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常有二人齊名,如“韓柳”“孔孟”“墨荀”“陸王”等,雖齊名,但仍以其中一人為較高。
此處如李、杜齊名,但以杜甫為高。一國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民族文化的偉大,可以讓萬物共容,不必定于一尊,才是表示文化偉大。
以上談到信佛的王維和信道的李白,再說信奉孔孟儒家的杜甫。
杜甫,襄陽人,字子美。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詩人,他們家是個文學家庭。他曾居杜陵,自稱杜陵布衣。考試未能中舉。玄宗時待制集賢院。肅宗時官拜右拾遺,后任華州司功參軍,后歸依嚴武,任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遂稱他為杜工部。大歷中游耒陽時醉酒而卒,年五十九。今按其一生經(jīng)歷,可將之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歲至三十四歲;
第二階段: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
第三階段:四十五歲至四十八歲;
第四階段:四十九歲至五十九歲。
杜甫幼年時曾到山東、江蘇等地。他與李白友好。三十五歲起到長安,任官職至四十四歲為止。這一時期是杜甫最為潦倒窮困的時期,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卻作了很多好詩。杜甫四十四歲那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轉捩點。四十八歲,杜甫去四川,一直到五十九歲去世那年,他在生活上較為安定,當?shù)氐恼组L當作“外賓”招待他。此階段他的詩,在技巧上大有進步,但詩的內(nèi)容精神方面卻比以前遜色得多了。我們最好讀他的年譜,根據(jù)年譜讀他的詩集就等于讀他的自傳。我們讀任何作家的書最好都按次序讀其全集。
杜甫如一片枯葉,任由狂風吹飄。他是在大時代中無足輕重的一粒沙、一片葉,但杜詩變成了史詩,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整個的時代。
杜甫在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這個時期,吃過殘羹冷炙,生活極為困苦,但心胸卻擴闊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與時代打成一片,與歷史發(fā)生了大關系。杜詩說: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p>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p>
這些詩表達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會不用他,他并不怨人。其實他內(nèi)心是有牢騷的,但是并不怨天尤人。但我們可以說,對唐代三百年最有貢獻的,恐怕要算杜工部了。
杜甫最崇拜諸葛亮,他在四川時就住在諸葛亮祠堂旁邊,李白則最看重魯仲連。我在幼時最愛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詩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這首詩境界極高,心胸極偉大。
李白是仙風道骨,老莊風度;杜甫則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我亦頗愛杜甫的另一首詩,就是《縛雞行》。其詩道: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
說的是杜甫不愿將雞出售。此詩富有哲學意味,亦是寫日記,記錄其日常生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