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細算起來,人類每一次闖入微生物世界都非常偶然。開始總以為一種食品餿了,霉了,變質(zhì)了,不知道扔掉多少次而終于有一次沒有扔掉。
于是,由驚訝而興奮,由貪嘴而摸索。
中國茶的歷史很長,已有很多著作記述。但是,由微生物發(fā)酵而成的普洱茶究竟是什么時候被人們發(fā)現(xiàn),什么時候進入歷史的?我見到過一些整理文字,顯然都太書生氣了,把偶爾留下的邊緣記述太當(dāng)一回事,而對實際發(fā)生宏大事實卻輕忽了。
那么,就讓我把普洱茶的歷史稍稍勾勒一下吧。
中國古代,素來重視朝廷興亡史,輕忽全民生態(tài)史,更何況云南地處邊陲,幾乎不會有重要文人來及時記錄普洱茶的動靜。唐代《蠻書》、宋代《續(xù)博物志》、明代《滇略》中都提到過普洱一帶出茶,但從記述來看,采摘煮飲方式還相當(dāng)原始,或語焉不詳,并不能看成我們今天所說的普洱茶。這就像,并不是昆山一帶的民間唱曲都可以叫昆曲,廣東地區(qū)的所有餐食都可以叫粵菜。普洱茶的正式成立并進入歷史視野,在清代。
幸好是清代。那年月,世道不靖,碩儒不多,普洱茶才有可能擺脫文字記述的陷阱,由“文本文化”上升到“生態(tài)文化”。歷來對普洱茶說三道四的文人不多,這初看是壞事,實質(zhì)是好事。普洱茶由此可以干凈清爽地進入歷史而不被那些冬烘詩文所糾纏。吃就是吃,喝就是喝。咬文嚼字,反失真相。
我在上文曾寫到清代帝王為了消食而喝普洱茶的事情。由于他們愛喝,也就成了貢品。既然成了貢品,那就會引發(fā)當(dāng)時上下官僚對皇家口味的揣摩和探尋,于是普洱茶也隨之風(fēng)行于官場仕紳之間。朝廷的采辦官員,更會在千里驛馬、山川勞頓之后,與誠惶誠恐的地方官員一起,每年嚴選品質(zhì)和茶號,精益求精,誰也不敢稍有怠慢或疏忽。普洱茶,由此實現(xiàn)了高等級的生命合成。
從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道光、咸豐,這些年代都茶事興盛。而我特別看重的,則是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 1909年)。主要標志,是諸多“號級茶”的出現(xiàn)。
“號級茶”,是指為了進貢或外銷而形成的一批茶號和品牌。品牌意識的覺醒,使普洱茶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經(jīng)典時代”,以后的一切活動也都有了基準坐標。
早在光緒之前,乾隆年間就有了同慶號,道光年間就有了車順號,同治年間就有了福昌號,都是氣象不凡的開山門庭,但我無緣嘗到它們當(dāng)時的產(chǎn)品。我們今天還能夠“叫得應(yīng)”的那些古典茶號,像宋云號、元昌號,以及大名赫赫的宋聘號,都創(chuàng)立于光緒元年。
由此帶動,一大批茶莊、茶號紛紛出現(xiàn)。說像雨后春筍,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