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顗 6(1)

品中國高僧 作者:一退


智顗在玉泉寺四年,主要講《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然后由灌頂記錄整理成書,成為天臺宗的主要經(jīng)典?!斗ㄈA玄義》是對《法華經(jīng)》的理解,《摩訶止觀》是講禪法的。摩訶是梵文,意為大,“止”為停息,“觀”是智慧。是指教理與修證兩大部門,稱教觀二門。

看來智顗是一心要在創(chuàng)立宗派上做文章的,在江都,只能是楊廣的家僧,所以他要離開。他在這里收了很多弟子。據(jù)說他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度僧一萬四千余人,親傳弟子三十二人。在玉泉寺就有不少。大概是他比較開心的時候,講《妙法蓮華經(jīng)》一個“妙”字,能講九十多天。

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二十二日,楊廣入朝,行至陜州(治所今河南陜縣),又遣使送去親筆信往荊州奉迎智顗,稱自己“馳仰之誠與時而積”,越來越想念了。

五月,智顗派弟子奉書報晉王,送上新建玉泉伽藍(寺廟)圖,獻上相傳是外國獻給梁武帝的珍貴“萬春樹皮袈裟”。楊廣收到禮物后就修書一封表示感謝,并以豐厚的禮單表示回報。文帝也敕書匾額,賜智顗創(chuàng)辦的精舍名曰“玉泉寺”,并敬問道體,也就是身體如何。

荊州繼任總管王積慌了神,急忙隨即到山上禮拜,境況大為改觀了。據(jù)說王積上山禮拜,見到智顗后渾身出汗、顫抖。王積身經(jīng)百戰(zhàn),未曾怵過,此次竟會這樣,令人非常不解。

楊廣始終想著要智顗入江都。又三番寫信派人迎接智顗,一定要見到師父。沒有辦法,智顗只好在595年二月到了金陵。

智顗始終不愿住進慧日道場,先到金陵棲霞寺,后又來到江都城外禪眾寺。大概就是不愿做楊廣的籠中鳥。面對智顗的風骨,楊廣轉(zhuǎn)而希望大師傳授佛法。兩次修書向智顗問禪法,很可能想成為智者傳燈弟子,智者頻辭不免,乃著《凈名經(jīng)疏》,此經(jīng)疏是對《維摩詰經(jīng)》作的注解。

七月,智顗以所著《凈名經(jīng)疏·初卷》奉送晉王,楊廣很高興地接受了,但他進一步要智顗授禪傳燈卻遭到了斷然拒絕。其后一段時間,智顗的活動受到了監(jiān)視。這從他去世前寫給楊廣的信中可以看出。“今出期既斷,法門亦絕。”不讓他出去傳法,法門就絕了。他很憤慨,這是信中“六恨”之一,也是人們對智顗死因猜測的一個依據(j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