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得廳堂

東榔頭 作者:楊葵


大多數飯館,忙忙叨叨穿梭如織跑堂的,都是服務員。老板親自上陣下廳堂的很少,但還是有。

王府井原來有家袁姑媽小館,淮陽家常菜。老板五六十歲了,天天一身西服筆挺,有客來,打簾兒迎進,有客走,挑簾兒道別,一臉恰到好處的笑意,老上海的派頭,簡直就是用表情在解釋“不卑不亢”這個成語。

門口無情況,老先生就在廳堂里來回逡巡,雙眼如鉤,你剛要掏煙,火湊到眼前;你剛要掐煙,煙灰缸換新的了,簡直就是用連貫的小動作演繹了另一個成語叫“眼疾手快”。

這樣靠譜的職業(yè)道德,年輕一代也有傳承。前些年,三個香港小伙子來北京,開個茶餐廳叫獅子山下。哥兒仨分工明確,也是輪流親自跑堂,屁股一刻不沾座,心思全花在琢磨好吃的和照顧客人上頭了,估計近在咫尺的三里屯都沒逛過。

年輕聰明,又肯吃苦,很快生意大火。難得仨人不驕不躁,迅速在東環(huán)廣場對面又開了一家姊妹店太平山上,繼續(xù)大火?;鹆艘院蟮牡晏美?,仍然天天少不了哥兒仨矯健的身影。

香港、上海兩個城市的氣質很像,所以袁姑媽的那位老先生和這仨香港小伙兒在氣質上也非常貼近,都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的嚴謹范兒。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老板親自跑堂,呈現的卻是別一種隨意、灑脫范兒——

二龍路早年間有家涮羊肉館叫洪福軒,被一群挑三揀四的美食家譽為京城涮羊肉之冠。最傳統(tǒng)的紫銅鍋,羊肉精挑細選、細嫩潤滑不用講了,所有的作料——魚露、香菜、蔥花等,無一不是師出名門,突出的是一個講究。到底怎么個講究?那得聽老板和你嘮。

老板天天兒在店堂轉悠,經常不請自到地站你身邊,詳盡顯擺當年宮里怎么做魚露啊什么的,異常親切,完全拿顧客當自家人兒。

這種閑散范兒的老板,可能北京人居多。曾經在上海一個弄堂深處,尋到一家小館子,店名樸素內斂,就叫白家菜館。老板也是親自端茶倒水,我這兒一口魚肉剛入口,他就站一旁開始顯擺:這魚沒吃過吧,南極空運來的,專吃蝦米長大的,別的任啥不吃……那魚味道確如他所講,鮮美無比,堪比河豚。但我沒有說魚,脫口問道:您北京人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