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餐桌上和排隊中培養(yǎng)公共意識(1)

這么慢,那么美 作者:羅敷


說起北歐諸國最流行的“Buffé”(自助餐),恐怕沒有幾個人會陌生。去餐館吃飯可以自助,公司年會可以自助,甚至家庭聚會超過15個人也立即會進入自助模式。吃多少拿多少,不夠再去拿。這種習(xí)慣一直貫穿至北歐人成年后的整個用餐禮儀,現(xiàn)在已形成歐美特有的餐桌文化。

北歐人——斯堪德納維亞半島的子民,一直將自助餐這種模式視如己出,認為是8~11世紀時先祖海盜不慣用餐的繁文縟節(jié)而衍生出來的一種飲食方式,也為了公平起見,食物不可私藏,將所有菜肴擺在臺子上,不用人伺候,吃拿隨意。一直流傳到至今,便是北歐人極其平常的飲食模式:自助餐。

國外人工最貴,多請一個服務(wù)生就意味著一筆巨大的支出。這種與傳統(tǒng)千年文化古國古中國、古埃及等曾擁有的“分食制度”相對立的新型進餐模式,打破了“伺候”“服務(wù)”這個概念,將本該奴隸或服務(wù)生所做的工作,讓進食者自己承擔了起來。吃多少拿多少,讓進食者自己為自己的胃負責。這樣一來,不需要勸酒勸菜,一石三鳥,不說減少了餐館老板高薪聘人的成本,也讓大家的胃在自己做主的過程中解放了出來,而且也不必為此而造成寶貴食材不必要的浪費。

我國也曾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從古至今的呼喚。富不過三代,餓卻可“千古流傳”。經(jīng)歷過饑荒年代人們的現(xiàn)如今的兒女們,雖然沒有經(jīng)歷過那樣的時代,可“餓”卻像DNA一樣,在中國人后世兒女們的血液里穩(wěn)定遺傳。在莫言、余華以及虹影等的小說里,饑餓似乎是永恒的主題。對食物的饑餓、愛的饑餓甚至回憶的饑餓,無不定格在最初對食物匱乏的恐慌里。所以在物質(zhì)匱乏慣了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可掌握食量又節(jié)省人工的飲食自助方式,無疑同工業(yè)革命一樣,有其劃時代的意義。

北歐人盡管日子越來越滋潤,但與生俱來地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已經(jīng)根植于心。什么樣的食材,新鮮和營養(yǎng)是衡量的第一標準。自助餐又稱冷餐會,北歐人本來做飯少動火,近年來又逐漸流行起RAW FOOD(生食)的概念,恨不得田間地頭的水靈蔬菜,扒拉下來就可以直接上餐桌。

以北歐傳統(tǒng)的食物來看,冷薰、暖薰三文魚、腌漬鮭魚、冷薰豬腿肉是經(jīng)典招牌菜,再配以北歐人最引以為豪的最好吃的土豆、黃油、奶酪、香腸,大大小小各種口味的烤面包、海鮮料理醬,以及飯后因為寒冷而生長周期長、味道豐厚濃郁的森林系漿果甜點派,北歐的圣誕自助餐,不輸任何一個以食物料理聞名的國家!在一派淺笑低酌里,人們端著盤子,站在臺前,揀選自己喜歡的食物,然后走回自己的座位,坐下,慢慢品嘗,與旁邊人低低交談,這簡直是北歐一個太典型的自助餐場景。

自然,既為自助,揀選食物的多寡也最能考驗一個人在餐桌上的教養(yǎng)。通常如果每樣菜揀選一點,總量為占到盤子體積的三分之二為好。就像中國畫里的留白,食物雖多,卻要讓人看得眼凈。不要盆滿缽滿、堆得小山似的。自助餐可多次加添食物,但據(jù)我不同場合、不同人群的觀察,像不約而同似的,通常大家只會取兩次食物,三次仿佛是極限。外國人進餐中注重與鄰桌的交談,所以學(xué)會進餐過程“行進中”交談是一門功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