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駕馬車”的走馬上任,思想上依舊處于“王熙鳳時代”的下人們是什么反應呢?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心中暗喜”,這很容易解釋,李紈“素日原是個厚德多恩無罰的”,探春“不過是個未出閨閣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寶釵更不用說了,親戚能認真到哪去?因此,在下人看來,這新一代領導集體相對于陰險毒辣的王熙鳳而言,實在是太好糊弄了!
但是,下人們沒來得及高興多久,便開始“暗中抱怨”了。李紈、寶釵在他們的意料之內,但探春卻不是吃素的,雖然“言語沉靜、性情和順”,但“精細處不讓鳳姐”。下人們的看法立即發(fā)生了變化,認為“剛剛倒了一個‘巡海夜叉’,又添了三個‘鎮(zhèn)山太歲’,越性連夜里偷著吃酒頑的工夫都沒了”。下人們意識的變化,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三駕馬車”特別是探春的走馬上任,確實給榮國府帶來了一些新的氣象。
應當說,以李紈為首的“臨時內閣”,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顯然是難以勝任的。但是,形勢已經是火燒眉毛了,榮國府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她們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榮國府擺脫困境、突出重圍。
從哪里入手呢?前面我們已經細數(shù)過賈府面臨的重重危機,有經濟上的,也有政治上的。對于探春而言,她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解決政治方面的危機,只能著眼于經濟方面的改革。經濟方面的危機也有兩方面,一是收入不斷減少,從烏進孝的年例可以看得出來;一是支出無度的習慣有惡化的跡象,“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以探春為“核心”的“臨時內閣”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從過度支出的癥結入手。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經濟改革之前,探春有兩次牛刀小試,一是取消學費開支,二是廢除脂粉買辦。嚴格來說,取消學費開支不過是探春受了趙姨娘的氣之后,樹立自己權威的突然之舉;廢除脂粉買辦才算得上是這次改革真正的試水。
探春對趙姨娘的余怒未消,平兒卻帶來了好消息——王熙鳳對探春的“省儉之計”明確表示了支持態(tài)度,探春可以放開手腳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