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中華無跪禮(1)

武人琴音 作者:徐皓峰 徐駿峰


“豪”原本不是好詞,不受家鄉(xiāng)父老管束的人為豪,豪賈——不守規(guī)矩的商人,豪杰——率眾鬧事者,豪俠——被驅逐的個人暴力者。

大亂之時,豪俠遍地,改朝換代后,成了時代新貴,頑劣子弟——豪俠——新生貴族,身份轉換如水態(tài)三變。劉邦是個豪俠,帶著一幫豪俠建立漢朝,漢朝初期是文化災難。

另有一種俠,受人稱道,民問記憶里,有貴族特征,不是草莽。他們就是貴族,朝廷上失敗而流亡民間。因為有文化有手段,試圖暗中掌控一個地方,懲惡除兇,為了奪權,間接主持了正義。

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做一事便消失了,說明試驗沒成功,又去了他方。試驗成了,就定居下來,隱跡藏形,轉成了鄉(xiāng)紳。

前兩種俠,一旦成事,便脫離大眾。不離大眾的是第三類——拳師。傳統(tǒng)中國不是法律懲罰型社會,是人情仲裁型社會,有了糾紛,不找官府,找行業(yè)外的第三方。

既然不是業(yè)內(nèi)人士,不懂行怎么辦?以人之常情評判就可以了,不是審理過程的是非曲直,仲裁的是結果,以誰也別太吃虧為標準。況且找仲裁人之前,矛盾雙方往往已想好了退讓的程度,借仲裁人的口來確定。

清朝承擔仲裁的是走不上仕途的老秀才、告老還鄉(xiāng)的老官員、鏢局的老鏢師??婆e廢除、滿清推翻,老秀才老官員都不名譽了,鏢局業(yè)、保鏢護院業(yè)倒閉?;疖囘\輸量大、安全,擠垮了鏢局。清末民初之際,官員普遍調(diào)用國家士兵給家里站崗,不再聘私人,保鏢護院業(yè)失去了大宗雇主。

上世紀一十年代,北洋政府做現(xiàn)代化改革,不愿社會動蕩,想延續(xù)仲裁階層,選中了失業(yè)的武人,出錢出房,成立武術協(xié)會,實則是仲裁機構。

二十年代南京政府將武人收編到學校,成了西化教師。但社會需要仲裁,幫會頂了上來,杜月笙每天做的事是“茶敘”,一天趕六七場談判,當仲裁人。三十年代的幫會已不太像幫會。

民間自發(fā)地形成仲裁階層,證明北洋政府有遠見,可惜是幫會做了武人的事,先天有問題,還需要時間轉化。但歷史沒給時問,中日戰(zhàn)爭一爆發(fā),社會結構全亂。

戰(zhàn)爭結束后,是一個既沒有形成法律又失去人情的局面。人心紊亂,武人的傳統(tǒng)形象被信任,再次充當起仲裁角色。

因為南京政府不再撥款,專業(yè)武術學校——國術館倒閉,武人多在普通中小學當外聘體育教師,回到家,義務負責附近的糾紛,不關家門,誰都可以推門而入。

八十年代北京天津還有此遺風,胡同里搬來個會武術的老頭,有事都找他。武人文相,因為大部分時間不是處理武林糾紛,是處理民事糾紛,帶職業(yè)特征,笑眼瞇瞇,見了他的臉,人就消了三分火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