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購交易在大西洋的另一端也發(fā)展了起來,這為設計史家深入認識歐洲廣泛的消費模式提供了方便。比如,德國奧古斯特·施圖肯布羅克(August Stukenbrok)的郵購公司, 1890年時它還只是一家自行車廠,到1914年它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一家規(guī)模龐大的郵購公司,每年發(fā)出不下100萬本圖錄。[7]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這些圖錄都顯露出人們相當偏愛高度裝飾化的產(chǎn)品,尤其是家具和陳設用品。茶杯和杯碟、餐具、玻璃器皿、門的金屬配件、縫紉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設備都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甚至是過剩的風格,這些風格有著廣泛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性的根基。正是由于消費者普遍追求過剩的風格、歷史裝飾和表面裝飾,所以才招致了20世紀初設計改革者們的輕視。改革者們越發(fā)努力地想建立一種與現(xiàn)代大批量生產(chǎn)的技術現(xiàn)實相匹配的設計詞匯表和語法,探索各種新材料和形式的可能性,同時他們還在其中注入了所謂20世紀的“真正精神”。然而,這樣一種激進的變革,從流行的歷史主義氛圍和短暫無常的時髦風格,轉向一系列要求接受標準化并建立產(chǎn)品類型的觀念立場,即使是在更加主張進步的圈子里,他們自己也并非沒有觀念上的沖突,就像下面我們會討論的那樣。
藝術與手工藝,設計與工業(yè):1914年前德國的論爭
在1914年前德國的設計論爭中,赫爾曼·穆特休斯(Hermann Muthesius)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與德國對一種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的文化訴求之間建立了一種連接。1896年,穆特休斯被任命為在倫敦的德國大使館的建筑專員,他與許多英國一流的設計師都有聯(lián)系,比如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沃爾特·克蘭(Walter Crane),而且經(jīng)常在報道、期刊和書籍中發(fā)表一些關于英國建筑和設計實踐的文章,最著名的是他于1904—1905年出版的三卷本《英國住宅》(Das Englische Haus)。在1903年回到德國后,他被派到普魯士商貿(mào)部,主管藝術與設計教育。為了在藝術與工業(yè)之間建立起強有力的聯(lián)系,他力圖通過大力強調工作室訓練改革實用美術教育。為了促進這些變革,他影響了一些關鍵性的任命:1903年,彼德·貝倫斯(Peter Behrens)被任命為杜塞爾多夫實用美術學校的校長,漢斯·珀爾奇希(Hans Poelzig)被任命為布雷斯勞皇家藝術與工藝學校的校長;1907年,布魯諾·保羅(Bruno Paul)被任命為柏林實用美術學校的校長。穆特休斯自己在1907年也被任命為柏林工商大學實用美術的首席教授,這激發(fā)了人們相當大的熱情。在其名為“實用藝術之重要意義”(Die Bedeutung des Kunstgewerbes)的就職演說中,他抨擊德國制造商生產(chǎn)的都是不值錢的仿冒奢侈品,認為這些商品寧可利用公眾對炫耀性消費和時尚風格的嗜好,而不愿發(fā)展完善一系列尊重材料和象征著品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