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可以看出下列幾點:第一,建安詩所以別于古詩十九首,是句法更加整齊,組織更加嚴謹。初秋涼氣發(fā)以下四句的面貌就顯然不是十九首里所有的。從此以后,成了五言詩的定型。也就是說,以前不過略具輪廓,到建安就規(guī)模具備了。第二,曹植的詩比較平實,曹丕詩雖不多,而以超逸見長,一是以工力見長的,一是以天分見長的,也就是后來李白、杜甫的分別,杜甫近于曹植,李白近于曹丕,歷來的詩家,或偏于此,或偏于彼,大抵不出此范圍。第三,曹植詩中:“黍稷委疇隴,農(nóng)夫安所獲?!币韵赂骶?,是后來詠時事詩所從始。這樣就反映了時代,不管詩人的動機是怎樣的,總之,詩就是時代的產(chǎn)物,我們從詩可以獲得寶貴的史料。
曹植詩的起句往往非常開闊宏壯,如“驚風(fēng)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薄懊髟抡崭邩?,流光正徘徊?!薄案吲_多悲風(fēng),朝日照北林?!边@也是由十九首承襲而來的,成為魏晉以后五言詩的共同體勢。
建安詩人號稱七子,其實余人的詩大同小異,也不必細述了。
建安時代的繁欽定情詩是后世艷體詩的開山祖。詞句古艷,情致纏綿,后人是追蹤不上的。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就近)幽房,侍寢執(zhí)衣巾。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cè)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闊?繞腕雙條脫。何以結(jié)恩情?美玉綴羅纓。何以結(jié)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jié)相于?金薄畫搔頭。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何以答歡欣?紈素三條裙。何以結(jié)愁悲?白絹雙中衣。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日旰兮不來,谷風(fēng)吹我襦。遠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陽。日中兮不來,飄風(fēng)吹我裳。逍遙莫誰睹,望君愁我腸。與我期何所?乃期西山側(cè)。日夕兮不來,躑躅長嘆息。遠望涼風(fēng)至,俯仰正衣服。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來,凄風(fēng)吹我襟。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躡茂草,謂君不我欺。廁此丑陋質(zhì),徙倚無所之。自傷失所欲,淚下如連絲。
阮籍及其他
到了魏晉間的阮籍,由于時事多故,心懷不平,而又不能不隱晦以避禍,作了八十二首詠懷詩,以寄感慨。詞意悲傷激切,但是究竟意旨如何,仍不能明言,只在可解不可解之間而已。也是從古詩十九首發(fā)展出來的體制。
錄下列一首,以見一斑。
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進(.)荒淫。朱華振芬芳(。)。高蔡(地名,出《戰(zhàn)國策》)相(.)追尋。一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
(說明:字旁的點代表仄聲,圈代表平聲,是根據(jù)翁方綱《五言詩平仄舉隅》的。)
阮詩的音節(jié)可以作為漢魏詩的標準。初學(xué)應(yīng)當(dāng)注意體會。除韻腳以外,翁方綱指出某字應(yīng)用平聲,某字應(yīng)用仄聲,雖然并不是絕對的,也值得參考。
到了西晉,陸機、潘岳的詩開始變古樸為綺麗,這是與文體的變化相應(yīng)的,舉陸氏的《日出東南隅行》為例。
扶桑升朝暉,照此高臺端。高臺多妖麗,璿(璇)房出清顏。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閑。美目揚玉澤,蛾眉象翠翰。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儀,婉媚巧笑言。暮春春服成,粲粲綺與紈。金雀垂藻翹,瓊佩結(jié)瑤璠。方駕揚清塵,濯足洛水瀾。藹藹風(fēng)云會,佳人一何繁。南崖充羅幕,北渚盈軿軒。清川含藻景,高岸被華丹。馥馥芳袖揮,泠泠纖指彈。悲歌吐清響,雅?稚?舞播幽蘭。丹唇含九秋,妍跡陵七盤(舞名)。赴曲迅驚鴻,蹈節(jié)如集鸞。綺態(tài)隨顏變,沉姿無定源。俯仰紛阿那(婀娜),顧步咸可歡。遺芳結(jié)飛飆,浮景映清湍。冶容不足詠,春游良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