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雙年展”與“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1)

中國當代藝術史:2000—2010 作者:呂澎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國批評家和藝術家之間不斷討論的“國際接軌”問題,在有二十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的20世紀最后一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這一事件中似乎有了結論性的回答。盡管中國當代藝術家早于1993年就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不過,由史澤曼(Harald Szeemann,1933—2005)策劃的本屆展覽在國內(nèi)當代藝術圈子里仍然獲得了影響,原因之一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前已經(jīng)成為烏利? ??耍║li Sigg,1946— )這類更早關心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人收藏的對象。與1993年的那一次相比,藝術家的興奮不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對于大多數(shù)藝術家來說,國際展覽既是自己的藝術得到證明的充分憑據(jù),也是獲得國際銷售機會的平臺。參加這種國際性的展覽,在1990年代初意味著“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欣喜,可是到了1990年代末,這種欣喜則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一種見慣不驚的例行演出。同時,這種“國際接軌”始終受到批評家的質(zhì)疑,這類越來越頻繁發(fā)生的“國際接軌”被認為更多的是西方標準的結果,參加了這次展覽的上海藝術家周鐵海(1966— )有一個啞劇腳本(以后他將其拍攝出來),對中國1990年代的藝術家的狀態(tài)作了有趣的報告,在這個短片里,藝術家嘲諷了中國藝術家對國際策展人的那種可笑的依賴。

“國際接軌”的進程的確以一種超乎尋常的速度在加快。2000年的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清水敏男干脆用“滄海桑田”來表述上?;蛑袊淖兓?,他將上海放在了國際化的都市“東京、紐約、香港、巴黎、倫敦、法蘭克福、曼谷、馬尼拉、新加坡、臺北、首爾”這樣一個水平線上。他很明確地說:“今天的上海已經(jīng)完全跟世界性的網(wǎng)絡連接了。在這個城市舉辦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邀請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標志著上海的巨大變化。這次展覽可以說是上海變化理所當然的成果。”

第三屆上海雙年展于2000年11月在上海美術館里舉辦,展覽的公告表明:“經(jīng)文化部批準,由上海美術館主辦、上海有線電視臺協(xié)辦的2000上海雙年展將于2000年11月6日-2001年1月6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并被定為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主要展覽項目之一?!憋@然,上海雙年展作為一個政府項目已經(jīng)確定無疑。然而,在政府美術館里舉辦有裝置藝術、錄像藝術、攝影藝術、媒體藝術作品參加的展覽,這意味著無論這個國家的藝術制度有無改變,而事實上為更為自由的藝術開啟了空間。這個展覽的國際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有亞洲、澳洲、歐洲、非洲、美洲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7名藝術家(中國36名,外國31名)參加,更重要的是,“本屆雙年展嘗試按照國際通行的由策劃人推選藝術家的方式,成立了策劃人小組,負責推選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并最終由雙年展藝術委員會審定通過”。這個由不同國家的策展人組成的策展人小組開啟了上海雙年展的未來策展制度,也為其他城市的美術館提供了操作提示。

這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上海精神”。策展人侯瀚如(1963— )為此也寫了一篇可以看成是展覽主題闡釋的文章《從海上到上?!?一種特殊的現(xiàn)代性》。他試圖將這次展覽放在一個超越性的層面上,他強調(diào)了“雙年展”應該“從全球視野的高度,觀察和判斷當代藝術在特定地區(qū)的發(fā)展狀態(tài)并對其實驗的、創(chuàng)造差異性的方面加以鼓勵”。由于侯瀚如文章通篇充滿著全球化問題和期望目標,因而不太關注涉及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制度背景,結果,“上海精神”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假設的對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