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細節(jié)決定成敗,讀書決定未來(3)

聽說 作者:宏玖


電視、電影和網(wǎng)絡都不能取代書籍。為什么呢?書籍除了故事以外他還有別的東西。比如說,你看了一場電影,那是導演和演員理解過的,他們理解之后表現(xiàn)給你看,也就是說這個東西是他們嚼過的,你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如果你讀原著,可能跟他們理解得不一樣。而且,看書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你隨時在思考,也可以停一停、放一放,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看。但是看電影的話,你只能按他的故事走,他走到哪里你就必須跟到哪里,你不能叫他停下,所以你沒有時間思考,匆匆忙忙跟著他跑完就算了。你還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其實你是不知道的。讀書就不同了,讀書是一個求知的過程,你可以根據(jù)你的需要去讀,這樣就會知道得更多一些。假設一本書有1000卡的能量,讀書的話你可以吸取900卡,看電影的話就只能吸取200卡,所以書本不能被新媒體取代。

如果一個民族不能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損失還是蠻大的,因為國民的好奇心缺失了,進而會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我認為,就讀書而言,這個時代不是最好的時代。人們越來越不愛讀書,這樣下去我們這個民族到底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樣的貢獻?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人一談到對世界的貢獻就是古代的四大發(fā)明,那么,第五大發(fā)明是什么呢?如果你一直在談老掉牙的東西,其實在某種角度講就是在抽自己的耳光。所以,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現(xiàn)在干什么?現(xiàn)在這個世界里,到底有哪些新的生產力是我們提供的?當代文明當中有哪些重要的元素是中國符號?這就是很嚴肅的話題了。再者,如果整個民族讀書氛圍不濃的話,整個社會公共面就會顯得很散、很亂,很多事情也很難統(tǒng)一到基本的標準。價值觀的分散會使整個民族的綜合力量下降的。

作為一個讀者,應該如何選書呢?汪中求的建議是,上網(wǎng)去查一些名家給我們推薦的書;還可以關注流行的書,借此了解這個時代的流行風向;還有一個就是順著你喜歡的作者的相關線索找,也可以找出很多好書來。對于他自己來講,最想分享的心得是做讀書筆記,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

每年我讀完的書,做完讀書筆記的應該都在45本書以上。這是我要特別強調的。當然,做讀書筆記細分起來還是有很多小技巧的,比如說有門批、旁批,或者單獨拿張紙做一個說明。

很多人做筆記是從畫線開始的,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線怎么畫也是很有學問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三種線:第一種線畫出什么東西是什么;第二種線畫出邏輯關系,比如說這個東西有三個要點,這個東西分四個層次,每個部分的標題劃下來,這樣你就會有一個邏輯系統(tǒng);第三種線畫出數(shù)據(jù),因為這個東西是不能搞錯的。

做筆記其實有兩個作用,第一,它讓你的注意力更集中(不做筆記的人專注度要差很多);第二,它讓你迅速找到過去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重點。比如《水滸傳》我起碼讀了四五遍吧,第一遍就是看打仗,專門看打仗;第二遍我就曉得看里面的男女關系了,因為進入青年時代了;到了后來我就把它跟歷史對照著讀了;再后來可能從文學的角度,從人物描寫、性格描寫的角度去讀;到現(xiàn)在為止我還沒有研究它的語言,所以我還可以讀一遍。這個書是百讀不厭,不做筆記你都不知道你的層次到哪兒了。

對筆記做多次、間隔性的整理也很重要。牛是有兩個胃的,可以把吃進去的東西倒來倒去,充分吸收營養(yǎng)。這就是反芻。讀書也是需要反芻的。我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知識使用率,就是有的人很有知識,但是沒有使用率,他拿不出來。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不擅長整理筆記。做筆記是“吃”書,整理筆記是“消化”書。

作為讀書節(jié)目的主持人,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書上癮,這樣的話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家庭,以至于所在的群體,還有我們整個社會,都是一件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