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我們得特別提到唐朝的“傳奇”?!皞髌妗睋?jù)說可以見出作者的“史才、詩、筆、議論”,是唐朝士子在投考進(jìn)士以前用來送給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紹自己,求他們給自己宣傳的。其中不外乎靈怪、艷情、劍俠三類故事,顯然是以供給“談助”,引起趣味為主。無論照傳統(tǒng)的意念,或現(xiàn)代的意念,這些“傳奇”無疑的是小說,一方面也和筆記的寫作態(tài)度有相類之處。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于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并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我們看韓愈的“氣盛言宜”的理論和他的參差錯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語化。他的門下的“好難”、“好易”兩派,似乎原來也都是在試驗如何口語化??墒恰昂秒y”的一派過分強調(diào)了自己,過分想出奇制勝,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終于被人看作“詭”和“怪”而失敗,于是宋朝的歐陽修繼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礎(chǔ)?!陨险f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后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條路。胡適之先生說宋詩的好處就在“做詩如說話”,一語破的指出了這條路。自然,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黃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為雅”的主張,并且點化了許多俗語成為詩句。實踐上“以俗為雅”,并不從他開始,梅圣俞、蘇東坡都是好手,而蘇東坡更勝。據(jù)記載梅和蘇都說過“以俗為雅”這句話,可是不大靠得住;黃山谷卻在《再次楊明叔韻》一詩的“引”里鄭重地提出“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說是“舉一綱而張萬目”。他將“以俗為雅”放在第一,因為這實在可以說是宋詩的一般作風(fēng),也正是“雅俗共賞”的路。但是加上“以故為新”,路就曲折起來,那是雅人自賞,黃山谷所以終于不好懂了。不過黃山谷雖然不好懂,宋詩卻終于回到了“做詩如說話”的路,這“如說話”,的確是條大路。
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dāng)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別瞧黃山谷的有些詩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詞可夠俗的。柳耆卿更是個通俗的詞人。詞后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么著也只是“詩余”。詞變?yōu)榍?,不是在文人手里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jīng)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余”。一方面從晚唐和尚的俗講演變出來的宋朝的“說話”就是說書,乃至后來的平話以及章回小說,還有宋朝的雜劇和諸宮調(diào)等轉(zhuǎn)變成功的元朝的雜劇和戲文,乃至后來的傳奇,以及皮簧戲,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學(xué)”。這些除元雜劇和后來的傳奇也算是“詞余”以外,在過去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里簡直沒有地位;也就是說這些小說和戲劇在過去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里多半沒有地位,有些有點地位,也不是正經(jīng)地位??墒请m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雖然沒有什么地位,卻總是“雅俗共賞”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