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西昆集》中作者著述考

西昆體研究 作者:張明華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第二節(jié) 《 西昆集》中作者著述考 西昆派的形成,首先是因?yàn)椤秲愿敗返木帉憽?,西昆集? 中的不少作家如楊億、劉筠、錢惟演、刁衍、李維、陳越等人參加 了這本書的編寫工作。除了《冊府元龜》,該派作家還有許多其 它的著述,一般的讀者就不知道了。西昆派作家基本上都是館 閣文臣,皆博學(xué)雄文,對他們的著述加以考察 ,不僅有利于理解 當(dāng)時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家的生活和工作,理解他們多方面的文 化修養(yǎng),更有利于以加深對于西昆體的認(rèn)識。本節(jié)先對有詩歌 進(jìn)入《西昆集》的 1 7 位作家的著述情況進(jìn)行考察。 需要交代的是,本考訂主要依據(jù)鄭樵《通志·藝文略》、晁 公武《郡齋讀書志》(含趙希弁《附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 題》記載,結(jié)合《崇文書 目》、尤袤《遂初堂書目》二馬端臨《文獻(xiàn) 通考·經(jīng)籍志》和《宋史·藝文志》等書 目,同時查找其它的相 關(guān)資料編寫而成。 · (一 )楊億 :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同修。《直齋書錄解題》卷四“:景 德四年,詔王欽若、陳堯佐、趙安仁、晁迥、楊億等修太祖、太宗正 史,王旦監(jiān)修。祥符九年書成,凡為紀(jì)六、志五十五、列傳五十 九、目錄一,共一百一十卷。"已佚。 《太宗實(shí)錄》八十卷,同修?!吨饼S書錄解題》卷四“:錢若水 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畢,人難 其速。同修撰者,給事中濟(jì)陰柴成務(wù)寶臣、秘閣校理丹陽吳淑正 儀、直集賢院建安楊億大年。案《億傳》,書凡八十篇,而億獨(dú)草 刁S 西昆體研究 五十六卷。"已佚。 《江南錄》?!吨饼S書錄解題》卷五引《江南馀載》二卷序言 云“: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后王舉、路振、陳彭年、楊億皆 有書,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稱,而龍袞為尤甚。”可見楊億曾著 《江南錄》。已佚。 《續(xù)通典》,同修?!队窈!肪砦迨?ldquo;咸平續(xù)修通典"條: “咸平三年十月,監(jiān)修國史李沆請命官續(xù)修《通典》。己未,詔翰 林承旨宋白、知制誥李宗諤編修。白等又請命舒雅、楊億、李維、 石中立、任隨同編修,杜鎬檢討。先是,淳化中命翰林學(xué)士蘇易 簡與三館文學(xué)之士續(xù)修此書,會易簡等各蒞官務(wù),尋罷,至是復(fù) 纂,四年九月丙戌書成,白等上之,凡二百卷《、 目錄》二卷。詔 藏秘府命中,使就秘閣張宴以勞之,賜白等器幣。起唐至德初, 至周顯德末,凡食貨二十、選舉十二、職官六十三、禮四十、樂五、 兵十二、刑十一、州郡二十六、邊防十一。時論非其重復(fù) ,不以傳 布。"①已佚?!秲愿敗芬磺Ь怼!犊S讀書志》卷十四:“右皇朝景德 二年,詔王欽若、楊億修《君臣事跡》,唯取六經(jīng)子史,不錄小說 雜書。至祥符六年,書成上之。凡三十一部,有總序,千一百四 門,有小序(;同修者十五人:錢惟演、杜鎬、刁衍、李維、戚綸、王 希哲、陳彭年、姜輿、宋貽敘、陳越、陳從易、劉筠、查道、王曙、夏 竦。初撰篇序,諸儒皆作。帝以體制不一,遂擇李維、錢惟演、陳 彭年、劉筠、夏竦等,付楊億竄定。賜今名,為序冠其首。其音 釋,又命孫爽為之。"今存。 《歷代銓政要略》一卷,見《學(xué)海類編·集馀二》,今存道光 ① 《玉?!贰叮膸烊珪?94 冊,385 頁c 第一章 西 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本 、道光影印本。 《楊文公談苑》八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三“:右皇朝宋庠 編。初,楊公億里人黃鑒裒撰平生異事為一編,庠取而刪類之, 分為二十一門。”《遂初堂書目》著錄有“《楊文公談苑》"《,直齋 書錄解題》卷十《、宋史·藝文志·藝文五》著錄“《談苑》十五 卷”。比較而言,還是宋庠《元憲集》卷三十五《談苑序》說得最 清楚:“故翰林楊文公大年在真宗朝掌內(nèi)外制,有重名,為天下 學(xué)者所服。文辭之外,其博物殫見,又絕人甚遠(yuǎn)。故常時與其游 者,輒獲聞異奇說,門生故人往往削牘藏彝以為談助。江夏黃鑒 唐卿者,文公之里人,有俊才,為公獎重,幼在外舍,逮于成立,故 唐卿所纂,比諸公為多。余雖耳剽有年,而求本未獲。前年春始 得其稿于宗人秘書郎敏求。秘書郎,宣獻(xiàn)公之令嗣。宣獻(xiàn)與楊 為中表昆弟,文采風(fēng)尚,皆一代之宗師,緒立所傳,可謂審而無 愧。然按本錄,但雜抄旁記,交錯無次序,好事者相與名日《談 藪》。余因?yàn)槎奕ブ貜?fù),分為二十目,勒成一十二卷。昔隋有楊 松蚧紀(jì)南北朝事已著此號,行于世,今襲之,將為后生所惑,輒改 題日《楊公談苑》。其間有云‘公言某事’云云者,皆黃志也。楊 于國史 自有傳。唐卿,天圣中預(yù)修正史,位太常博士、直集賢院, 年未四十卒,捂紳痛悼。余昔與之善,因詳錄之。慶歷丁亥孟春 中書后閣宋庠書。”①該文還附錄了二十目的名稱:日圣范、日德 量、日風(fēng)節(jié)、日才品、日武干、日奇逸 、日舊聞、日記異 、日雜評 、日 事志、日正誤、日名式、日書藝、曰方技、日敘釋、日僭亂、日豪侈、 日惡戒、日戲謔、日夷紀(jì),共十二卷。可惜的是《談苑》已佚,現(xiàn) 在看到的只是輯佚本了。 · ① 《元憲集》,679 頁。 西 昆體研 究 《楊氏筆苑句圖》一卷、《續(xù)》一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 八》?!吨饼S書錄解題》卷二十二“:黃鑒編。蓋楊億大年之所嘗 舉者,皆時賢佳句。續(xù)者不知何人,亦大年所書唐人句也。所錄 李義山、唐彥謙之句為多,西昆體蓋出二家。”已佚。 《儒苑時文錄》?!堵∑郊肪硎稐顑|傳》載“:(楊億 )晚 年留意釋典,臨終有《空頌》一章。其文有《括蒼》《、武夷》《、潁 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鰲》,內(nèi)、外制刀筆集,共一 百九十四卷。又別出《西昆酬唱》《、虢郡文齋》、《潁陰聯(lián)唱》、 《南陽釋苑》等集。又手錄時人所作,為《儒苑時文錄》數(shù)千 篇。"①此書今佚。按:《宋史· 楊億傳》作“筆苑時文錄數(shù)千 篇",不知是兼指《筆苑》和《時文錄》兩者,還是《儒苑時文錄》 的別名或者誤寫? 待考。 《汝陽雜編》二十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鑾坡遺札》十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文班彩選格》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七》。已佚。 《大中祥符法實(shí)錄》二十二卷 (存一六卷,缺卷一、二、九、一 三、二一及總錄),與趙安仁同修。元代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 四“:辛亥(大中祥符四年,遼統(tǒng)和二十九年)詔譯經(jīng)潤文,使參 知政事趙安仁、翰林學(xué)士楊億撰《大藏 目錄》。"②劉琳、沈治宏 《現(xiàn)存宋人著述總錄》據(jù)呂激《新編漢文大藏經(jīng)目錄》著錄。③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修改。《郡齋讀書志》卷十六“:右皇 朝僧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 ① 《隆平集》,1 33 頁。 ②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四庫全書》1 054 冊,1 66 頁。 ③ 劉琳、沈治宏《現(xiàn)存宋人著述總錄》,巴蜀書社,1995 年版,21 6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xiàn)于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 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繆,遂盛行于世,為禪學(xué)之源。 夫禪學(xué)自達(dá)磨人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 能傳行思、懷讓,行思之后、,有 良價,號‘洞下宗’;又有文偃,號 ‘云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 ’;懷讓之后有靈枯、慧寂,號 ‘溈仰宗’;又有意玄,號‘臨濟(jì)宗’。五宗學(xué)徒遍于海內(nèi),迄今數(shù) 百年。‘臨濟(jì)’、‘云門’、‘洞下’,日愈益盛。嘗考其世,皆出唐 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聰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 憤世嫉邪,長往不返,而其名言至行,譬猶聯(lián)珠疊璧,雖山淵之高 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于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 罔有遺軼焉。”今存。 《南陽釋苑》,見“《儒苑時文錄》”條所引《隆平集·楊億 傳》。 已佚 。 . 注釋《真宗皇帝御集》。《宋史·楊億傳》“:(天禧 )四年復(fù) 為翰林學(xué)士,受詔注釋御集。又兼史館修撰,判館事,權(quán)景靈宮 副使。”已佚 。 《楊大年外制》二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虢略集》七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楊億武夷集》二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犊S讀 書志·附志》作“《楊文公武夷集》二十卷",云“:右楊文公億之 文也。景德丁未,公所 自編。序于前日:‘目之《武夷》,蓋山林 之士,不忘維桑之情;雕篆之文,竊懷蔽帚之愛。’命題之意,蓋 以是也。集凡五百七十五篇。公兩為翰林學(xué)士,寇準(zhǔn)得罪,公憂 畏而卒。自唐大中后,文氣衰濫,國朝稍革其弊,至億乃振起風(fēng) 采,與古之作者方駕矣。景祜初,贈禮部尚書,謚日文。鎮(zhèn)國節(jié) 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勖乞加謚‘忠’字,奏雖不行,詔付史館。” 3 9 西 昆體研究 《遂初堂書目》著錄“《楊文公武夷集》,又《別集》”?!吨饼S書錄 解題》卷十七作“《武夷集》二十卷《,別集》十二卷",云:“翰林 學(xué)士文公浦城楊億大年撰。案:本傳所著《括蒼》《、武夷》《、潁 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鰲》等集,及內(nèi)、外制刀筆, 共一百九十四卷?!娥^閣書 目》猶有廣百四十六卷,今所有者, 惟此而已?!段湟男录氛?,億初入翰苑,當(dāng)景德丙午。明年,條 次十年詩筆而序之?!秳e集》者,祥符五年避讒佯狂歸陽翟時所 作也《,君可思賦》居其首,亦見本傳。馀書、疏皆作其弟倚酬 答。倚亦景德中進(jìn)士。"《宋史·藝文志·藝文七》作“《武夷新 編集》二十卷"。今存。 《括蒼集》?!端问?middot; 楊億傳》:“喜誨誘后進(jìn),以成名者甚 眾,人有片辭可紀(jì),必為諷誦。手集當(dāng)世之述作為《筆苑時文 錄》數(shù)千篇。重交游,性耿介,尚名節(jié),多周給親友,故廩祿亦隨 而盡。留心釋典禪觀之學(xué)。所著《括蒼》《、武夷》《、潁陰》《、韓 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鰲》等集,內(nèi)外制、刀筆,共一百九十 四卷。”已佚 。 《蓬山集》五十四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又“《南陽 釋苑》"條引《隆平集·楊億傳》“、《括蒼集》"條引《宋史·楊億 傳》中均有“《蓬山冠鰲》”。已佚。 《韓城集》。“《儒苑時文錄》"條引《隆平集·’楊億傳》、 “《括蒼集》"條引《宋史·楊億傳》中均有“《韓城》"。已佚。 《潁陰集》二十卷,見《宋史· 藝文志· 藝文七》。又上 “《儒苑時文錄》"條引《隆平集·楊億傳》“、《括蒼集》”條引《宋 史·楊億傳》中均有“《潁陰》”。已佚。 《楊文公刀筆》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犊S讀書 志》卷十九作“《楊文公刀筆集》十卷",且云“:《刀筆集》有陳詁 4 n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序。凡三百六十三首。"《遂初堂書 目》著錄“《楊文公刀筆 集》"?!端问?middot;藝文志· 藝文七》作“《刀筆集》二十卷”。已 佚。 《別集》十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吨饼S書錄 解題》卷十七著錄“《別集》十二卷”,云“:《別集》者,祥符五年 避讒佯狂歸陽翟時所作也《,君可思賦》居其首,亦見本傳。馀 書、疏皆作其弟倚酬答。倚亦景德中進(jìn)士。"已佚。 《西昆酬唱集》二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七》。《郡齋讀書 志》卷二十“:《西昆酬唱集》二卷。右皇朝楊億、劉筠、李宗諤、 晁某、錢惟演及當(dāng)時同館十五人唱和詩,凡二百四十七章。前有 楊億序。”《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西昆酬唱集》二卷。景德 中館職楊億大年、錢惟演希圣、劉筠子儀唱和。凡二百四十七 章。亦有賡屬者,共十五人。所謂‘昆體’者,于此可見。億 自 為序。"《宋史·藝文志·藝文八》著錄“《西昆酬唱集》二卷"。 今存。 《虢郡文齋集》,見前面“《儒苑時文錄》”條所引《隆平集· 楊億傳》。按:疑即前面的《虢略集》七卷。已佚。 《潁陰聯(lián)唱集》,見前面“《儒苑時文錄》"條《隆平集·楊億 傳》。已佚。 (二 )劉筠: 《五服年月(年月一作用)敕》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 文三》。已佚。 《喪服加減》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三》。已佚。 《冊府應(yīng)言》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端问?middot;藝文 志·藝文七》作“《冊府應(yīng)言集》十卷"?!端问?middot;劉筠傳》“:凡 4 , 西 昆體 研 究 三人禁林,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茍合, 遇事明達(dá),而其治尚簡嚴(yán)。然晚為陽翟同姓富人奏求恩澤,清議 少之。著《冊府應(yīng)言》《、榮遇》《、禁林》、《肥川》、《中司》、《汝 陰》《、三人玉堂》,凡七集。"已佚。 《刑法敘略》一卷《,學(xué)海類編·集馀二》,今存道光本、道光 影印本?!秴矔沙蹙帯?82 冊亦收錄。 《冊府元龜》一千卷,同修。見楊億條所引《郡齋讀書志》卷 十四的記載。 《表奏》六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句圖》。宋庠在《元憲集》卷三十六《緹巾集記》里有一條 自注“:余與子京初試?yán)?,罷歸,中山劉公子儀見索近詩,因各獻(xiàn) 一編。他 日,劉公取當(dāng)世文士古律詩作句圖置齋中,人不過一兩 聯(lián),惟余兄弟所作獨(dú)占三十馀聯(lián)。自是劉公深加訓(xùn)獎。"①已佚。 《翰林新著》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鐘山雜述》二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汝陰雜述》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玉堂雜編》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劉筠榮遇集》二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遂初堂 書目》著錄“《劉筠榮遇集》”?!端问?middot;藝文志·藝文七》著錄 “《榮遇集》二十卷”。已佚。 《劉筠中山刀筆》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犊S讀 書志》卷十九作“《劉中山刀筆》二卷"?!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 七作“《中山刀筆集》三卷”,云“:翰林學(xué)士大名劉筠子儀撰。皆 四六應(yīng)用之文。筠與楊大年同時,號‘楊劉 ’,詩號‘西昆體 ’。 ① 《元憲集》,682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別有《冊府應(yīng)言集》十卷《、榮遇集》十二卷《、表奏》六卷《、淝川 集》四卷,見《館閣書目》。”《宋史·藝文志·藝文七》亦作“《中 山刀筆集》三卷"。已佚。 《淝川集》四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端问?middot;藝文志 ·藝文七》作“《肥川集》四卷”。今佚。 《肥川后集》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肥川小集》一卷,見《兩宋名賢小集》。今存。 (三 )錢惟演 : 《咸平圣政錄》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已佚。 《金坡遺事》三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三》。《郡齋讀書 志》卷七“:右皇朝錢惟演撰。載國朝禁林雜儀式事跡并學(xué)士名 氏。文元公(按 :晁迥)述真宗禮待儒臣三事,附于卷末。”《直齋 書錄解題》卷六同,云:“學(xué)士吳越錢惟演希圣撰。題名 自建隆 至天圣四年,凡四十七人;自開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它典 故,視前記詳矣。"今存《說郛》(商務(wù)印書館本)卷七十七。 《金陵遺事》三卷,見《宋史· 藝文志· 藝文二》。已佚。 按:疑即《金坡遺事》三卷《,宋史》誤書。 《奉藩書事》。見《宋史》本傳,云“:所著《典懿集》三十卷, 又著《金坡遺事》《、飛白書敘錄》《、逢辰錄》《、奉藩書事》。"已 佚。 ‘ ‘ 《秦王貢奉錄》二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七,云:“樞密使 吳越錢惟演希圣撰。記其父傲貢獻(xiàn)及錫賚之物。"《通志·藝文 略第四》錄《錢王貢奉錄》一卷,未署作者?!端问?middot;藝文志·藝 文二》錄作“《貢奉錄》一卷”。已佚。 《錢氏慶系譜》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三》。已佚。 4 7 西 昆體研 究 《家王故事》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七,云“:錢惟演撰。 記其父遺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宋史· 藝文志·藝文 三》同。今存《說郛》(宛委山堂本)中。 《飛白敘錄》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云“:錢惟演 希圣撰,天圣四年序進(jìn)。”《宋史·藝文志·藝文一》作“《飛白書 敘錄》一卷”。已佚。 《錢文僖筆錄》,見《遂初堂書目》。已佚。 《玉堂逢辰錄》二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七,云“:錢惟演 撰。其載祥符八年四月榮王宮火,一 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馀間。 左藏、內(nèi)藏、香藥諸庫及秘閣、史館,香聞數(shù)十里。三館圖籍一時 俱盡,大風(fēng)或飄至汴水之南。惟演獻(xiàn)禮賢宅以處諸王。以此觀 之,唐末、五代書籍之僅存者,又厄于此火,可為太息也 !”《遂初 堂書目》著錄“《錢文僖辰錄》"?!稉]麈后錄》卷一:“太宗既得 吳越版籍,繼下河?xùn)|,天下一統(tǒng),禮樂庶事,粲然大備。錢文僖惟 演嘗纂書名《逢辰錄》,排 日盡書其父子承恩榮遇及朝廷盛典, 極為詳盡。明清家有是書,為錢仲韶竽假去乾沒,至今往來于 中,安得再見,以補(bǔ)史之闕文。"①今存《說郛》(宛委山堂本)中。 《冊府元龜》一千卷,同修。見楊億條所引《郡齋讀書志》卷 十四的記載 。 《錢文僖集》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擁旄集》五卷,見《通志 - 藝文略第八》?!吨饼S書錄解 題》卷十七同,云:“樞密使思公吳越錢惟演希圣撰。易,驚之 子;惟演,傲之子也。惟演文集甚多,此特其二集爾。出鎮(zhèn)河陽、 ① 宋王明清《揮麈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1年版, 36 1 6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河南時所作也。全集未見。"《遂初堂書目》著錄“《錢文僖擁旄 集》"?!端问?middot;藝文志·藝文七》錄有“《擁旄集》五卷”。已 佚。 《伊川集》五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遂初堂書目》、 《宋史·藝文志·藝文七》著錄同。已佚。 《典懿集》三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又見“《奉藩 書事》"條引《宋史》本傳。已佚。 《華林義門書堂詩集》一卷,與王欽若等作。見《宋史·藝 文志·藝文八》。已佚。 (四 )李宗諤 : 《樂纂》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一》。已佚。 《太祖實(shí)錄》五十卷,同修?!吨饼S書錄解題》卷四“:監(jiān)修國 史肥鄉(xiāng)李沆太初、史官集賢院學(xué)士河南錢若水淡成等重修。初, 淳化中命李至、張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咸平元年《,太祖實(shí)錄》 成書,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書成上之。卷 首有沆進(jìn)書表,敘前錄之失及新書刊修條目甚詳b 同修者直館 饒陽李宗諤昌武、東平梁灝太素、直集賢院河南趙安仁樂道。" 《郡齋讀書志》卷六作“《重修太祖實(shí)錄》五十卷"。已佚。 《永熙寶訓(xùn)》二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已佚。 《翰苑雜記》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六。《通志·藝文 略第三》《、宋史·藝文志·藝文二》作“《翰林雜記》一卷”。已 佚。 《封禪記》五十卷,同修。《郡齋讀書志》卷八云“:右皇朝丁 謂等撰。大中祥符元年,詔謂與李宗諤、陳彭年,以景德五年正 月三日天書降于左承天門鴟吻之上,迄十月泰山修封事跡儀注 4 S 西 昆體研 究 詔誥,編次成書上之。御制序冠之于首。"《宋史·藝文志·藝 文三》作“《大中祥符封禪記》五十卷”,與丁謂等撰。已佚。 《汾陰記》?!渡轿魍ㄖ尽肪硪话倨呤濉督?jīng)籍》:“李宗諤 《汾陰記》。”①已佚。 《越州圖經(jīng)》九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八,云“:李宗諤祥 符所上也。末有秘閣校理李垂、邵煥修及覆修名銜。然則書成 于眾手,而宗諤特提總其凡耳。”《宋史·藝文志·藝文三》亦錄 作九卷。已佚。 《吳郡圖經(jīng)》六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已佚。 《蘇州圖經(jīng)》六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八:“翰林學(xué)士饒陽 李宗諤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詔以四方郡縣所上圖經(jīng),刊修校定 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頒下,今皆散亡,館中僅 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蘇、越、黃三州刻本耳。”已佚。 《黃州圖經(jīng)》四卷《、附錄》一卷?!吨饼S書錄解題》卷八云: “李宗諤祥符所修圖經(jīng),亦頗有后人附益者??な乩钤栍忠越? 事為附錄焉。詵,參政邴漢老之子也。"已佚。 。 《圖經(jīng)》九十八卷、又《圖經(jīng)》七十七卷。見《宋史· 藝文 志·藝文三》。按:此所謂《圖經(jīng)》、又《圖經(jīng)》,應(yīng)包括上面所列 幾種《圖經(jīng)》。已佚。 《續(xù)通典》二百卷、又《 目錄》二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 七》“:宋朝宋白、李宗諤等奉敕編。自唐至德初至周顯德末。" 《宋史· 藝文志· 藝文六》日:“《續(xù)通典》二百卷,與宋 白合 著。"已佚。 《陽明洞天圖經(jīng)》十五卷,修定,見《宋史·藝文志·藝文 ① 清儲大文等《山西通志》《,四庫全書》548 冊,439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三》?!冬F(xiàn)存宋人著述總錄》錄有《龍瑞觀禹穴陽明洞天圖經(jīng)》一 卷,存于《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正統(tǒng)本、影正統(tǒng)本)。 《李公談錄》一卷?!吨饼S書錄解題》卷七:“翰林學(xué)士饒陽 李宗諤昌武撰。記其父防之言,凡三十七事。”一今存《說郛》(宛 委山堂本 )中。 《家傳談錄》?!稏|都事略》卷三十二本傳云“:宗諤有文集 六十卷,內(nèi)外制集四十卷,又有《家傳談錄》行于世。按:疑此書 即上條《李公談錄》,名稱不同而已。 《文苑英華》,參編?!端卧娂o(jì)事》卷四“盛度"條:“嘗被命 與李宗諤、楊億、王曾、李維、舒雅、任隨、石中立同編《文苑英 華》。”① 《文集》六十卷。見上“《家傳談錄》"所引《東都事略》本 傳。已佚。 《內(nèi)外制集》四十卷。同上。 (五)陳越: 真宗時受詔編集祀汾陰途中“所過地志風(fēng)物故實(shí)”?!端? 史·宋綬傳》“:大中祥符元年……及祀汾陰,召赴行在,與錢 易、陳越、劉筠集所過地志風(fēng)物故實(shí),每舍止即以奏。” (六 )李維: 《真宗實(shí)錄》一百五十卷,同修?!吨饼S書錄解題》卷四云: “學(xué)士承旨肥鄉(xiāng)李維仲方、學(xué)士臨川晏殊同叔撰……"已佚。 《續(xù)通典》,同修。見楊億條引《玉?!肪砦迨?。 ① 清厲鶚《宋詩紀(jì)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103 頁。 西昆體研究 《降圣記》五十卷,同編,見《郡齋讀書志》卷九,作“:右皇朝 丁謂撰。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十七 日,圣祖降。七年,謂請編次事 跡,詔李維、宋綬、晏殊同編。天禧元年上之。"《宋史· 藝文 志·藝文二》著錄“李維《大中祥符降圣記》五十卷、《 目》三 卷 "。 已佚?!栋钣媴R編》一卷,.見《學(xué)海類編·集馀二》(道光本、影道光 本 )?!秴矔沙蹙帯?66 冊收錄此書。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參與修改。本僧道原編,與楊億、王 曙等奉詔同加裁定。見上面“楊億”條。 《冊府元龜》一千卷,同修。見楊億條所引《郡齋讀書志》卷 十四的記載 ?!独钪俜郊范?,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云“:右皇朝 李維,字仲方,雍熙二年進(jìn)士。景德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為 翰林學(xué)士承旨。年七十一。維以文學(xué)進(jìn),至老手不釋卷,能詩嗜 酒。嘗謂人日:‘人生詩酒足,則尚何營哉?’’已佚。 《菘坪小稿》一卷,存《兩宋名賢小集》中。 《文苑英華》,參編。見上面“李宗諤"條。 (七)劉障: 《地理手鏡》十卷?!杜f五代史·梁書第十·末帝紀(jì)下》有 “時定節(jié)功臣前衡州長史劉陷進(jìn)所撰《地理手鏡》十卷"的記載。 《冊府元龜》卷六百七《撰集》亦載“:梁末帝貞明末拿前衡州長史 劉陷進(jìn)所撰《地理手鏡》十卷。"①已佚。 ① 宋王欽若、楊億等《冊府元龜》八,中華書局,1 960 年影印本,7288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八 )丁謂 : 《圣政紀(jì)》一百五十卷,丁謂等修。見《通志· 藝文略第 三》。已佚。 《大中祥符奉祀記》五十卷、《 目》二卷。見《宋史· 藝文 志·藝文二》。已佚。 《大中祥符迎奉圣像記》二十卷《、 目》二卷。見《宋史·藝 文志·藝文二》。已佚。 《祥符封禪記》五十二卷,丁謂等撰。見《通志·藝文略第 二》?!犊S讀書志》卷八作“《封禪記》五十卷",見上面李宗諤 條?!端问?middot; 藝文志· 藝文三》作“《大中祥符封禪記》五十 卷”。已佚。 《大中祥符祀汾陰記》五十卷,丁謂等撰。見《宋史·藝文 志·藝文三》?!犊S讀書志》卷八作“《祀汾陰記》五十卷”, 日“:右皇朝丁謂撰。大中祥符三年八月,降祀汾陰御札,至明 年春禮成。四年,詔與陳彭年編次事跡儀注,瑜二年,成書上 之。"《通志·藝文略第二》作“《祥符祀汾陰記》五十二卷"。已 佚。 《降圣記》五十卷,見《郡齋讀書志》卷九,上面李維條已引。 《宋史·藝文志·藝文四》作“《降圣記》三十卷’。已佚。 《丁晉公刀筆》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宋史·藝 文志·藝文七》作“《刀筆集》二卷"。已佚。 《丁謂南遷錄》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已佚。 《虎丘錄》五十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丁謂景德會計錄》六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三》?!吨饼S 書錄解題》卷八同,云“:丞相吳郡丁謂謂之撰。時為三司使,序 言歲收兩京十七路帳籍四萬四百有七,日人疾徐事一千五百,文 4 0 西 昆體研究 移倍之。仿李吉甫《國計簿》、賈耽《國要圖》,總其目得四十,列 為六卷,一戶賦,二郡縣,三課人,四歲用,五祿食 ,六雜記。大抵 取景德中一年為準(zhǔn)。"《郡齋讀書志》卷八“:右皇朝丁謂謂之撰。 謂景德中篡三司戶口稅賦之人,及兵食吏祿之費(fèi),會計天下每歲 出納盈虧之?dāng)?shù),李吉甫《元和國計圖》之類是也。書成奏御。" 《宋史·藝文志·藝文二》亦著錄。已佚。 《晉公談錄》三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六,日“:右皇朝丁謂 撰。多皇宋事。每章之首,皆稱‘晉公言 ’,不知何人為潤益。 初 ,董識志彥得之于洪州潘延之家。延之,晉公甥,疑延之所 為。”《遂初堂書目》著錄有“《丁晉公談錄》”?!吨饼S書錄解題》 卷七“:《丁晉公談錄》一卷,不知何人作。"《宋史·藝文志·藝 文二》作“《談錄》一卷”。今存《百川學(xué)海·癸集》(咸淳本、影 刊咸淳本 )。 《丁晉公談諧》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六》。已佚。 《丁晉公雜錄》,見《遂初堂書目》。已佚。 《景德農(nóng)田敕》四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三》。《宋史·藝 文志·藝文三》作“《田農(nóng)敕》五卷"。已佚。 《建安茶錄》三卷?!犊S讀書志》卷十二“:右皇朝丁謂撰。 建州研膏茶起于南唐,太平興國中始進(jìn)御。謂咸平中為閩漕,監(jiān) 督州吏,創(chuàng)造規(guī)模,精致嚴(yán)謹(jǐn),錄其園焙之?dāng)?shù),圖繪器具及敘采制 人貢法式。盧仝譏陽羨貢茶有‘安知百萬億蒼生,墜在顛崖受 辛苦’之句,余于謂亦云。"已佚。 《北苑茶錄》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按:疑此書即 《建安茶錄》,卷數(shù)亦同。《文獻(xiàn)通考·經(jīng)籍考四十五》在《北苑 拾遺》一卷后說:“晁氏日:皇朝劉異撰。北苑,建安地名,茶為 天下最。異慶歷初在吳興,采新聞附于丁謂茶錄之末。其書言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滌磨、調(diào)品之器甚備,以補(bǔ)謂之遺也。"其實(shí)《,郡齋讀書志》卷十 二本來只有“右皇朝劉異采新聞遺事附丁晉公茶經(jīng)之末 "一句 話,其馀都是馬端臨自己加的。從馬端臨的話可以推論,丁謂只 有《建安茶錄》三卷,因?yàn)?ldquo;北苑,建安地名,茶為天下最”,所以 又被稱為《北苑茶錄》。已佚。 《北苑拾遺》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四》。按《:郡齋讀書 志》卷十二云是劉異撰。已佚。 《天香傳》一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四》?!端问?middot; 藝文 志·藝文四》同。已佚。 《丁晉公服食方》,見《遂初堂書目》。已佚。 《大中祥符祀汾陰祥瑞贊》五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 八》。已佚 ?!抖≈^四六》二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丁給事集》四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丁晉公集》四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端斐跆脮? 目》著錄“《丁晉公》”?!端问?middot;藝文志·藝文七》著錄“《丁謂 集》八卷”。按:疑《丁晉公集》四卷即是《通志·藝文略第八》 所錄《丁給事集》四卷。又作八卷,恐是分卷不同。已佚。 《丁晉公青衿集》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宋史· 藝文志·藝文七》作“《青衿集》三卷”。此書已佚,然主要內(nèi)容 在明人所編《詩淵》中被保存下來了。 《知命集》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七》。已佚。 (九)刁衍: 覆校《漢書》《、后漢書》。《宋朝事實(shí)類苑》卷三十一載: “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妒酚洝贰丁⑶皾h》《、后漢書》,既畢, . 5 1 西 昆體研究 遣內(nèi)侍赍本于杭州鏤板。咸平中,真宗謂宰相日:‘太宗崇尚文 史,而三史板本如聞當(dāng)時??惫傥茨芫?,尚有謬誤,當(dāng)再加刊 正。’乃命直史館陳堯佐等覆校史記,景德元年正月校畢,并錄 差誤文字五卷同進(jìn)。詔賜帛有差。又命直秘館刁衍等覆校前、 后《漢書》,凡修改三百四十九簽正卷……”①《玉?!肪硭氖? “淳化校三史、嘉祜校七史”條云:“景德元年正月丙午,任隨等 上覆?!妒酚浛`文字》五卷,賜帛。丁未,命刁衍、晁迥、丁遜 覆校前、后《漢書》。二年七月壬戌,衍等上《覆校前漢書板本刊 正》三千馀字,錄為六卷上之。賜器帛。”② 《冊府元龜》一千卷,同修。見楊億條所引《郡齋讀書志》卷 十四的記載 。 《本說》十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四》?!端斐跆脮?目》、 《宋史·藝文志·藝文四》同?!队窈!肪砦迨遄?ldquo;《本說》十 卷”“:《咸平本說》。二年五月,比部郎中刁衍獻(xiàn)《本說》十卷, 三十三篇。召試學(xué)士院,授秘閣校理。”③已佚。 《治道中術(shù)》三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四》。已佚。 《野編》二十卷?!毒┛陉扰f傳》卷一“:衍始仕李氏貴盛,歸 朝,以純澹夷雅知名,交道崇篤,士夫推之。所為文有《野編》二 十卷。"④已佚。 《唐大廳記》?!秾毧虆簿帯肪硎囊都配浤俊吩疲?ldquo;《唐 大廳記》凡二本,其一唐元和七年睦州刺史李道古撰,其一皇朝 將監(jiān)丞知桐廬縣刁衍撰。自唐顯慶至中和,刺史一百一十五人。 ① 《宋朝事實(shí)類苑》,395 頁。 ② 《玉海》《,四庫全書》994 冊,l 9l 頁。 ③ 《玉?!贰?,四庫全書》994 冊,477 頁。 ④ 宋不著撰人《京口耆舊傳》《,四庫全書》45 1 冊,122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皇朝太平興國中知州事二人題名,書皆一體,不著名氏。雍熙二 年刻。”①已佚。 (十)任隨: 《續(xù)通典》,同修。見楊億條引《玉海》卷五十一。 (十一 )張?jiān)?: 《張?jiān)伵修o》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已佚。 《張乖崖集》一卷,見《通志· 藝文略第八》。《郡齋讀書 志》卷十九作“《張乖崖集》十卷"?!端斐跆脮俊分?ldquo;《張乖 崖》”?!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七作“《乖崖集》十二卷《、附錄》一 卷”,日“:樞密直學(xué)士忠定公鄄城張?jiān)亸?fù)之撰。乖崖,其 自號 也。錢希白為墓志,韓魏公為神道碑。近時郭森卿宰崇陽刻。 此集舊本十卷,今增廣,并語錄為十二卷。”《宋史·藝文志·藝 文七》作“《張?jiān)伡肥?。此集今存多種版本,今人張其凡 《張?jiān)伿挛目际觥酚性敿?xì)的介紹。② 《張乖崖語錄》二卷,李畋撰。見《澠水燕談錄》卷七。③ 《玉?!肪砦迨?ldquo;本朝名臣錄”載:“《張?jiān)佌Z錄》四卷,李畋 撰。”《宋史·藝文志·藝文二》錄李畋“《乖崖語錄》一卷,載張 詠政績”。已佚。 ‘ ’ 《乖崖政行語錄》三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七,云:“虞部 員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張忠定公詠治蜀政事及言行。" 元代袁 ① 宋陳思《寶刻叢編》《,四庫全書》682 冊,432 頁。 ② 《張乖崖集》,前言25—33 頁。 ③ 《澠水燕談錄》,73 頁。 西 昆體研究 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一《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列事狀》中 錄有“《張乖壓言行錄》"。① 已佚。按:不知此書與上書是否一 書? (十二)錢惟濟(jì): 《玉季集》二十卷。清代《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宋詩 姓名爵里》云“:字巖夫,惟演弟。歸宋,歷加司空保靜軍觀察留 后,卒謚宣惠。有《玉季集》二十卷。"②已佚。 (十三 )舒雅 : 《山海經(jīng)圖》十卷,見《崇文總目》卷四。《通志·藝文略第 四》同?!犊S讀書志》卷八“:右皇朝舒雅等撰。雅,仕江南,韓 熙載門人也,后入朝數(shù)預(yù)修書之選。閩中刊行本或題日《張僧 繇畫》,妄也。”已佚。 《十九代史目》二卷,舒雅等撰。見《通志·藝文略第四》。 今存。 《續(xù)通典》,同修。見楊億條引《玉?!肪砦迨?。 《太平御覽》一千卷,同修?!豆锰K志》卷五十四《人物十 三》載“:舒雅,郡人,太宗朝為國子監(jiān)丞。太平興國二年,詔李 叻等及雅纂修《太平總類》。八年,書成一千卷,詔名《太平御 覽》……”③ 《太祖國史》,同修,未成。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云“:淳 ①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庫全書》1203 冊,553 頁。 ② 清張?jiān)フ碌取队x宋金元明四朝詩》《,四庫全書》1437 冊,9 頁。 ③ 明王鏊《姑蘇志》《,四庫全書》493 冊,1020 頁。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化中,命李至、張洎、張鉍、宋白修《太祖國史》。久之,僅進(jìn)《帝 紀(jì)》一卷而止。咸平中,又命宋白、宋浞、舒雅、吳淑修《太祖國 史》,亦終不成……" (十 四 )晁迥 :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同修。見前面楊億條。 《北庭記》?!端问贰繁緜?ldquo;:大中祥符元年貢舉,封泰山、祀 汾陰,司太常詳定儀注,累遷尚書工部侍郎。使契丹還,奏《北 庭記》。"已佚。 《別書金坡遺事》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藝文二》?!吨? 齋書錄解題》卷六同,云:“學(xué)士澶淵晁迥昭遠(yuǎn)撰。因錢惟演寄 示《遺事》,別書真宗待遇恩禮三則于后。”已佚。 《禮部考試進(jìn)士敕》一卷,晁迥等撰。見《通志·藝文略第 三》。《宋史·藝文志·藝文三》同。已佚。 ’ 《晁迥昭德新編》三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吨饼S書 錄解題》卷十作“《昭德新編》一卷",云“:晁迥撰。‘昭德 ’者, 京師居第坊名也。晁氏子孫皆以為稱。"《宋史》本傳“:著《翰林 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耆智馀 書》《、隨因紀(jì)述》、《昭德新編》各三卷。’此書今存明嘉靖三十 七年晁氏寶文堂刻本。 《道院別集》二十卷,見《通志·藝文略第八》。《郡齋讀書 志》卷十九錄“晁文元《道院別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 《耄智馀書》三卷《、昭德新編》三卷《、理樞》一卷”,云“:右五世 祖文元公也。諱某,字明遠(yuǎn),澶州人。自父始徙家彭門。幼從王 禹僻學(xué),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至道末,擢右正言、直史館、知制 誥,入翰林為學(xué)士,加承旨,眷禮優(yōu)厚。天禧中,祈解近職,判西 ’ S S 西昆體研究 京留司御史臺。居六年,請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終少傅,年八十 四。文元,謚也。《國史》云:公樂易淳固,守道甚篤,雖貴勢無 所摧屈。嘗言歷官臨事,未嘗挾情害人以售進(jìn),保全護(hù)固,如免 發(fā)膚之傷。真宗數(shù)稱其長者。楊億謂其所作書命,得代言之體。 李獻(xiàn)臣亦言公服膺墳典,耆年不倦。少遇異人,指導(dǎo)心要,不喜 術(shù)數(shù)之說。疑文滯義,須質(zhì)正而后已。文章典贍,書法端楷,時 輩推重。自唐以來,世掌誥命者,惟楊于陵及見其子,而晁氏繼 之。延譽(yù)后進(jìn),其門人如宋宣獻(xiàn)、晏元獻(xiàn)、李邯鄲,皆為世顯人。 集皆自有序及李遵勖后序。自經(jīng)兵亂,六世圖書,焚棄無孑遺。 《法藏碎金》世傳最廣,先得之于趙郡蘇符《,昭德新編》則得之 于丹棱李燾《,道院別集》則得之于知閬州王輔《,耆智馀書》則 得之于眉山程敦厚《,理樞》則得之于《澠池集》中。"今存《道院 集要》三卷,乃王古刪定,有明嘉靖三十三年晁溧寶文堂刻本, 《四庫全書》本 。 《耄智馀書》三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端斐跆脮? 目》作“《晁文元耄智馀書》"?!端问?middot; 藝文志· 藝文四》作 “《耄智馀書》三卷"。已佚。 《 自擇增修百法》,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該書在《晁文 元道院集要》三卷后云:“右皇朝王古編。其序云:文元晁公博 觀內(nèi)書,不徒力行,復(fù)勤于撰述,以開導(dǎo)后進(jìn)。其書日《道院別 集》、日《自擇增修百法》、日《法藏碎金》、日《隨因記述》、日《耄 智馀書》。.余嘗循閱之,以為名理之妙,雖白樂天不迨也。輒刪 去重復(fù),總集精粹,以便觀覽云。古,元祜中侍從。"已佚。 《隨因紀(jì)述》三卷,見“《晁迥昭德新編》三卷"所引《宋史》 本傳?!犊S讀書志》卷十九著錄“《隨因記述》”。已佚。 《法藏碎金》十卷,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端问?middot;藝文 S 6 第一章 西昆派的構(gòu)成及其著述 志·藝文四》同。又有所謂《迦談》四卷?!端膸烊珪偰俊肪硪? 百四十五“:《迦談》四卷,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編》已著錄, 是編即迥《法藏碎金錄》也,明代久無傳本,嘉靖乙巳,其裔孫琛 以翰林院檢討兼管誥敕得此編于內(nèi)府而刻之,改題此名。前載 迥逸事數(shù)條,及琛所為跋。跋稱十卷,與宋志合。此本止四卷, 蓋又佚闕矣。"此本今存,此外又有明趙府居敬堂刻本《、四庫全 書》本傳世。 《法藏碎金要語》二卷,乃據(jù)《法藏碎金》精選而成。今存明 刻本。 《斧康慎刑箴》《、大順審刑無盡燈頌》凡五篇?!端问贰繁? 傳“:既而獻(xiàn)《斧康慎刑箴》《、大順審刑無盡燈頌》凡五篇。及感 疾,絕人事,屏醫(yī)藥,具冠服而卒,年八十四。" 《翰林集》三十卷,見“《晁迥昭德新編》三卷”所引《宋史》 本傳。已佚。 《咸平新書》五十篇、《理樞》_ 篇。《宋史》本傳:“真宗即 位,用宰相呂端、參知政事李沆薦,擢右正言直史館,獻(xiàn)《咸平新 書》五十篇,又獻(xiàn)《理樞》一篇。召試,除右司諫知制誥判尚書刑 部。"《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宋詩姓名爵里》作“《理樞》 一卷"。① 已佚。 關(guān)于晁迥的著述,曾棗莊先生曾作過介紹“:晁迥一生著述 甚夥……今所存者唯《法藏碎金錄》三卷《、昭德新編》三卷。今 存《道院集要》三卷,乃王古編晁迥諸書之精要,非僅《道院別 集》之‘集要’。"② ① 清張?jiān)フ碌取队x宋金元明四朝詩》《,四庫全書》1437 冊,8 頁。 . ② 《論西昆體》,3 14 頁。 西 昆體研究 (十五 )崔遵度 : 《皇朝通鑒政要》十八卷,有清初抄本傳世(存卷二至十八)。 《琴箋》一卷,見《通志·藝文略第二》?!端问?middot;藝文志· 藝文一》同。已佚。 《三朝藝文志》一千卷?!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五在《群書麗 藻》六十五卷后說“:按《三朝藝文志》一千卷,崔遵度編?!吨信d 館閣書目》但有 目錄五十卷,云南唐司門員外郎崔遵度撰,以六 例總括古今之文:一日六籍瓊?cè)A,二日信史瑤英,三日玉海九流, 四日集苑金鑾,五日絳闕蕊珠,六日鳳首龍編。為二百六十七 門,總一萬三千八百首。今無 目錄,合三本共存此卷數(shù),斷續(xù)訛 缺,不復(fù)成書,當(dāng)其傳寫時固已如此矣。其目止有四種,無金鑾、 蕊珠二類,姑存之以備闕文。按《江南馀載》,遵度青州人,居金 陵,高尚不仕《,中興書目》云司門郎,未知何據(jù)也。”已佚。 《崔遵度集》二十卷。《宋史》本傳:“有集二十卷。”《山東 通志》卷三十四《經(jīng)籍志》“:《崔遵度集》,二十卷。"①已佚。 (十六)薛喚: 《遼上京臨潢府記》,’見《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五《經(jīng) 籍》。② 已佚。 , (十七)張秉: 其著述無考。 ① 清杜詔等《山東通志》《,四庫全書》54l冊,l 59 頁。 ② 《山西通志》《,四庫全書》548 冊,440 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