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寺里只是學員,又稱為在家眾或近事女,無須斷發(fā)剃度,但也要三皈五戒,清凈禪修,過著與在俗世全然不同的生活,看世界的態(tài)度和角度也明顯地會
發(fā)生不同。尤其是有一天中午,自然尼師告訴我有電話找,要我等在辦公室外。
過了會兒,電話鈴響起,是老公打來的,同我商量新家裝修的事,絮絮叨叨說了幾家裝修公司的報價,乳膠漆書柜板的分類價格,以及木工水工電工的新行情,我忽然覺得無比厭倦而且無聊,簡單地說了句“你看著決定好了”,掛了電話。
回到孤邸里,坐在簡陋的木板地上,看看周圍簡單卻齊備的裝置,想到即使這樣不著一桌一椅,只是一衫一褲,我也可以很快樂;再想想老公正在家中為了新房裝修而大動干戈,就覺得俗世的生活真是自尋煩惱。那么多的事要想,那么多的錢要花,究竟何苦呢?
想到裝修,就仿佛聽到了刺耳的電鉆聲,滿心厭惡。在都市中,每個人或真或假地都會說到“清凈”二字,但實際上,怎么可能得到清凈呢?走在車水馬龍塵囂撲面的街頭,到處都是施工隊的土坑圍墻,整個世界滿目瘡痍,而且永遠治不好的樣子。擁堵,骯臟,混亂,嘈雜,這就是城市,眼、耳、鼻、舌、身、意,無一處不被脅裹,無一時感到清凈。六根不凈,心思如何清澈得起來?
正如經(jīng)中所說:“居家繁雜,是塵垢之途?!奔词乖俅蟮姆孔樱俸玫难b修,也會充滿種種現(xiàn)實的局促與障礙,導致塵垢繁生,何如“出家開闊”,天地清凈呢?
雖然我不可能就此出家,也不能一輩子躲在禪林里,終還是要去面對所有現(xiàn)實的瑣碎的煩惱,面對塵垢之途。但我希望我能在禪林中視孤邸為豪宅,也可以在俗世中視華屋為孤邸,保持一顆禪修的心,多一點思考,多一點沉靜,多一點
沖淡與柔軟。
如此,便不虛此“修”了。
◎離寺后記
離寺后有一次同人說起禪修,有位長袖善舞的朋友很高調(diào)地說:我知道,我還組織過好幾次禪修呢——我初而肅然,繼而愕然,終而恍然——原來,這正是他的升官發(fā)財之道,巧立禪修營名目,組織一些企業(yè)老板到寺里閉關(guān)一個星期,吃吃齋,說說法。但其間并不禁語,更不會斷絕外緣,手機、電腦隨聲攜帶,沒事就打打電話發(fā)發(fā)微博,甚至曝一下當天豐富的齋菜,名為修行,其實只是讓老板們體驗兩天住寺生活,同時以學法為由來交際結(jié)緣。一為募捐,二為交流。這樣的禪修,又怎么可能體悟清凈之道?
所以有志禪修的朋友,請務(wù)必查閱條例,注意三點:一、正念的禪修營不以贏利為目的,不設(shè)收費,不會劃定人群;二、真正的禪修營一定是要求斷外緣的,倘或做不到,那就在家多讀兩本佛經(jīng)典籍修心養(yǎng)性好了,不必苛求避世,反對別人形成打擾;三、禪修最好遠離鬧市,最好是在山林中,方符合佛陀的教義,那些香火鼎盛的景點區(qū)寺院無論擁有多么神奇的傳說和偉大的歷史,都是不適合禪修的。
由于禪林的網(wǎng)址經(jīng)常變動,這里就不附注鏈接了。有意禪修的賢友只要在網(wǎng)上搜索“南傳上座部佛教”網(wǎng)站,按照報名要求填寫表格,將申請發(fā)至郵箱等候回復(fù)即可,不需要任何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