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王太后:希特勒口中“歐洲最危險的女人”
伊莉莎白即現(xiàn)任英女王的母親,我們習慣稱之為王太后,是愛德華八世夫婦以外,同期英國王室中最有性格的人。歷史上的她一如電影中的形象,十分精靈,以急才著稱。雖然以今天的標準來說,自然是偏向保守,但由于她崇尚自由戀愛,對新思潮態(tài)度較開放,也提出讓家規(guī)人性化,是英國王室現(xiàn)代化的關鍵人物。相對于丈夫家族里的其他人,伊莉莎白的反德情緒外露,因為她的兄弟在一次大戰(zhàn)對德作戰(zhàn)時一死一傷,令她自此以“永不要相信德國人”為座右銘。
二戰(zhàn)開始后,英國被納粹狂轟濫炸,王宮也挨了炸彈,但在伊莉莎白的堅持下,王室成員堅守崗位,大大鼓舞了國民士氣。希特勒曾稱她為“歐洲最危險的女人”,以與丘吉爾這個“歐洲最危險的男人”配對。喬治六世在家人親德反戰(zhàn)、自己自卑口吃的陰霾中走出來,變成戰(zhàn)時團結英國的象征,經歷了漫長的心理轉變,而這過程的醫(yī)者并非只有那位澳大利亞言語治療師洛克,更重要的,其實是伊莉莎白。
●君主立憲的角色扮演:丘吉爾不能取代的演說
不少觀眾認為《國王的演講》夸大了國王的角色,“戰(zhàn)時演說由丘吉爾包辦不可以嗎?”丘吉爾是演講大師,技術上自然沒問題,但看過上述時代背景,我們就會明白二者在精神上是完全不同的。須知戰(zhàn)時演說一類角色是屬于國家的,假如也由民選政治家負責包辦,他本人政治生涯的高低起伏,就會連累到他為國家貢獻的業(yè)績,就像老布什騎劫了海灣戰(zhàn)爭、小布什騎劫了反恐戰(zhàn)爭一樣。以張伯倫和丘吉爾為例,他們一人主和、一人主戰(zhàn),最后丘吉爾成為英雄,張伯倫成為軟弱的代名詞,乃至被當作內奸??墒牵瑥埐畟愒诤炇稹赌侥岷趨f(xié)定》后、丘吉爾在戰(zhàn)勝時,二人都極具民望。喬治六世一視同仁,都邀請他們站在王室的位置,接受群眾歡呼。這不是因為二人成了國王,而是這樣一來,他們的榮譽與風險已“去個人化”,被國王代表的國家所承擔、消化。自此,選民跟他們無拖無欠,對張伯倫固然可以唾棄,甚至在戰(zhàn)爭未完全結束時,也敢把作風獨裁的戰(zhàn)爭英雄丘吉爾選下臺。
丘吉爾對喬治六世贊譽有加,曾說英國人“不會得到更好的戰(zhàn)時國王”,其實是暗示喬治六世好控制。對他而言,自然“好”。須知愛德華八世雖是花花公子,充滿精英主義的傲慢,但他也喜歡微服出巡,有關心窮人的名聲,加上形象瀟灑,退位時民望頗高,這都令不善演說的喬治六世相形見絀。最后喬治六世成了英雄,最大原因是他忠于君主立憲的角色,遵從首相決定的一切來演戲,沒有顯示獨立思想。換了是口齒伶俐、個性鮮明的愛德華八世,是絕不會照政府本子念稿的,也喜歡表露自己的個人好惡,這恰恰是君主立憲制不需要的。喬治六世知道自己不及兄長聰明,但拿捏君主立憲的分寸是極好的,這是他父親喬治五世的家訓,也是他對女兒─現(xiàn)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從小到大的教育。據說喬治五世因為欣賞現(xiàn)在的英女王,曾惡毒地詛咒大兒子愛德華“絕后”,好讓懂得這套游戲規(guī)則的三代人鞏固王位,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傳說中大清皇帝康熙對乾隆的隔代欽點。被欽點的英女王看過電影后,表示“十分感動”,除了因為她的亡父再現(xiàn)銀幕,相信也因為王室應有的政治價值、她多年來受的委屈,終于被拍攝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