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的意志(3)

我們的不幸誰來承擔(dān) 作者:孔見


時下,富人、官員包養(yǎng)二奶、小蜜成為時尚,似乎不如此便對不起自己的發(fā)跡。他們都想要步袁世凱的后塵。袁世凱擁有三十幾房太太,太太之間各有各的性情、心思、欲望,都想排斥別人,從他這里得到更多的寵愛和好處,切割他從外頭搬回來的那塊大蛋糕。為此,這幫女人時常平白無故生出許多是非曲直來,把后院鬧得雞飛狗跳,讓他在料理國家大事之余疲于應(yīng)付,惹出許多荒唐的笑話來。最后,他不得不用政治手段來治理家庭。

自由通常被定義為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隨心所欲地做出抉擇。但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意向,而不是另有所往?其中另有深意存焉。在很多時候,人并不清楚自己意志背后的因緣集起。人的內(nèi)心通常不能在無意向的狀態(tài)中持續(xù),止于“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的安詳自在,為了避免陷入一種茫然無措和悵然若失的狀態(tài)、沉溺于散亂昏沉之中,他需要抓住一些東西,一些稻草和藤蘿,并通過對稻草和藤蘿的抓握來提領(lǐng)心氣,獲得生活的指望和勁頭。倘若抓握不到,心里沒著沒落,就有一種深淵似的遺棄感,就會生出巨大的恐慌——這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精神強(qiáng)迫癥。因?yàn)閮?nèi)心強(qiáng)迫的壓力,人不能怡然自得地跟自己相處,總想從自己面對的緊張中逃離出去。是故,他們很容易接受暗示和誘惑,被物的意志所召喚和激將,將外在的蠱惑和慫恿當(dāng)成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自我面對中逃離出來的人們所熱烈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抓住什么的問題,而是抓住什么樣的事物才是最好的問題。他們要在事物間的差別中來尋找和判別自己生活的意義,度量自己人生的成就。對此,莊子專門寫了篇洋洋灑灑的《齊物論》,告訴人們,他們所要追逐和躲避的事物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觀念構(gòu)造而已,這種觀念只有在某種褊狹、局促的對待關(guān)系中才可能成立,換一種對待或參照系就成為荒謬。因此,抓住什么其實(shí)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有人抓住事物的時候被事物抓住了,有人則沒有。莊子給人們迷戀追逐的對象袪魅,是想讓人能夠以平常心對待,從最原始的精神強(qiáng)迫癥中解脫出來,與物同作逍遙游,又不為物的意志所縛,并與之沉淪??逼聘鞣N事情的陰謀,保持與事物之間不即不離、亦即亦離的關(guān)系,化物而不為其所物化,是莊子的智慧。

物的意志對人的規(guī)馴和控制,就像是鬼魅的附體,就像是人中了什么邪氣。在巫術(shù)中,人們用各種殘酷的方法來驅(qū)邪。其實(shí),邪魔的源頭不在事物,而在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縈懷于事物,陷入由此引發(fā)的幻想境界不能自拔。對于人喪失自在的原因,釋迦牟尼進(jìn)行了深邃的追問,形成了十二因緣學(xué)說,最終追溯到人的意向:“無明緣行”。小乘羅漢灰心滅志,絕諸緣起,進(jìn)入寂滅的有余涅槃,以求解脫。大乘菩薩則于緣起之中了悟空性,證取“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生死即涅槃的境地?!毒S摩詰所說經(jīng)》講述了古印度毗舍離地方一個叫維摩詰的富翁,他家有萬貫資財,過著世俗間富貴榮華的生活,但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著境,無為而無不為,于世間出世間,成為大菩薩的典型代表。佛的許多大弟子和菩薩都沒有他那么高的修為。

說起來,物的意志如怪力亂神,防不勝防,其實(shí)這種神力源自于人的賦予,源自于人內(nèi)心定力的薄弱。安徒生童話中的那雙紅舞鞋之所以有如此可怕的魔力,是因?yàn)槟莻€窮女孩對它產(chǎn)生了深深的癡迷和無盡的遐想。人的心意若能夠從事物之上悄然脫落,豁達(dá)開來,不為任何現(xiàn)象所系縛,事物也就無任何意志和邪魅可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