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間的女兒》時間的難產(chǎn)與不孕(4)

那時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作者:唐諾


所謂的湯尼潘帝

這里,我們可能有個疑問,如果疑點真如鐵伊所言之多,即使這段歷史的記敘,相傳出自后來都鐸王朝的圣人莫爾手中,一般人信之不疑,難道就沒有某些個“不因人舉言”的清醒史家發(fā)現(xiàn)不對勁嗎?就沒有人訝異過理查三世遽然且近乎不合理的轉(zhuǎn)變?沒有人注意到理查對敵手的寬宏?沒有人察覺他治下的英國政績斐然?四百年來的千千萬萬英國人全瞎了眼不成?

這點鐵伊非常光棍,她沒在小說中假稱格蘭特探長是驚天動地的世紀新發(fā)現(xiàn)者(小說有權(quán)如此也不難做到),相反的,她讓格蘭特和協(xié)助他的年輕美國人布蘭特在追案過程中清楚找出來,原來每一個世紀都曾有不同的學(xué)者跳出來質(zhì)疑此事。由此,遂令《時間的女兒》一書除了驚悚尋找真正的歷史兇手而外,轉(zhuǎn)入另一層更沉重更感傷的陰暗歷史死角。

書中,格蘭特(鐵伊)提出一個名詞叫“湯尼潘帝”。格蘭特解釋,這原是南威爾士的一處地名,傳說一九一年溫斯頓·丘吉爾擔任英國內(nèi)政部長時,曾派遣軍隊血腥鎮(zhèn)壓當?shù)亓T工抗議的礦工,并開槍掃射,這個地名遂成為南威爾士人的永恒仇恨象征。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派去維持秩序的是首都紀律嚴明的警察,除了雨衣,什么武器也沒帶,所謂的流血事件也只是在場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而已。格蘭特說:“重點是每一個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的人,都不加以辯駁,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再翻案了,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一則傳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實的人卻袖手旁觀,不發(fā)一言?!?/p>

鐵伊并沒只抓著湯尼潘帝這單一事件無限上綱,試圖以一個荒謬特例來指控歷史整體;相反的,她通過格蘭特和布蘭特的交談,或與表妹羅拉的通信,不斷發(fā)掘出更多的湯尼潘帝來。其中,布蘭特提出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的波士頓大屠殺,說歷史真相不過是一群暴民向英軍崗哨扔石頭,總計死了四個人(或說三個人)而已;羅拉提供的蘇格蘭殉教事件甚至更精彩,該地有一方大紀念碑,鐫刻著一則動人的圣潔傳說,紀念兩位殉教投水而死的偉大女性,然而當時在地的人誰都曉得,文件記錄也清楚登載,這兩位了不起的女士既不是殉教者,也根本沒淹死,她們因通敵叛國被起訴,而且獲緩刑安然無恙。

同樣的,知道實情的人一致閉口不言,聽任虛假的傳說流傳,直到當時活著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堅強的傳說和更堅強的石碑,成為該地的驕傲和觀光賣點,至此,結(jié)論簡單地打上了句號。

如此,鐵伊讓我們進一步曉得,湯尼潘帝不是歷史的偶然特例,它更可能是歷史傳聞鑄造過程某種遍在的方式。

如果我們以為鐵伊所說湯尼潘帝的概念,指的是古遠湮渺、甚至無文字無歷史記載的時代,如古希臘荷馬神話時代或如中國的堯舜禹三代,遂教真相考無可考的歷史慨嘆和無奈,那我們可能就徹底錯解了鐵伊的不平和憤怒了。鐵伊在《時間的女兒》書中指出的種種湯尼潘帝,悉數(shù)是中世紀以降、甚至近在手邊的當代史例子。換句話說,不是因種種外在限制讓人們無緣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閉口不談,有機會后來聽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選擇避開或掩耳不信。書中,羅拉在那封貢獻了蘇格蘭女殉教者湯尼潘帝的信函附言中,講了一段關(guān)愛也深沉的話:“奇怪的是,當你告訴某人一個故事的真相時,他們都會生你的氣,而不是生原說故事人的氣。他們不愿違反原先的想法,這會讓他們心中有種莫名的不舒服,他們很不喜歡這樣,所以他們排斥且拒絕去想。如果他們只是漠不關(guān)心,那倒還自然也可以理解,但他們的不舒服之感卻極其強烈且明顯,他們是深惡痛絕。很奇怪,是不是?”

“起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边@兩句豪勇的詩句,仔細想來其實憂傷無比。如果我沒意會錯誤的話,不信世人皆聾只是一份不服輸?shù)男拍?,是起身搏命一擊,這兩句詩透露的客觀事實是,我雖然不信,但長久以來他們真的都聾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