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遙想大學當年 (3)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當年,無錫國專教室內(nèi)外,不論早晚,總能聽到瑯瑯書聲,“四書”“五經(jīng)”是要背誦的,《古文觀止》是要背誦的,唐詩宋詞是要背誦的。它就用“書塾式”的讀書方法,在“死記硬背”的譏誚中,以約三十年時間,培養(yǎng)出無數(shù)優(yōu)秀學者:研究諸子群經(jīng)之王瑗仲(蘧常)、研究詩詞駢文之錢仲聯(lián)(萼孫)、研究古文字之唐蘭、研究考古學之吳其昌、研究經(jīng)學之畢壽頤、研究兩漢書之蔣庭曜、研究楚辭之蔣天樞、《星預詩鈔》之作者朱星預、史學家魏建猷、研究唐詩之馬茂元、研究詩文評述與古籍整理之周振甫、研究文史及圖書館學之鮑正鵠、研究紅學之馮其庸、研究近代史與經(jīng)學史之湯志鈞……群星燦爛,馳名中外。(楊廷福、陳左高:《無錫國專雜憶》)

當年,北大的學術(shù)之門是向任何一個愿意進來的人開放的,真正當?shù)闷稹皣ⅰ倍帧V灰敢?,你可以去聽任何一位先生的課,決不會有人查問你是否北大學生,更不會收你幾塊錢一學分的旁聽費。所有北大教授上課,都不會盤查你的來歷,都不怕你折他的臺。你一個“偷聽生”,不但可以聽,且聽完可以馬上追上去向教授質(zhì)疑問難,甚至寫出長篇大論反駁他。他不會拒收,一定老老實實帶回去,仔細閱讀不止一遍,下次上課時返回他的意見。假如他欣賞你的看法,一定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表揚你。北大歡迎所有“肯思想”的,不管你是“正取生”,還是“偷聽生”。(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

五、一流不是“西化”化出來的

當年,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們,生活很清苦。為避日機轟炸,他們散居各處,每天到校上課,來回至少要步行二十里,石子路上,皮鞋不幾天就要打掌。老教授負米數(shù)十里外,氣竭而不怨。一家四五口,吃的只是豆芽菜煮豆腐。上課時還需用心聽警報,聞響即得外奔,鬧得幾乎無法上課。然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西南聯(lián)大卻培養(yǎng)出大批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出類拔萃者,比比皆是。(李鐘湘:《西南聯(lián)大始末記》)

“大師”就那么難嗎?“一流”就那么難嗎?小小的無錫國專,就能出“大師”,就能成“一流”,不需要用錢去砸,也不需要把它提成副部級。“大師”其實很簡單,“一流”其實很簡單。

遙想大學當年,那里似乎有一條“到一流之路”,用“心靈”修成的一條路,用“精神”修成的一條路。這是一條“舊式的到一流之路”。

現(xiàn)在我們也在修一條“到一流之路”,用“金錢”在修,用“物質(zhì)”在修。這是一條“新式的到一流之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年—2020年)》,號稱用十年時間,建成一批“國際名?!?,其中包括“若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百名左右中國高校“掌門人”,于是準備遠赴日、美、英、澳諸國,展開“海外取經(jīng)”之旅。(李嬋:《中國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北京青年報》2010年6月7日C4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