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為美食家,死為美食鬼(3)

日本味道 作者:北大路魯山人


環(huán)境熏陶 食貫東西

在日本,京都大阪一帶被稱作“關西”。關西人常說的兩句話是“京都人穿窮”、“大阪人吃窮”,意思是說京都人講究穿衣打扮,不惜代價,而大阪人最會吃喝,自認大阪為美食之都。

京都作為有幾百年歷史的故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蘊藉,優(yōu)雅的飲食生活。食物量少、精美,講究擺盤,所用食材少有豪華貴重之物,多為時令蔬菜和山珍野味。大阪自古是商業(yè)城市,集中著從日本各地云集而來的物資和食材,為大阪的飲食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大阪商人眾多,也為大阪飲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經濟基礎。魯山人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直長到二十歲,所以他深深地受到關西飲食文化的熏陶。

他評論京都菜肴說:“京都菜肴發(fā)達,正好也與中國菜肴發(fā)達相似。首先是因為在山窩里,食物不太豐富。而且自古就有延續(xù)千年的皇居,有許多著名的寺廟,是文化的中心。因此,自然調理法,這種事情就發(fā)達了。”(《美味暢談》)

他還談到食材:“好豆腐到底在哪兒才能買到呢?直說吧,只有京都。京都自古以水美著稱,因為有豐富的好水,所以能做出好豆腐。”(《美味豆腐漫談》)

有一句話形容京都人是“一碗茶泡飯”。意思是說京都人吝嗇,來客人了就用一碗茶泡飯招待。但魯山人的理解卻不一樣:“人人都知道京都人本來就比較吝嗇小氣,京都人這種吝嗇勁兒做出來的很多料理,其實卻是難能可貴的。”(《茶碗蒸》)他能從那一碗看似簡單的茶泡飯里,看到京都飲食文化的精髓——簡約、精致、典雅。他高度評價京都人:“在追求價廉美食方面是第一流的。”(《美味豆腐漫談》)

二十歲進京后,他又對東京一帶,所謂的關東地區(qū)的飲食文化有所了解。他說:“我出生在京都,在京都生活了二十年,所以對京都大阪比較熟悉。后來到了東京,對東京也知道得比較多了。所以評論的時候,可以說不偏不倚。”(《漫話鰻魚》)不僅是評論,首先是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菜肴,以及他日常飲食的菜肴,都是融貫東西的,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既從小喜歡美食,又有如此經歷。這些都為他成為日本史上最高美食家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

淺食中餐 受益匪淺

為了提高自己的書法和篆刻藝術,1908年魯山人還到中國游學。后來又到朝鮮半島謀職。所以他對中國菜肴和朝鮮菜肴也有所了解。特別是他對中國菜肴(20世紀初葉)的一些認識,可能對我們現在也有所警示。

他高度評價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特別是明朝。這和他重視菜肴裝盤擺桌、重視飲食環(huán)境有關。他說:“我覺得料理與食器像車子的兩個輪子一樣互為關聯(lián),共同發(fā)達,也共同退步。好像沒有單獨成立發(fā)達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想象中國菜在明代達到了最高潮。”

對此他分析說:“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這個時候大量制作了后來的陶瓷家再也做不出來的,最為適合做食器的優(yōu)美的彩瓷、青花瓷、描金彩繪瓷、青瓷等有名瓷器(食器)。一定得把這理解為好料理要求了好食器。另一方面,當時中國人理解的料理的最高水平的結果,就是在美術工藝中發(fā)現了陶瓷器皿的美,與佳肴結為雙璧,一起品味。日本人學了這些,直至今天,茶人們還一起賞玩。”(《料理夜話》)“一般都說中國菜世界第一,但中國菜真正發(fā)達是在明代,不是今天。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中國的食器,明代的食器最為發(fā)達,最有美感。食器發(fā)達,就是證明料理也發(fā)達。”(《食器是料理的衣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