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稍經考察就會發(fā)現,古典藝術大師們基本上都是基督徒,這一點絕非偶然。我們看到在古典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基督教的情懷是非常鮮明的,這不僅表現在古典作品多以基督教的題材為繪畫內容,而且即便是在一些完全世俗的人物肖像和故事情節(jié)中,甚至在一些非常單純的靜物和風景的描繪中,仍能看到融于其中的神性的光亮和超然的理想,這些都是古典主義所特有的精神實質,也正是這些精神內涵使它們與現代派藝術完全不同?,F代派的藝術可以說是以人為主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由于缺乏了神的扶助,現代派所理解的人性最終只能是虛無主義的,而虛無主義所導致的藝術表現無疑是破碎的、混亂的、極端的,甚至是丑惡的,這種人性虛無的丑化宣泄在現代派藝術和后現代派藝術中比比皆是。而古典主義的藝術與之相反,它是一種人神合一的美的精神藝術,是一種有信仰支撐的藝術形態(tài)。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一個藝術家缺乏宗教情懷,沒有信仰的力量,那他又如何去創(chuàng)作出古典主義的作品呢?
楊飛云的信仰提升了他的古典主義藝術追求,固然信仰本身并不等同于藝術,但藝術可以見證信仰,信仰能夠為藝術提供精神支撐。楊飛云在成為基督徒之后,他對于人生的理解完全與過去不同了。他對于人性,對于世界,對于社會,甚至對于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看法,如光線、色彩、形體、人物風貌等,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看一下楊飛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特別是那個時候到今天的作品,就會發(fā)現其中確實發(fā)生著一種潛在的而又有實質性的變化。他對于畫面結構的處理,對于光和色彩的使用,對于繪畫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氣息的把握和審美理想的追求,越來越接近古典主義的藝術形態(tài),他已經超越風格學意義上的古典主義,進入精神與信仰意義上的古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