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中華無跪禮(2)

武人琴音 作者:徐皓峰 徐駿峰


武人的特征是“練拳的規(guī)矩大,見面就磕頭”,在日漸西化的社會,武人之問保持著清朝禮節(jié)。

中華無跪禮,跪模仿的是唐宋的席地而坐。本是膝蓋向前地跪坐,不是下跪。

坐著,上身伏一下為行禮,來客身份高,就伏得深,頭部碰到席面。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晚春》開篇,大拍特拍日本人家庭聚會的坐禮,一番唐宋風(fēng)情。

明朝流行了桌椅,不再席地而坐,日常生活里沒有下跪的事。祭孔子的時候下跪,也不是發(fā)明了跪禮,是模仿唐宋祭孔時席地而坐的舊貌。明朝人站成了習(xí)慣,站一會兒,席地坐一會兒,出現(xiàn)了“下跪”這個怪相。

下跪是祭孔時才有的事,明朝百姓向官員下跪,當官的不敢受,一定要跳開——下跪的用意是,我拿你當孔夫子尊重,你不能不主持公道。

下跪者不卑賤,受跪者忐忑,這是百姓的反抗方式。一旦出現(xiàn)了百姓下跪的事件,監(jiān)察機構(gòu)要核查這官員,當官的不敢讓百姓跪。

清朝皇帝要享受孔子待遇,才出現(xiàn)官員跪成一片的事。不能光官跪,官員要求百姓跪,朝廷的怪象轉(zhuǎn)到了民間。下跪畢竟不合禮法,于是從朝廷到民間開了許多不跪的活口。

秀才見官不跪,上歲數(shù)的人見官不跪。官員都是讀書人選上來的,清朝皇帝聘皇子的教書先生時,要向孔子像、教書先生下跪,等于還了讀書人的跪。跪是不明不白的事,攔跪成了禮節(jié),攔著不讓跪,是尊重的表示。

老舍話劇《茶館》寫晚清,人跟人見面相互攔,誰也不真跪,單腿跪的都沒有。因為中華本無跪禮,人人別扭,相互配合著給取消了。

民國武人是明朝軍官的后系,明朝滅亡后潛伏民間,一直要反清復(fù)明,所以保持明朝軍禮,晚輩向長輩行禮,是軍隊下級向上級行禮的翻版。軍人身有甲、頭有盔,鞠躬、下跪、磕頭都不方便,一般是兩手在胸前抱拳,頭向手俯一下,緊急時上半身也不動,作個手勢就行了。

承襲軍人禮節(jié)的武人也禮節(jié)簡單,不料民國社會普遍廢除了跪禮,武人卻行起了跪禮。

保留著舊社會標志,因為新時代有業(yè)務(wù)。武人行跪禮,如同秀才留辮子,民國時,許多前清老秀才的經(jīng)濟收入,是給人在葬禮上題字,兒女再新潮,葬父母時就古老了,題字者留著辮子,才對得起父母,剪了辮子的老秀才沒人請。

武人間彼此行跪禮,是給外人看的,形象傳統(tǒng),才好當仲裁人。舊時代遺跡,反而在新社會有信服力。

從武人看世道,百年求新,已不好改口,心里有著被新辜負的苦。

徐皓峰

2014年2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