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是父母之一早期過世,由于這是因病、因命運、因意外,你無法責怪任何人,但孩子內心卻出現了“空洞感”,那是一種對愛的感覺——被他人陪伴、照顧感受的需求未被滿足的“空虛感”。
孩子在早年階段,因著父母愛他、照顧他、在乎他的感覺,而令孩子也可以愛自己、照顧自己以及在乎自己的感覺??墒?,“如果從小沒有人在乎我,那我又為什么要在乎我自己?我活在一個沒有人在乎我的世界里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孩子在生命當中,會很快養(yǎng)成“放棄”的心態(tài),他們不論在學業(yè)、感情或將來的工作上,遭遇挫折、失敗或拒絕之后,都很容易采取退縮及放棄的態(tài)度,以致成年的生涯總是郁郁寡歡,也許可以和朋友吃喝玩樂,但內心總有一種很深的空洞及空虛感,覺得縱然放棄一切也無所謂,反正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們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呢?早期的發(fā)現及介入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父母的忽略、早期離異或其中一方的去世,我的處理原則是:“寧可假設有,也不愿輕易放過!”因為觸及這類內心話題,小孩子常會以“沒有哇!”或“不知道!”一筆帶過,青少年則自尊心強,也許根本不會承認,大人們也就跟著忽略了,但其實是不可以的。
在治療上,我會從同理及照顧孩子的感受開始進行:“小時候會不會覺得沒有爸爸好像很奇怪?”“有時會不會羨慕別的小孩,希望有個媽媽可以在身邊照顧自己、聽自己說說心里的感覺?”“好像同學都有個爸爸可以帶他們打棒球、解決學校的事,會不會覺得自己遇到功課及生活上的困難,都沒有人可以問、沒有人可以支持?”
當孩子內心這些對愛匱乏的感覺被看見、被呵護、被在乎、被照顧到了,整個人生因為具有踏實的內在感受,而將可以重新燦爛地揚帆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