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的不幸歸咎于誰(1)

我們的不幸誰來承擔 作者:孔見


1

人一直以自身能夠改變點什么為驕傲。如果前方有棵樹擋住了視線,我就揮刀把它砍倒;如果家門口有兩座大山堵住了出路,我就用擔子將它們挑開;如果座下的凳子硌痛了屁股,我就換一張凳子,傻瓜才想到要換一個屁股呢!如果一個女人不能給我下崽,我也會換一個女人,天下的女人怕不多嗎!這種以人我為本位的取向,顯示了人對自身能力的自信,也張揚了人君臨萬物的尊貴,而完全不考慮人本身是否具有尊貴的品質(zhì)。一旦日子過得不舒坦,人們便想到要換一個伙伴,換一個地方,換一種環(huán)境,換一個國度,從來沒想到要換一個自己??傊?,這種取向從根本上就不打算改變?nèi)?,只是一味地加以肯定,以人現(xiàn)成的德性為尺度,去判斷并改造、馴化周遭的事物,使之合乎人的性情,直到人心滿意足、昏昏欲睡為止,而不管這種性情是怎樣的乖戾。它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吾國人過節(jié)時常說的一句賀詞:萬事如意。一個人達到了萬事如意的境地,所有愿望的溝壑均已得到填充,他的生活就算是幸福美滿了。

社會的變革就是基于這樣一種理想,建立一個適合人類性情的環(huán)境,以消除人間的種種委屈和怨恨。只要打開厚厚的史籍就可以看到,幾千年來,貧困、暴力、壓迫、疾病等災(zāi)難充塞著人類生活的頁碼。人們有理由把自己承受的不幸,歸咎于社會構(gòu)架的不合理與他人粗暴的掠奪和強加。他們相信,只要能夠避免這些莫須有的天災(zāi)人禍,生活就會像十五晚上的月亮那樣光輝圓滿。他們相信,在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可以建立起一種無可挑剔的社會制度,從而確保每一個人命中厚積的福分。這種福分有時被描繪為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有時被描繪為需要什么就得到什么,需要光就有了光,在人的生活里沒有缺憾和無奈,更沒有憤怒和悲傷。

在過去的時代里,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慈善的空想家,他們對人類的處境抱有深刻的同情和關(guān)懷,憑著奇妙的想象力繪畫了種種令人心懷激蕩的社會藍圖,有的甚至逼真到一個夜壺的質(zhì)地。這些理想社會,或者建設(shè)在人世之外某個神秘的地方,或者坐落在大海之中一個遙遠的島上。它們喚起了人們對未來的熱望,也激發(fā)了人們對現(xiàn)存制度的不滿和對主宰與管理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的憤慨。那些受盡了人世艱辛的人們輕易就解脫了自己的責(zé)任,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苦難,理直氣壯地歸罪于該死的社會和居心險惡的壞人。于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地球表面到處布滿了干柴,革命的烈火此起彼伏,烏托邦的狂想把人卷入了暴風(fēng)驟雨的年代。那些眼睛里噴著烈焰的人們以為,只要把現(xiàn)存的社會建制一把火燒掉,把豺狼一般窮兇極惡的統(tǒng)治者掃入墓穴,就可以結(jié)束噩夢一般的生活,過上原本就屬于他們的神仙日子。

然而,在磨蹭了很長時間之后,在二十世紀的盡頭,歷史以飽經(jīng)滄桑的、沙啞的嗓音告訴人們,推翻一個不合理的制度并不意味著就能夠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打倒一個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階級并不一定能夠清除社會的種種罪過。那些描繪得美輪美奐的圖畫,一旦付諸現(xiàn)實就會破綻百出、捉襟見肘,借助激情和暴力在地球表面建設(shè)一個完美的烏托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意味著,把我們的生活攪得一團糟的不僅是某個存在問題的社會,也不僅是一些心懷惡意的別人,而很可能包括我們自己。人應(yīng)該對自己的不幸承擔某種程度的責(zé)任,而不能一味推卸于社會并且遷怒于他人,特別是在難免存在種種紕漏的社會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