卷",云:“右皇朝王硅字禹 玉,其先成都人,故號‘華陽’。后居開封。少好學,日誦數千 言。及長,博通群書。慶歷二年,廷試第二。嘉祜初,人翰林,至 熙寧三年,始參大政,凡為學士者十五年。后拜相。薨,年六十 七。謚文恭。”《遂初堂書目》著錄“《王岐公華陽集》"?!犊S 讀書志·附志》作“《王岐公華陽集》一百卷",云“:右王文恭公 硅之文也。大觀二年,詔故相岐國王公之家,以文集來上,其子 朝奉大夫、管勾南京鴻慶宮上護軍仲修等表進之,許光疑為之 序。公字禹玉,成都華陽人也。舉進士,廷試第二,以左仆射、岐 國公薨于位,贈太師,謚文恭。紹圣中,為章悖所誣,追貶萬安軍 司戶。元符三年,其予仲修訴父冤,乃盡復故官,贈謚。及蔡京 用事,又以硅為不忠,入黨籍。哲宗嘗篆其碑額日‘懿文’,徽宗 又賜之日:‘元豐治定,弼亮功成。’’《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作 “《華陽集》一百卷",云“:丞相岐國文恭公龍舒王硅禹玉撰。本 成都人,故稱華陽。典內、外制十八年。集中多大典冊、詔令。 其詩號‘至寶丹’,以其好為富貴語也。在相位無所建明,人 目 為‘三旨’:于上前日取圣旨,日領圣旨,退謂吏則日已得 旨。元 豐末命,硅本無異論,亦緣其備首相,不能早發(fā)大議,依違遷延, 以召讒賊 ,卒為本朝大禍。需 ,事之賊也 ,豈不然哉 ! 硅一身追 貶,不足道也。”《宋史· 藝文志· 藝文七》作“《王硅集》一百 卷”。今存有《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有《四庫全書》本和 《武英殿聚珍版》本。 《王岐公宮詞》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已佚。 從以上考訂可以知道,西昆派的著述非常廣泛而豐富。盡 管多數著述和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能沒有多少關系,至少沒有直 7 S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成及其著述 接的關系,但這些著述作為作者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肯定會對他 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