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拾荒三步曲

安靜 作者:周國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說:只讀書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后果是危險。

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釋的“昏而無得”。

借用叔本華的譬喻來說,就好像是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了別人的跑馬場,任人踐踏,結果當然昏頭昏腦??墒呛笠痪洌级粚W怎么就危險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馬,卻蒙著眼睛亂走,于是難免在別人早已走通的道路上迷途,在別人曾經溺水的池塘邊失足,始終處在困頓疲憊的狀態(tài)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確有訓作困頓疲憊的,而倘若陷在這種狀態(tài)里出不來,也真是危險。

孔子當然不是無的放失,“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是好些聰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種人,讀書很多,稱得上博學,但始終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見解。還有一種人,酷愛構筑體系,發(fā)現(xiàn)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結果往往并無價值,即使有價值也是前人已經說過而且說得更好的。遇見這兩種人,我總不免替他們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個人真正好讀書就必定是有所領悟,真正愛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別人在他所思問題上的見解,學和思怎么能分開呢?不妨說,學和思是互相助興的,讀書引發(fā)思考,帶著所思的問題讀書,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來,學和思不可偏廢。在這二者之外,我還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錄。常學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便會流失,豈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還必定會挫傷思的興趣。席勒曾說,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發(fā)展,外界的激勵,如一本好書,一次談話,會比多年獨自耕耘更有力地促進思考。托爾斯泰據(jù)此發(fā)揮說,思想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它的加工和表達則是在一個人獨處之時。這話說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點修正。根據(jù)我的經驗,思想的產生不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發(fā),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體貼和鼓勵。如果沒有獨處中的用心加工和表達,不但已經產生的思想材料會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會難以產生了。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得自己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的體會是,三天不動筆,就必定會思維遲鈍,頭腦發(fā)空。

靈感是思想者的貴賓,當靈感來臨的時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禮。寫作便是迎接靈感的儀式。當你對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記錄的時候,較好的思想就會紛紛投奔你的筆記本了,就像孟嘗君收留了雞鳴狗盜之徒,齊國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門下。

所以,不但學和思是互相助興的,錄也是助興行列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學而思,思而錄,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2002.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