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引:一本勇于創(chuàng)新的書(2)

先驅(qū)者的形象 作者:王富仁


《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已列為“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叢書”之一,即將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印行。這里所收的是“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曾在《文學評論》一九八五年第三、四期連載過,收入本書時作者又做了一些修改。“摘要”從本體意義、意識本質(zhì)、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特征幾個方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魯迅這兩本小說集的突出特點和成就,提出了從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探討魯迅小說的新的研究體系,文章觀點新穎,論斷精辟,氣勢恢宏,使人耳目一新?!段膶W評論》在《編后記》中說:“新時期以來的魯迅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研究課題、研究角度和方法,都有新的開拓和深入。然而人們希望有更大的突破。王富仁在這兩年里完成了二十余萬字的博士論文《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在魯迅小說研究方面,采取了與過去不同的研究系統(tǒng),表現(xiàn)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很值得重視。”這是言簡意賅的中肯評價。

王富仁和羅鋼合寫的兩篇文章也不乏新意。作者以確鑿豐富的材料、科學比較的方法,分析了郭沫若早期、創(chuàng)造社前期的美學觀與西方浪漫主義美學的關系,溯本求源,論述深透,比以往同類論題的研究進了一步。對此,學術界也有評議?!段膶W評論》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在簡短的《編后記》中說:“《前期創(chuàng)造社與西方浪漫主義美學》是就創(chuàng)造社的一個方面進行專題研究,文章比較充實,有自己的見解。”《郭沫若早期的美學觀和西方浪漫主義美學》刊于《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四年第三期。王保生、孟繁林同志在《一九八四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評》中扼要介紹了該文的論點,并評價說:“文章引證的材料翔實,論述具體而全面,是近幾年來研究外來思潮影響的較為出色的文章?!?/p>

話劇《雷雨》的研究也屬于高水平的領域。王富仁對這一劇作的研究論文《〈雷雨〉的典型意義和人物塑造》,又取得了值得注意的進展。作者從《雷雨》的整體結構方式入手,準確地把握住了劇作反封建倫理道德這一中心沖突,對劇中八個人物,如庖丁解牛一般,做了切中腠理的分析,幾乎對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釋。文章最后總結道:“《雷雨》的杰出典型意義在于,它是稍后于《吶喊》、《彷徨》的一個歷史時期中國城市中進行的反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思想斗爭的一面鏡子。"正是在這里,作者比前人更準確更深刻地揭示了劇作的精神實質(zhì)。

《在廣泛的世界性聯(lián)系中開辟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新道路》一文,從中外文學的比較中,鳥瞰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歷程,分析了它的成敗得失,高屋建瓴,見識非凡,既有歷史感又富現(xiàn)實性,是一篇引人矚目的論文,《新華文摘》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予以轉(zhuǎn)載。趙園同志在《1985:徘徊·開拓·突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評》中做了富有見地的歷史評價。王富仁在《開創(chuàng)新局面所需要的“新”》一文中提出了“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標準”、“新的態(tài)度”的“四新”主張。這是他的希望、設想,也包含著他自己的一些實踐體會。細心的讀者當會從這本論文集里多少看到這樣一些特色。關于這些,我不想再多啰嗦。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創(chuàng)新,用的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美學觀。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和方法論并沒有過時,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握_地理解它、運用它和發(fā)展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