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史教篇〔1〕

魯迅全集:墳 作者:魯迅


  觀于今之世,不瞿然者幾何人哉?自然之力,既聽命于人間,發(fā)縱指揮,如使其馬,束以器械而用之;交通貿(mào)遷,利于前時,雖高山大川,無足沮核〔2〕;饑癘之害減;教育之功全;較以百祀〔3〕前之社會,改革蓋無烈于是也。孰先驅(qū)是,孰偕行是?察其外狀,雖不易于犁然,而實則多緣科學之進步。蓋科學者,以其知識,歷探自然見象之深微,久而得效,改革遂及于社會,繼復流衍,來濺遠東,浸及震旦〔4〕,而洪流所向,則尚浩蕩而未有止也。觀其所發(fā)之強,斯足測所蘊之厚,知科學盛大,決不緣于一朝。索其真源,蓋遠在夫希臘,既而中止,幾一千年,遞十七世紀中葉,乃復決為大川,狀益汪洋,流益曼衍,無有斷絕,以至今茲。實益駢生,人間生活之幸福,悉以增進。第相科學歷來發(fā)達之繩跡,則勤劬艱苦之影在焉,謂之教訓。

  希臘羅馬科學之盛,殊不遜于藝文。爾時巨制,有畢撒哥拉(Pythagoras)〔5〕之生理音階,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6〕之解剖氣象二學,柏拉圖(Platon)〔7〕之《諦妙斯篇》(Timaeus)暨《邦國篇》,迪穆克黎多(Demokritos)〔8〕之“質(zhì)點論”,至流質(zhì)力學則癙于亞勒密提士(Archimedes)〔9〕,幾何則建于宥克立(Eukleides)〔10〕,械具學則成于希倫(Heron)〔11〕,此他學者,猶難列舉。其亞利山德大學〔12〕,特稱學者淵藪,藏書至十萬余卷,較以近時,蓋無愧色。而思想之偉妙,亦至足以鑠今。蓋爾時智者,實不僅啟上舉諸學之端而已,且運其思理,至于精微,冀直解宇宙之元質(zhì)〔13〕,德黎(Thales)謂水,亞那克希美納(Anaximenes)〔14〕謂氣,希拉克黎多(Herakleitos)〔15〕謂火。其說無當,固不俟言。華惠爾〔16〕嘗言其故曰,探自然必賴夫玄念〔17〕,而希臘學者無有是,即有亦極微,蓋緣定此念之意義,非名學〔18〕之助不為功也。(中略)而爾時諸士,直欲以今日吾曹濫用之文字,解宇宙之玄紐〔19〕而去之。然其精神,則毅然起叩古人所未知,研索天然,不肯止于膚廓,方諸近世,直無優(yōu)劣之可言。蓋世之評一時代歷史者,褒貶所加,輒不一致,以當時人文所現(xiàn),合之近今,得其差池,因生不滿。若自設(shè)為古之一人,返其舊心,不思近世,平意求索,與之批評,則所論始云不妄,略有思理之士,無不然矣。若據(jù)此立言,則希臘學術(shù)之隆,為至可褒而不可黜;其他亦然。世有哂神話為迷信,斥古教為谫陋者,胥自迷之徒耳,足憫諫也。蓋凡論往古人文,加之軒輊,必取他種人與是相當之時劫,相度其所能至而較量之,決論之出,斯近正耳。惟張皇近世學說,無不本之古人,一切新聲,胥為紹述,則意之所執(zhí),與蔑古亦相同。蓋神思〔20〕一端,雖古之勝今,非無前例,而學則構(gòu)思驗實,必與時代之進而俱升,古所未知,后無可愧,且亦無庸諱也。昔英人設(shè)水道〔21〕于天竺〔22〕,其國人惡而拒之,有謂水道本創(chuàng)自天竺古賢,久而術(shù)失,白人不過竊取而更新之者,水道始大行。舊國篤古之余,每至不惜于自欺如是。震旦死抱國粹之士,作此說者最多,一若今之學術(shù)藝文,皆我數(shù)千載前所已具。不知意之所在,將如天竺造說之人,聊弄術(shù)以入新學,抑誠尸?!玻玻场惩鶗r,視為全能而不可越也?雖然,非是不協(xié)不聽之社會,亦有罪焉已。

  希臘既苓落,羅馬亦衰,而亞剌伯人繼起,受學于那思得理亞與僦思〔24〕人,翻譯詮釋之業(yè)大盛;眩其新異,妄信以生,于是科學之觀念漠然,而進步亦遂止。蓋希臘羅馬之科學,在探未知,而亞剌伯之科學,在模前有,故以注疏易征驗,以評騭代會通,博覽之風興,而發(fā)見之事少,宇宙見象,在當時乃又神秘而不可測矣。懷念既爾,所學遂妄,科學隱,幻術(shù)興,天學〔25〕不昌,占星〔26〕代起,所謂點金通幽〔27〕之術(shù),皆以癙也。顧亦有不可貶者,為爾時學士,實非懶散而無為,精神之弛,因入退守;徒以方術(shù)之誤,結(jié)果乃止于無功,至所致力,固有足以驚嘆。如當時回教新立,政事學術(shù),相輔而蒸,可爾特跋〔28〕暨巴格達德〔29〕之二帝,對峙東西,競導希臘羅馬之學,傳之其國,又好讀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書。而學校亦林立,以治文理數(shù)理愛智質(zhì)學〔30〕及醫(yī)藥之事;質(zhì)學有醇酒〔31〕硝硫酸之發(fā)明,數(shù)學有代數(shù)三角之進步;又復設(shè)度測地,以擺計時,星表〔32〕之作,亦始此頃,其學術(shù)之盛,蓋幾世界之中樞矣。而景教子弟,復多出入于日斯巴尼亞〔33〕之學校,取亞剌伯科學而傳諸宗邦,景教國之學術(shù),為之一振;遞十一世紀,始衰微也。赫胥黎作《十九世紀后葉科學進步志》,論之曰,中世學校,咸以天文幾何算術(shù)音樂為高等教育之四分科,學者非知其一,不足稱有適當之教育;今不遇此,吾徒恥之。此其言表,與震旦謀新之士,大號興學者若同,特中之所指,乃理論科學居其三,非此之重有形應用科學而又其方術(shù)者,所可取以自涂澤其說者也。

  時亞剌伯雖如是,而景教諸國,則于科學無發(fā)揚。且不獨不發(fā)揚而已,又進而擯斥夭閼〔34〕之,謂人之最可貴者,無逾于道德上之義務與宗教上之希望,茍致力于科學,斯謬用其所能。有拉克坦諦(Lactantius)〔35〕者,彼教之能才也,嘗曰,探萬匯之原因,問大地之動定,談月表之隆陷,究星辰之懸屬,考成天之質(zhì)分,而焦心苦思于此諸問端者,猶絮陳未見之國都,其愚為不可幾及。賢者如是,庸俗可知,科學之光,遂以黯淡。顧大勢如是,究亦不起于無因。準丁達爾(J.Tyndall)〔36〕言,則以其時羅馬及他國之都,道德無不頹廢,景教適以時起,宣福音于平人,制非極嚴,不足以矯俗,故宗徒之遘害雖多,而終得以制勝。惟心意之受嬰久,斯痕跡之漫漶也難,于是雖奉為靈糧〔37〕之圣文,亦以供科學之判決。見象如是,夫何進步之可期乎?至厥后教會與列國政府間之沖突,亦于究之受妨,與有力也。由是觀之,可知人間教育諸科,每不即于中道,甲張則乙弛,乙盛則甲衰,迭代往來,無有紀極。如希臘羅馬之科學,以極盛稱,迨亞剌伯學者興,則一歸于學古;景教諸國,則建至嚴之教,為德育本根,知識之不絕者如線。特以世事反復,時勢遷流,終乃屹然更興,蒸蒸以至今日。所謂世界不直進,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萬狀,進退久之而達水裔,蓋誠言哉。且此又不獨知識與道德為然也,即科學與美藝之關(guān)系亦然。歐洲中世,畫事各有原則,迨科學進,又益以他因,而美術(shù)為之中落,迨復遵守,則車免近事耳。惟此消長,論者亦無利害之可言,蓋中世宗教暴起,壓抑科學,事或足以震驚,而社會精神,乃于此不無洗滌,熏染陶冶,亦胎嘉葩。二千年來,其色益顯,或為路德〔38〕,或為克靈威爾〔39〕,為彌耳敦〔40〕,為華盛頓〔41〕,為嘉來勒〔42〕,后世瞻思其業(yè),將孰謂之不偉歟?此其成果,以償沮遏科學之失,綽然有余裕也。蓋無間教宗學術(shù)美藝文章,均人間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茲未能。惟若眩至顯之實利,摹至膚之方術(shù),則準史實所垂,當反本心而獲惡果,可決論而已。此何以故?則以如是種人之得久,蓋于文明政事二史皆未之見也。

  迄今所述,止于昏黃〔43〕,若去而求明星于爾時,則亦有可言者一二,如十二世紀有摩格那思(A.Magnus)〔44〕,十三世紀有洛及培庚(Roger?。拢幔悖铮睢∩欢凰哪?,中國所習聞者生十六世紀與此異)〔45〕,嘗作書論失學之故,畫恢復之策,中多名言,至足稱述;然其見知于世,去今才百余年耳。書首舉失學元因凡四:曰摹古,曰偽智,曰泥于習,曰惑于常?!玻矗丁辰廊A惠爾亦論之,籍當時見象,統(tǒng)歸四因,與培庚言殊異,因一曰思不堅,二曰卑瑣,三曰不假之性,四曰熱中之性,〔47〕且多援例以實之。丁達爾后出,于第四因有違言,謂熱中妨學,蓋指腦之弱者耳,若其誠強,乃反足以助學??茖W者耄,所發(fā)見必不多,此非智力衰也,正坐熱中之性漸微故。故人有謂知識的事業(yè),當與道德力分者,此其說為不真,使誠脫是力之鞭策而惟知識之依,則所營為,特可憫者耳。發(fā)見之故,此其一也。今更進究發(fā)見之深因,則尤有大于此者。蓋科學發(fā)見,常受超科學之力,易語以釋之,亦可曰非科學的理想之感動,古今知名之士,概如是矣。闌喀〔48〕曰,孰輔相人,而使得至真之知識乎?不為真者,不為可知者,蓋理想耳。此足據(jù)為鐵證者也。英之赫胥黎,則謂發(fā)見本于圣覺〔49〕,不與人之能力相關(guān);如是圣覺,即名曰真理發(fā)見者。有此覺而中才亦成宏功,如無此覺,則雖天縱之才,事亦終于不集。說亦至深切而可聽也。茀勒那爾〔50〕以力數(shù)學之研究有名,嘗柬其友曰,名譽之心,去己久矣。吾今所為,不以令譽,特以吾意之嘉受耳。其恬淡如是。且發(fā)見之譽大矣,而威累司〔51〕遜其成就于達爾文,本生付其勤劬于吉息霍甫,〔52〕其謙遜又如是。故科學者,必常恬淡,常遜讓,有理想,有圣覺,一切無有,而能貽業(yè)績于后世者,未之有聞。即其他事業(yè),亦胥如此矣。若曰,此累葉之言,皆空虛而無當于實歟?則曰然亦近世實益增進之母耳。此述其母,為厥子故,即以慰之。

  前此黑暗期中,雖有圖復古〔53〕之一二偉人出,而終亦不能如其所期,東方之光,蓋實作于十五六兩世紀頃。惟苓落既久,思想大荒,雖冀履前人之舊跡,亦不可以猝得,故直近十七世紀中葉,人始誠聞夫曉聲,回顧其前,則歌白尼(N.Coper-nicus)首出,說太陽系,開布勒(J.Kepler)〔54〕行星運動之法繼之,此他有格里累阿(Galileo Galilei)〔55〕,于星力二學,多所發(fā)明,又善導人,使事斯學;后復有思迭文(S.Stevin)〔56〕之機械學,吉勒裒德(W.Gilbert)〔57〕之磁學,哈維(W.Har-vey)〔58〕之生理學。法朗西意大利諸國學校,則解剖之學大盛;科學協(xié)會亦始立,意之林舍亞克特美(Accademia?。洌澹臁。蹋椋睿悖澹椋玻担埂臣纯茖W研究之淵藪也。事業(yè)之盛,足驚嘆矣。夫氣運所趣既如此,則桀士自以篤生,故英則有法朗希思培庚〔60〕,法則有特嘉爾〔61〕。培庚(F.Bacon 1561—1626)著書,序古來科學之進步,與何以達其主的之法曰《格致新機》。雖后之結(jié)果,不如著者所希,而平議其業(yè),決不可云不偉。惟中所張主,為循序內(nèi)籀之術(shù),而不更云征驗:后以是多訝之。顧培庚之時,學風至異,得一二瑣末之事實,輒視為大法之前因,培庚思矯其俗,勢自不得不斥前古懸擬夸大之風,而一偏于內(nèi)籀,則其不崇外籀〔62〕之事,固非得已矣。況此又特未之語耳,察其思惟,亦非偏廢;氏所述理董自然見象者凡二法:初由經(jīng)驗而入公論〔63〕,次更由公論而入新經(jīng)驗。故其言曰,事物之成,以手乎,抑以心乎?此不完于一。必有機械而輔以其他,乃以具足焉?!玻叮础成w事業(yè)者,成以手,亦賴乎心者也。觀于此言,則《新機論》第二分中,當必有言外籀者,然其第二分未行世也。顧由是而培庚之術(shù)為不完,凡所張皇,僅至具足內(nèi)籀而止。內(nèi)籀之具足者,不為人所能,其所成就,亦無逾于實歷;就實歷而探新理,且更進而窺宇宙之大法,學者難之。況懸擬雖培庚所不喜,而今日之有大功于科學,致諸盛大之域者,實多懸擬為之乎?然其說之偏于一方,視為匡世之術(shù)可耳,無足深難也。

  后斯人幾三十年,有特嘉爾(R.Descartes?。保担梗丁保叮担埃┥诜?,以數(shù)學名,近世哲學之基,亦賴以立。嘗屹然扇尊疑之大潮,信真理之有在,于是專心一志,求基礎(chǔ)于意識,覓方術(shù)于數(shù)理。其言有曰,治幾何者,能以至簡之名理,會解定理之繁多。吾因悟凡人智以內(nèi)事,亦咸得以如是法解。若不以不真者為真,而履當履之道,則事之不成物之不解者,將無有矣。〔65〕故其哲理,蓋全本外籀而成,擴而用之,即以馭科學,所謂由因入果,非自果導因,為其著《哲學要義》中所自述,亦特嘉爾方術(shù)之本根,思理之樞機也。至其方術(shù),則論者亦謂之不完,奉而不貳,弊亦弗異于偏倚培庚之內(nèi)籀,惟于過重經(jīng)驗者,可為救正之用而已。若其執(zhí)中,則偏于培庚之內(nèi)籀者固非,而篤于特嘉爾之外籀者,亦不云是。二術(shù)俱用,真理始昭,而科學之有今日,亦實以有會二術(shù)而為之者故。如格里累阿,如哈維,如波爾(R.Boyle)〔66〕,如奈端(I.Newton)〔67〕,皆偏內(nèi)籀不如培庚,守外籀不如特嘉爾,卓然獨立,居中道而經(jīng)營者也。培庚生時,于國民之富有,與實踐之結(jié)果,企望極堅,越百年,科學益進而事乃不如其意。奈端發(fā)見至卓,特嘉爾數(shù)理亦至精,而世人所得,僅腦海之富而止;國之安舒,生之樂易,未能獲也。他若波爾立質(zhì)力二學征實之法,巴斯加耳(B.Pascal)〔68〕暨多烈舍黎(E.Torricelli)〔69〕測大氣之量,摩勒畢奇(M.Malpighi)〔70〕等精官品之理,而工業(yè)如故,交通未良,礦業(yè)亦無所進益,惟以機械學之結(jié)果,始見極粗之時辰表而已。至十八世紀中葉,英法德意諸國科學之士輩出,質(zhì)學生學地學之進步,燦然可觀,惟所以福社會者若何,則論者尚難于置對。迨醞釀既久,實益乃昭,當同世紀末葉,其效忽大著,舉工業(yè)之械具資材,植物之滋殖繁養(yǎng),動物之畜牧改良,無不蒙科學之澤,所謂十九世紀之物質(zhì)文明,亦即胚胎于是時矣。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國民風氣,因而一新。顧治科學之桀士,則不以是嬰心也,如前所言,蓋僅以知真理為惟一之儀的,擴腦海之波瀾,掃學區(qū)之荒穢,因舉其身心時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爾時之科學名家,無不如是,如侯失勒(J.Herschel)〔71〕暨拉布拉(S.de?。蹋幔穑欤幔悖澹玻罚病持谛菍W,揚俱(Th.Young)〔73〕暨弗勒那爾(A.Fresnel)之于光學,歐思第德(H.C.Oersted)〔74〕之于力學,蘭麻克(J.de Lamarck)之于生學,迭亢陀耳(A.de?。茫幔睿洌铮欤欤澹玻罚怠持谥参飳W,威那(A.G.Werner)〔76〕之于礦物學,哈敦(J.Hutton)〔77〕之于地學,瓦特(J.Watt)〔78〕之于機械學,其尤著者也。試察所儀,豈在實利哉?然防火燈作矣,汽機出矣,礦術(shù)興矣。而社會之耳目,乃獨震驚有此點,日頌當前之結(jié)果,于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為因,莫甚于此。欲以求進,殆無異鼓鞭于馬勒歟,夫安得如所期?第謂惟科學足以生實業(yè),而實業(yè)更無利于科學,人皆慕科學之榮,則又不如是也。社會之事繁,分業(yè)之要起,人自不得不有所專,相互為援,于以兩進。故實業(yè)之蒙益于科學者固多,而科學得實業(yè)之助者亦非鮮。今試置身于野人之中,顯鏡衡機〔79〕不俟言,即醇酒玻璃,亦不可致,則科學者將何如,僅得運其思理而已。思理孤運,此雅典暨亞歷山德府科學之所以中衰也。事多共其悲喜,蓋亦誠言也夫。

  故震他國之強大,栗然自危,興業(yè)振兵之說,日騰于口者,外狀固若成然〔80〕覺矣,按其實則僅眩于當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諦。夫歐人之來,最眩人者,固莫前舉二事若,然此亦非本柢而特葩葉耳。尋其根源,深無底極,一隅之學,夫何力焉。顧著者于此,亦非謂人必以科學為先務,待其結(jié)果之成,始以振兵興業(yè)也,特信進步有序,曼衍有源,慮舉國惟枝葉之求,而無一二士尋其本,則有源者日長,逐末者仍立撥〔81〕耳。居今之世,不與古同,尊實利可,摹方術(shù)亦可,而有不為大潮所漂泛,屹然當橫流,如古賢人,能播將來之佳果于今茲,移有根之福祉于宗國者,亦不能不要求于社會,且亦當為社會要求者矣。丁達爾不云乎:止屬目于外物,或但以政事之感,而誤凡事之真者,每謂邦國安危,一系于政治之思想,顧至公之歷史,則立證其不然。夫法之有今日也,寧有他因耶?特以科學之長,勝他國耳。千七百九十二年之變,〔80〕全歐囂然,爭執(zhí)干戈以攻法國,聯(lián)軍伺其外,內(nèi)訌興于中,武庫空虛,戰(zhàn)士多死,既不能以疲卒當銳兵,而又無糧以濟守者,武人撫劍而視太空,政家飲淚而悲來日,束手銜恨,俟天運矣。而時之振作其國人者何人?震怖其外敵者又何人?曰,科學也。其時學者,無不盡其心力,竭其智能,見兵士不足,則補以發(fā)明,武具不足,則補以發(fā)明,當防守之際,即知有科學者在,而后之戰(zhàn)勝必矣。然此猶可曰丁達爾自治科學,因阿所好而立言耳,然證以阿羅戈〔83〕之所載書,乃益明其不妄,書所記曰,時公會征九十萬人,蓋御外敵之四集,實非此不勝用爾。而人不如數(shù);眾乃大懼。加以武庫久空,戰(zhàn)備不足,故目前之急,有非人力所能救者。蓋時所必要,首為彈藥,而原料硝石,曩悉來自印度,至此時遂窮。次為槍炮,而法地產(chǎn)銅不多,必仰俄英印度之給,至今亦絕。三為鋼鐵,然平日亦取諸外國,制造之術(shù),無知之者。于是行最后之策,集通國學者,開會議之,其最要而最難得者為火藥。政府使者皆知不能成,嘆曰,硝石安在?聲未絕,學者孟耆〔84〕即起曰,有之。至適當之地,如馬廄土倉中,有硝石無量,為汝所夢想不到者。氏稟天才,加以知識,愛國出于至誠,乃睥睨闔室曰,吾能集其土為之,不越三日,火藥就矣,于是以至簡之法,曉諭國中,老弱婦稚,悉能制造,俄頃間全法國如大工廠也。此外有質(zhì)學家,以法化分鐘銅,用作武器,而煉鐵新法亦癙于是時,凡鑄刀劍槍械,無不可用國產(chǎn)。柔皮術(shù)亦不日竟成,制履之韋,因以不匱。爾時所稱異之氣球暨空氣中之電報〔85〕,亦均改良擴張,用之爭戰(zhàn),前者即摩洛〔86〕將軍乘之探敵陣,得其情實,因制殊勝者也。丁達爾乃論曰,法國爾時,實生二物,曰:科學與愛國。其至有力者,為孟耆(Monge)與加爾諾(Carnot)〔87〕,與有力者,為孚勒克洛〔88〕,穆勒惠〔89〕,暨巴列克黎〔90〕之徒。大業(yè)之成,此其樞紐。故科學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動。時泰,則為人性之光;時危,則由其靈感,生整理者如加爾諾,生強者強于拿坡侖〔91〕之戰(zhàn)將云。今試總觀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蓋末雖亦能燦爛于一時,而所宅不堅,頃刻可以蕉萃,儲能于初,始長久耳。顧猶有不可忽者,為當防社會入于偏,日趨而之一極,精神漸失,則破滅亦隨之。蓋使舉世惟知識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趣于無有矣。故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詩人如狹斯丕爾(Shakespeare)〔92〕;不惟波爾,亦希畫師如洛菲羅(Raphaelo)〔93〕;既有康德,亦必有樂人如培得訶芬(Beethoven)〔94〕;既有達爾文,亦必有文人如嘉來勒(Garlyle)。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嗟夫,彼人文史實之所垂示,固如是已!

  一九○七年作。

  注釋: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八年六月《河南》月刊第五號,署名令飛。

  〔2〕 沮核 意即阻隔。

  〔3〕 百祀 即百年。

  〔4〕 震旦 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5〕 畢撒哥拉(約前580—前500) 通譯畢達哥拉斯,古代希臘數(shù)學家、哲學家。他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質(zhì),又把音樂的和諧歸結(jié)為數(shù)學的關(guān)系,從這個理論出發(fā)去實驗音律,知道音的高低系根據(jù)音波的長短而定,因此發(fā)現(xiàn)了音階。他又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上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這里的“生理”似應作“數(shù)理”。

  〔6〕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臘哲學家。他具有辯證法思想,恩格斯稱他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他對解剖學、氣象學、倫理學、美學等都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詩學》等。

  〔7〕 柏拉圖(前427—前347) 古希臘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吨B妙斯篇》和《邦國篇》是他所著《對話集》中的兩篇。《諦妙斯篇》今譯《蒂邁歐篇》,是關(guān)于宇宙生成的理論;《邦國篇》今譯《理想國》,是關(guān)于政治社會觀點的闡述。

  〔8〕 迪穆克黎多(約前460—前370) 通譯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百|(zhì)點論”,即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所組成,原子在虛空中永遠地運動著;它不可滲透,不可分割,永遠不變,數(shù)目無限。自然界萬物即由這種原子互相結(jié)合而成。

  〔9〕 亞勒密提士(約前287—前212) 通譯阿基米德,古希臘數(shù)學家、力學家。他發(fā)現(xiàn)杠桿、浮力等定理。著有《論球面和柱面》、《論浮體》、《論力學理論的方法》等。流質(zhì)力學,即流體力學。

  〔10〕 宥克立(約前330—前275) 通譯歐幾里德,古希臘數(shù)學家。他的《幾何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系統(tǒng)的數(shù)學著作,是現(xiàn)代幾何學的基礎(chǔ)。

  〔11〕 希倫(公元一世紀前后) 古希臘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在機械學和流體靜力學上有許多發(fā)現(xiàn),又創(chuàng)立三角形面積的公式。著有《幾何學》、《空氣力學》、《度量》等。械具學,即機械學。

  〔12〕 亞利山德大學 指亞歷山大圖書館。公允前三世紀初建于埃及亞歷山大城,館內(nèi)藏書豐富,學者云集,研究各種學科,形成當時國際性的學術(shù)研究中心。公元前四十八年羅馬人入侵時被焚燒過半,殘存部分傳說于公元六四一年阿拉伯人攻入該城時被毀。

  〔13〕 元質(zhì) 指元素。

  〔14〕 亞那克希美納(約前588—約前525) 通譯阿那克西米尼,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自然科學家。他把空氣當作本原,認為它是無限的,萬物都從它產(chǎn)生,又復歸于它。著有《論自然》,已失傳。

  〔15〕 希拉克黎多(約前540—約前480) 通譯赫拉克利特,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具有豐富的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列寧稱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宇宙萬物都起源于火,火是萬物的本原。著有《論自然》。

  〔16〕 華惠爾(W.Whewell,1794—1866) 英國哲學家、科學史家。著有《歸納科學的歷史》等。

  〔17〕 玄念 抽象概念。

  〔18〕 名學 即邏輯學。

  〔19〕 玄紐 奧妙的關(guān)鍵。

  〔20〕 神思 指理想或想像。

  〔21〕 水道 日語,即自來水。

  〔22〕 天竺 我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

  〔23〕 尸?!≈腹糯漓霑r任尸和祝的人。尸,代表受祭者;祝,向尸祝告者。尸祝引伸為崇拜?!肚f子·庚桑楚》:“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

  〔24〕 那思得理亞(Nestorians) 即基督教中的聶斯托利派,我國古稱景教。僦思(Jews),今譯猶太。

  〔25〕 天學 天文學。

  〔26〕 占星 即“占星術(shù)”,以觀察星辰運行預言人事禍福的一種巫術(shù)。

  〔27〕 點金 即“煉金術(shù)”,中古時代起源于阿拉伯的一種方術(shù)。通幽,即“ 接神學”,認為由直覺或默示可以與神鬼交通。

  〔28〕 可爾特跋(Cordoba) 通譯科爾多瓦,西班牙地名。公元八世紀時,阿拉伯翁米亞族侵入西班牙后所建立的白衣大食國(即西薩拉森帝國)的都城,是歐洲中世紀科學與藝術(shù)的中心之一。

  〔29〕 巴格達德(Baghdad) 通譯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地名,今伊拉克的首都。公元七世紀末,阿拉伯阿拔斯族所建立的黑衣大食國(即東薩拉森帝國)的都城,建有圖書館及大學。

  〔30〕 理愛智質(zhì)學 即修辭學、數(shù)學、哲學、化學。

  〔31〕 醇酒 即乙醇,通稱酒精。

  〔32〕 星表 即星體運行表,著名的有托勒坦(Toletan)星表和亞豐沙(Alphonso)星表。

  〔33〕 日斯巴尼亞 即西班牙。日斯巴尼亞之學校,指設(shè)在科爾多瓦的大學。

  〔34〕 天閼 遏止。

  〔35〕 拉克坦諦(約250—330) 古羅馬拉丁語修辭學家。出生于非洲。他信仰基督教,著有《神之教》等。

  〔36〕 丁達爾(1820—1893) 通譯丁鐸爾,英國物理學家。著有《熱——一種運動形式》、《論聲》等。

  〔37〕 靈糧 精神食糧。

  〔38〕 路德(M.Luther,1483—1546) 即馬丁·路德,德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倡導者。

  〔39〕 克靈威爾(O.Cromwell,1599—1658) 通譯克倫威爾,英國政治家。他領(lǐng)導了十七世紀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于一六四九年判處英王查理一世死刑,宣布英國為共和國。

  〔40〕 彌耳敦(J.Milton,1608—1674) 通譯彌爾頓,英國詩人、政論家??藗愅柟埠驼畷r曾任國會秘書。主要著作有《失樂園》、《為英國人聲辯》等。

  〔41〕 華盛頓(G.Washington,1732—1799) 美國政治家。他領(lǐng)導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任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

  〔42〕 嘉來勒(T.Carlyle,1795—1881) 通譯卡萊爾,英國著作家、歷史學家。他從貴族立場出發(fā),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著有《論英雄與英雄崇拜》、《法國革命史》等。

  〔43〕 昏黃 指黑暗的時代。

  〔44〕 摩格那思(1193—1280) 德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他注重實驗,對動物學和植物學都有研究。

  〔45〕 洛及培庚(約1214—約1292) 通譯羅吉爾·培根,英國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前驅(qū)者。著有《大著作》、《小著作》等?!爸袊暵務摺?,指弗蘭西斯·培根,見本篇注〔60〕。

  〔46〕 羅吉爾·培根論述造成人類無知的四個原因是:一、崇拜權(quán)威;二、因循舊習;三、固執(zhí)偏見;四、狂妄自負。見他所著《大著作》一書。

  〔47〕 華惠爾所說當時學術(shù)衰微的四個原因是:一、觀念不確定;二、經(jīng)院學派的煩瑣哲學;三、神秘主義;四、單憑熱情而不憑理智的主觀武斷。見他所著《歸納科學的歷史》一書。

  〔48〕 闌喀(L.von?。蹋幔睿纾?,1795—1886) 通譯蘭克,德國歷史學家。著有《世界史》、《羅馬教皇史》等。

  〔49〕 圣覺 靈感。

  〔50〕 茀勒那爾(A.J.Fresnel,1788—1827) 通譯菲涅耳,法國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他用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創(chuàng)光學上的“波動說”,并建立了有關(guān)的數(shù)學理論以說明光波衍射的規(guī)律性。著有《光的衍射》等。

  〔51〕 威累司 即華萊士,參看本卷第23頁注〔38〕。

  〔52〕 本生(R.W.Bunsen,1811—1899),德國化學家。著有《氣體測定法》等。吉息霍甫(G.R.Kirchhoff,1824—1887),通譯基爾霍夫,德國物理學家。著有《數(shù)學物理講座》等。他與本生于一八五九年共同完成“光譜分析”。

  〔53〕 復古 這里指反對中世紀黑暗的宗教統(tǒng)治,復興古希臘的科學文化。

  〔54〕 開布勒(1571—1630) 通譯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他研究行星運動的軌道,發(fā)現(xiàn)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被稱為“開普勒定律”。著有《立體幾何學》等。

  〔55〕 格里累阿(1564—1642) 通譯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是力學原理的發(fā)現(xiàn)者,確定了慣性定律、自由落體定律和合力定律。一六○ 九年首先用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天體,證實了哥白尼的宇宙太陽中心說。著有《兩種新科學的對話》、《關(guān)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等。

  〔56〕 思迭文(1548—1620) 荷蘭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對靜力學方面的力的平衡關(guān)系有不少闡發(fā)。著有《靜力學及流體力學》等。

  〔57〕 德(1544—1603) 通譯吉爾伯特,英國物理學家、醫(yī)學家。對于磁學有不少貢獻,創(chuàng)立磁氣分子說。著有《磁石論》等。

  〔58〕 哈維(1578—1657) 英國醫(yī)學家。他發(fā)現(xiàn)了血液循環(huán)現(xiàn)象,使生理學確立為科學。著有《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等。

  〔59〕 林舍亞克特美 即意大利的科學院,一六○三年創(chuàng)立于羅馬。

  〔60〕 培庚 通譯弗蘭西斯·培根,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新工具》(即文中所說的《格致新機》、《新機論》)、《論科學的價值和發(fā)展》等。

  〔61〕 特嘉爾 通譯笛卡兒,法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哲學思想傾向于二元論。著有《哲學原理》(即文中所說的《哲學要義》)、《方法論》等。

  〔62〕 外籀 即演繹法。

  〔63〕 公論 即定理。

  〔64〕 培根的這段話,見于他的著作《新工具》第一卷第二條。

  〔65〕 笛卡兒的這段話,見于他的著作《方法論》第二編。

  〔66〕 波爾(1627—1691) 通譯波義耳,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他用實驗闡明氣壓升降的原理,發(fā)現(xiàn)著名的“波義耳定律”;他在化學分析方面也有重要貢獻。著有《關(guān)于空氣彈性及其效應的物理——力學的新實驗》、《關(guān)于顏色的實驗與想法》等。

  〔67〕 奈端(1642 —1727) 通譯牛頓,英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他發(fā)現(xiàn)了力學基本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創(chuàng)立了微積分學和光的分析。著有《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光學》等。

  〔68〕 巴斯加耳(1623—1662) 通譯帕斯卡,法國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他用水銀器測量大氣的壓力,發(fā)現(xiàn)“帕斯卡定律”。著有《關(guān)于真空的新實驗與想法》、《算術(shù)三角論》等。

  〔69〕 多烈舍黎(1608—1647) 通譯托里拆利,意大利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他從水利工程中研究液體的運動,發(fā)明氣壓計。著有《運動論》、《幾何概貌》等。

  〔70〕 摩勒畢奇(1628—1694) 通譯馬爾比基,意大利解剖學家。他精密地研究了生理組織,發(fā)現(xiàn)毛細管。著有《肺炎的解剖學觀察》、《郯解剖學》等。

  〔71〕 侯失勒(1792—1871) 通譯赫歇耳,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他完成了全天體系統(tǒng)的觀測,著有《天文學大綱》等。

  〔72〕 拉布拉(1749—1827) 通譯拉普拉斯,法國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他是宇宙進化論的先驅(qū)者之一,發(fā)展了康德的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星云發(fā)展而來,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并以天體的運行闡明牛頓的學說,著有《天體力學》等。

  〔73〕 揚俱(1773—1829) 通譯楊格,英國物理學家。研究光的波動,發(fā)現(xiàn)“楊格率”。著有《自然哲學和力學工藝講座》等。

  〔74〕 歐思第德(1777—1851) 丹麥物理學家。一八二○年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電和磁之間的關(guān)系,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chǔ)。著有《關(guān)于電的不一致效應的實驗》、《大自然的靈魂》等。

  〔75〕 迭亢陀耳(1778—1841) 通譯德堪多,瑞士植物學家。主要研究植物的自然分類法,對植物生理學、解剖學等方面也有貢獻。著有《植物界自然分類長編》等。

  〔76〕 威那(1750—1817) 通譯魏爾納,德國地質(zhì)學家。他認為一切巖石都由海底沉積形成,是“水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化石的外表特征》等。

  〔77〕 哈敦(1726—1797) 通譯赫頓,英國地質(zhì)學家。他認為一切巖石都由火山的爆發(fā)形成,是“火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地球的理論》等。

  〔78〕 瓦特(1736—1819) 英國發(fā)明家。一七七四年完成對原始蒸汽機的重大改進,使它能夠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促成近代史上有名的產(chǎn)業(yè)革命。

  〔79〕 顯鏡衡機 即顯微鏡和天平。

  〔80〕 成然 頃刻,很快?!肚f子·大宗師》:“成然寐,蘧然覺。”

  〔81〕 立撥 立刻覆滅。

  〔82〕 指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這次革命開始后,法國貴族、僧侶、地主等勾引普、奧等國軍隊,于一七九二年七月向法國大舉進攻。當時法國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和愛國人民群眾奮起抵抗,八月推翻君主政體,九月召開國民公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最后擊退了外國侵略者。下文說到的科學家蒙日、穆勒惠等都參加了這一斗爭。

  〔83〕 阿羅戈(F.Arago。1786—1853) 法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著有《大眾天文學》等。

  〔84〕 孟耆(G.Monge,1746—1818) 通譯蓋帕德·蒙日,法國數(shù)學家。著有《靜力學引論》等。

  〔85〕 有線電報發(fā)明于一八三三年,無線電報至一八九八年才進入實際應用。此處疑有誤。

  〔86〕 摩洛(V.Moreau,1763—1813) 法國將軍。先學法律,在法國大革命時加入軍隊。

  〔87〕 加爾諾(1753—1823) 通譯卡爾諾,法國數(shù)學家、政治家。著有《論微積分中的形而上學》、《平衡與運動的基本原理》等。

  〔88〕 孚勒克洛(A.F.de Fourcroy,1755—1809) 法國化學家。著有《博學和化學要旨》等。

  〔89〕 穆勒惠(G.de?。停铮颍觯澹幔酰保罚常贰保福保叮》▏瘜W家。

  他與巴列克黎、孚勒克洛等合著有《化學命名方法》。

  〔90〕 巴列克黎(C.L.de?。拢澹颍簦瑁铮欤欤澹?,1748—1822) 法國化學家。他是人造硝的發(fā)明者,著有《親合力規(guī)律研究》等。

  〔91〕 拿坡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 即拿破侖·波拿巴,法國大革命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一七九九年任共和國執(zhí)政。一八○四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拿破侖一世。

  〔92〕 狹斯丕爾(1564—1616) 通譯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三十七種。

  〔93〕 洛菲羅(1483—1520) 通譯拉斐爾,意大利畫家、雕刻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shù)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西克斯丁圣母》、《雅典學院》等。

  〔94〕 培得訶芬(1770—1827) 通譯貝多芬,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豐富,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