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dǎo)讀 1

安妮日記 作者: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


在安妮·弗蘭克13歲生日那天收到的禮物中,一本硬皮筆記本讓她大為驚喜。從此她開始在上面寫日記,津津有味地談起自己、朋友、學(xué)校的考試、年老的數(shù)學(xué)教師,還有哈里,那個讓安妮朦朦朧朧地感到羞怯的16歲小伙子。一切都顯得那么輕松。

然而她的父母是1933年從德國移居此地的德裔猶太人,在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他們必須佩戴黃色的六衛(wèi)星,不能坐電車,不能進電影院,不能騎自行車,晚8點鐘后不能坐在花園里。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卷發(fā)筒和學(xué)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zhǔn)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面朝花園或天井,與外面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里就有兩層密室。此時公司已經(jīng)交與兩個荷蘭人打理,這兩個荷蘭人憑著勇氣和對友誼的忠誠接納了弗蘭克一家,使他們得以暫時躲過納粹的搜捕。于是安妮和她16歲的姐姐瑪格特以及她們的父母就在這里避難,深藏在不見天日的密室里。

幾天后,另一家人也加入進來——凡·達恩夫婦和她們不滿16歲的兒子彼得,再后來又添了一位名叫杜塞爾的牙醫(yī)。從此他們整天提心吊膽,輕言慎行。對一個生機勃勃的小姑娘來說,這樣的日子更難熬,因為白天她們只能在床上睡覺。原本各自生活的兩家人在如此令人緊張和煩躁的情況下被強行扯到一起,日子更加難過。

在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里她都做什么呢?讀書,讀那些荷蘭朋友們不斷捎來的書。還有就是寫日記,把她想對一個親密朋友講述的一切都寫進去。隨著盟軍反攻日子的來臨,她想,或許到秋天她便可以告別這座充滿死寂和饑餓的囚牢重返校園了。

確實,在秋天來臨之前,她真的離開了那里,但去的是集中營。

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的魔爪終于伸向他們。人們后來在密室留下的一片狼藉中發(fā)現(xiàn)了安妮那本珍愛的日記,并把它交給了她的荷蘭朋友們。

就在那之前整整四個月,她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如今,那扇曾經(jīng)藏匿的門早已關(guān)閉,那個小姑娘因無法扼制歡快的性格在上課時講話,惹得老教師罰她寫一篇以“話匣子”為題的作文也已淹沒在無痕的歲月里,可那深藏著一個孩子天性中的歡快、活潑和生機卻歷久彌新。她深信日益臨近她的是美好、是歡樂、是繼續(xù)長大和學(xué)習(xí)的機會。

“我很想幫幫你。”她總對彼得說。“可你一直在幫我呀。”他告訴她, “用你的快樂。” 

安妮日記最初部分記錄的是這個女孩剛開始用自己朦朧的理性對這個世界的觀察。這個生性熱情的孩子,每天一睜眼,看到的是牢獄一樣的四壁。四個大人還要把她當(dāng)成唯一對象,來宣泄他們神經(jīng)質(zhì)一樣的焦躁。安妮當(dāng)然不會被輕易馴服,她憑著自身的聰明和孩子的驕傲,很輕易地就明白了大人們的企圖,無非是想讓這個熱烈、善良的孩子變得乖巧、討人喜歡一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