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首詩是《詩經(jīng)》的第二篇——《周南·葛覃》,描寫新媳婦急于歸寧回娘家的心情?!睹姟吩唬骸案瘃箦疽?。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于女功之事,躬儉節(jié)用……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彼?,此篇也是宣導風化天下的重要詩作。
周南·葛覃
【原文】→→→→→→→ 【譯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葛藤蔓延在中谷,
維葉萋萋?!淙~萋萋茂且盛。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黃鳥和鳴在灌木,
其鳴喈喈?!渎曕畾g且樂。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葛藤蔓延在中谷,
維葉莫莫?!?其葉莫莫茂且密。
是刈是濩,為為绤,→→→收割蒸煮織成布,
服之無?!俅┎粎捫臍g喜。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婕倥畮熐已詺w,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洗凈內(nèi)衣洗禮服。
害澣害否?→→→→→→→勤勉只緣心歡喜,
歸寧父母?!乙丶铱锤改?。
《詩經(jīng)》之開篇《周南》,謂之“正風”,所謂“正風”,即無情感之偏執(zhí)淫肆,且語氣詩意皆平和喜樂,深得孔子“思無邪”之大旨。比如《關雎》,比如《桃夭》,比如這首《葛覃》。朱熹盛贊此無名女詩人: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已長而敬不弛于師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這幾句特別好,女德之厚在于:出身高貴依舊勤勉;身家富有還能節(jié)儉;受人尊敬依然心存敬畏;既尊敬公婆又孝順父母。有德之厚,在于行人之所難。
古代重視婦女教育,《周禮》講究“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為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炱。古代有錢人家會請女師(專門教女孩子學習的女教師),專教女子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比如,學習縫紉、女紅、禮儀等,使她們掌握一定的持家技能,以及孝敬公婆、侍奉丈夫和教育孩子的禮儀、方法,以避免將來嫁入婆家后什么都不懂。
今人嫁女認為女兒是奔幸福而去,這就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不理性。古人嫁女則是哭嫁,認為女兒是去受苦。從此以后,女兒再也不是父母膝下撒嬌任性的小嬌嬌,而是要成為端莊明理、勤勞能干的大女人了。其生存之艱難,其人情之冷暖,從出嫁的那一刻,皆會漸次展開……
中國古代女孩子從14歲到20歲之間所受的教育,其實不外乎四項。唯有這四項做好了,生活才能安放。
第一,叫作“上孝公婆”,此為“貞順”。這件事非常重要,如果女孩子不懂得上孝公婆,她就有可能遭到丈夫的厭棄。因為中國古代男人結(jié)婚并不離家,新婚夫婦常跟公婆一起生活,男人以畏懼父母為孝,若媳婦與公婆建立良好關系,男人就活得沒有壓力,否則就會被迫二者選一,通常男人會在母親的壓力下選擇拋棄妻子,比如《孔雀東南飛》。婆媳關系的難處,是中國一大特色,但這里邊最重要的是男子的態(tài)度,若男子懦弱隱忍,婆婆強悍而又嫉妒兒子與媳婦的恩愛,哪怕媳婦貞順、辭令溫婉、勤勞,也會有悲劇發(fā)生。所以,可悲的是,中國媳婦進門要先取悅于公婆,才能安穩(wěn)丈夫,這種教育如果不到位的話,女子的未來總有不安穩(wěn)處,至少會抑郁不樂。相比而言,西方婚姻的獨立對新婚男女的壓力較小,也利于男女的成熟和責任心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