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紙(3)

訪美記 作者:胡舒立


《華盛頓郵報》的處境是從1973年1月開始改善的。當時,伍德哈德用一篇報道證實了水門闖入者與白宮顧問亨特確有實質(zhì)性聯(lián)系。在此前后,《紐約時報》等一系列報紙以及電臺、電視臺也派記者投入這一報道。

事情又從另一方面獲得了進展:1973年1月,法官開始對“水門事件”進行審訊。2月,調(diào)查總統(tǒng)競選活動的“參院調(diào)查委員會”開始聽取證詞。3月,水門闖入者麥科德給最高法官寫信,坦白他與其他被告是在壓力下拒絕認罪并保持沉默的,承認在受審時犯了偽證罪。他還說有上層人物卷入此案。

麥科德的信件見諸報端,表明白宮操縱“水門事件”已得到證實。在美國公眾中,這一利用總統(tǒng)權(quán)力踐踏民主的特大政治丑聞引起了巨大震動。正在召開的普利策獎評獎委員會決定授予《華盛頓郵報》1973年公眾服務(wù)金獎。

新聞界繼續(xù)加強壓力,調(diào)查繼續(xù)進行。到1974年7月24日,尼克松終于被迫交出了在他辦公室談話的64盤秘密錄音帶。7月底,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投票通過彈劾總統(tǒng)的三條罪狀:(在“水門事件”中)妨礙司法程序罪,濫用職權(quán)罪,以及因不肯交出錄音帶所犯的蔑視國會罪。

尼克松只能選擇辭職。1974年8月9日,當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總統(tǒng)辭職的消息正式公布時,《華盛頓郵報》使用了將近兩英寸半的特大字號(168點)的通欄標題。

在《華盛頓郵報》歷史上,這樣巨大的通欄題僅在1953年3月5日使用過一次,那題目是:《斯大林死了》。

被若干專著研究過的報紙

到華盛頓的第三天,我參加了《華盛頓郵報》為我們一行舉行的午餐會。

跨入坐落在第15街1150號的那座7層大樓,我不禁生出幾分感慨:就是這里,這座外觀并不特別,大廳也并不豪華氣派的大樓,編輯出版著每天清晨必然擺在美國每一個國會議員、每一個政府職員早餐桌上的《華盛頓郵報》,這家先后18次獲得普利策獎,曾有美國新聞界泰斗李普曼擔任專欄作家,曾因全面披露“水門事件”而深刻影響美國當代政治史的報紙!

在美國,就像總統(tǒng)的身世和政府的活動是公開的一樣,報紙的一切也是公開的。像《華盛頓郵報》這種名牌大報的內(nèi)幕,本身就是研究者和作家們筆下屢寫屢新的題材。僅據(jù)我所知,關(guān)于《華盛頓郵報》的專著就有七八本,本本不下30萬字。

我訪問期間,恰逢該報110年社慶前夕。我覺得,從總經(jīng)理狄克遜先生處獲得的那份打印的《華盛頓郵報》110年大事記,更簡潔地勾勒出這家報紙的過去和今天。據(jù)此,兼引其他,讀者可以知曉這家報紙的概況:

1877年。具有獨立見解的民主黨人史蒂森·赫金斯于12月6日星期四出版《華盛頓郵報》創(chuàng)刊號。當時的報紙為對開4版,零售價3美分,發(fā)行量1萬份。

1889年。赫金斯將報紙賣給哈頓和威爾肯斯,這二人分別是當時的共和黨參議員和前民主黨眾議員。

1905~1916年。《西西那提簡訊報》老板麥克利思買下《華盛頓郵報》。他使《華盛頓郵報》的發(fā)行量及廣告大大增加,利潤甚豐。但他過于忠于民主黨,使新聞有明顯的黨派色彩,削弱了報紙的信譽和影響。

1916~1933年。麥克利思死后,他的兒子愛德華成為報紙發(fā)行人。愛德華是當時的共和黨總統(tǒng)哈定的好朋友。他又把報紙辦成了共和黨人的工具。這時期,報紙發(fā)行量逐步下降,廣告大減。報紙走向破產(chǎn)。

1933年?!度A盛頓郵報》被公開拍賣。加利福尼亞出生的金融家尤吉恩·邁耶以82.5萬美元買下了這家報紙。邁耶沒有辦報經(jīng)驗,可他對于辦報有很明確的原則,他公然宣布:

報紙的第一使命是說明真相,說明經(jīng)過調(diào)查證實的全部真相。

因此,本報將盡量告訴全體人民有關(guān)美國與世界的重要事件的真相。

作為新聞傳播者,本報將遵循一名紳士理應遵循的社會禮儀。

本報的內(nèi)容需雅俗共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