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13)

小書館·學詩淺說 作者:瞿蛻園 周紫宜


在紀游詩中,另有一種清逸的氣韻,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想見他作詩的時候,只是脫口而出,由山間的秋月想到江水,由江水想到行蹤,不加組織,而仍然有連貫,有層次。王世貞說:二十八字之中,占去五個地名,在別人作起來,就不免著痕跡了。李白之所以能這樣作而愈覺神妙,就是因為他不是故意堆砌而是妙語天成。又如《游洞庭》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楊慎也指出二十八字之中,前云不見,后云不知,而不覺其重復。在后來的詩家必定要設法避免,而盛唐大家卻只要流暢,不在乎這些拘忌。可見規(guī)律詩自規(guī)律,運用起來還要靈活,有時即使比這更嚴重的毛病都可以不拘。試想這詩不見不知兩處都是不能改的,不見云三字或者還可以改,然而一改就不像李白的詩了。

李白的五絕表現(xiàn)同等的自然境界。例如: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前詩深婉,后詩明快,后詩更是李白的本色,四句用四個地名,也與《峨眉山月歌》同樣不覺堆砌。至于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卻是寓虛于實,寓情于景,與李白平日輕空的手法不同,而含情不露,溫柔敦厚,向上說去,是六朝艷曲的余響,向下說去,又是五代小令的先聲。

杜甫

杜甫比李白生年稍晚,雖然也曾親見開元盛世,而大部分的作品都出于安史之亂后。凡是他的名篇,直接為生民疾苦呼吁,像《三吏》、《三別》都已為大眾所熟知?,F(xiàn)在將他的特點綜合作一簡述如下。

第一,他的詩都是有為而作的。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為出發(fā)點,自倫理關系,乃至一切動植物,都抱有不同程度的熱愛。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憂國憂民”以及“憤世嫉俗”,幾乎觸目皆是,指不勝屈。即使在個人遭遇困苦的時候,還是不忘推己及人。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xiàn)得極其強烈。推而至于為一個打棗子的老婦受了鄰居的干涉而作出下列的詩: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又呈吳郎》)

由老婦之貧困而想到征稅之繁苛,由征稅之繁苛而想到戰(zhàn)爭之痛苦,不是由于天性之悱惻,懷抱之深遠,怎肯為這種瑣事而浪費筆墨呢!無論在以前或后世的詩集中都找不出這樣的題材,而這樣的詩也是后世詩人們所不甚贊賞的。(作者的態(tài)度不可?。?/p>

他在應酬贈答的詩篇中,總不忘對朋友的勸勉,如《吾宗》一首: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憂國愿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其中在家的兩句何等平實而親切!

推而至于物類,也因為關懷生民疾苦而激發(fā)深厚的同情心,所以在《觀打魚》一詩中說:“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圣所哀?!边@是對貪口腹、殘生命的人作嚴正的譴責?!犊嘀瘛芬皇自疲骸败庈恢兀宸ビ麩o辭。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边@是對任何微弱的生物都表示愛護而不愿摧殘。

第二,他的詩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在一天的生活中,天氣的寒暑陰晴,個人的起居飲食,友朋的過從來往,以及一切所見所聞懷念感想,都是詩的材料。詩就等于他的日記。有時還等于他的筆談,例如:

客里何遷次,江邊正寂寥??蟻韺ひ焕希钇剖墙癯?。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他鄉(xiāng)唯表弟,還往莫辭遙。(《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