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序(1)

達·芬奇童年的記憶 : 典藏版 作者:弗洛伊德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無疑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曠世天才之一。他不僅僅是一位創(chuàng)作了《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的畫家,同時也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學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收藏于巴黎盧浮宮萬國大廳(Salle des Etats)中的這幅木板油畫《蒙娜麗莎》,盡管僅有77厘米×53厘米大小,但畫中人物臉上露出的讓人著迷又無法接近的淺淺微笑,賦予了這幅油畫不朽的名聲。

近五百年來,《蒙娜麗莎》——這個編號為779的盧浮宮鎮(zhèn)宮之寶,是人類藝術品中名頭最響亮的杰作,每年吸引了約550萬游客造訪。

任何一個想起列奧納多油畫的人都會想到一個獨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將這一微笑魔術般地附在了他畫中女性形象的嘴唇上。這個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長又彎的嘴唇上,成了作者的藝術特征,并被特別命名為“列奧納多式”(leonardesk)的。(見本書第四章,S.56)

它微妙地捉弄著人類的智性,令其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懸謎:肖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誰?她在向誰微笑?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隱含著怎樣的人類學深意?

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作為私生子的列奧納多對生母的痛切記憶,他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傾訴了自己的孤獨身世。這次傾訴導致了一場長達四年乃至更久的愛慕:畫家狂熱地迷戀自己的模特兒,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滿了隱秘的激情。但只有奧地利的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發(fā)現(xiàn)了列奧納多的秘密,并用“戀母情結(jié)”解碼了“微笑”的語義。弗洛伊德宣稱,這幅杰作表露出畫家對母愛的渴望。他畢生都在尋找母親的替代品,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為偉大女性,是因為她就是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破解列奧納多秘密的這部著作便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弗洛伊德于1910年撰寫的《達·芬奇童年的記憶》(Eine Kind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以下簡稱《童年記憶》)。這是一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用于歷史人物研究的先驅(qū)之作,它的出版標志著心理史學的創(chuàng)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