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繼往開來十年路

全球語境與本土話語: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十年精選集 作者:湯曉青 著


序 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繼往開來十年路

劉大先

緣起

2004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與成都數家高校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在四川大學召開。這個在當時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學術活動,日后卻顯示出在中國文學研究中的轉折意義,盡管它所包含的深刻學術史含義尚沒有充分展開,但人們已經日益感受到它所彰顯和生發(fā)的許多命題在未來的中國文學研究學科中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雖然是從較為被人忽視的“多民族文學”入手,但它卻又超出了某個具體民族的界限,而關乎重新認識“中國文學”的命題。

這個命題的緣起,從文學學科內部來說是雙重的危機意識:一方面是原先的“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傾向于民間文學、口頭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集中于族別文學,客觀上自我邊緣化了,缺少與其他學科的對話;另一方面,“中國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級學科在現代形成的文學觀念中,對于“少數民族文學”合法性的質疑根深蒂固。而從文學的發(fā)展現實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來看,21世紀以來少數民族文學出現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作與出版熱潮,少數民族文化與精神資源也成為主流文學的重要創(chuàng)作來源,這種現象背后當然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原因,因而從理論上進行批評和總結也成為現實的要求。

20世紀中葉創(chuàng)立的“少數民族文學”學科最初主要集中于少數民族文學史的材料收集和編纂,到20世紀80年代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及理論建設方興未艾,而對于少數民族文學的理性闡釋卻仍然極其缺乏。人們要探討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還往往會被“什么是少數民族作家文學”一類的初級問題所困擾,很大程度上批評話語系統(tǒng)跟隨著主流理論浪潮,因而,總是處于遲到與滯后的狀態(tài)。少數民族文學自身也沒有產生可以影響其他文學門類的批評視角與方法。1986年年初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以下簡稱作協(xié))民族文學雜志社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討會”,雖然談不上有根本性的理論建樹,卻的確具有篳路藍褸、投石問路、解疑釋惑、正本清源的開拓之功。而此后20年,這些理論成果卻淹沒在風起云涌的各類“文化熱”所誕生的話語洪流之中。

應對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態(tài)勢和建立相應批評話語與理論探討的要求,“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以“多民族”取代“少數民族”,有意納入宏觀的全球視野,以跨學科的意識,自覺地跨越邊界、填平鴻溝,力圖打破文學研究各個領域存在的畫地為牢、閉關自守的局面,從而達到讓獨具中國文學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學”走出民族院校、邊疆地區(qū),而成為一種文化與文學常識的目的。經過十年來的努力和推進,“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先后與成都、南寧、西寧、桂林、昆明、烏魯木齊、喀什、赤峰、太原等地高校、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文聯(lián))和作協(xié)等組織機構合作,召開了十次論壇,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全國各地各個民族的專家、學者、作家一千余人次。任何一個嚴肅可靠的文學寫作、批評和研究者,都不能忽略這一逐漸崛起的話語——它已經成為民族文學研究乃至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塊品牌,構成了觀察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研究格局的一個節(jié)點。

歷屆論壇回眸

回顧論壇的十年之路,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屆論壇議題的變化,都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問題的提出,到概念的倡導,再到新的思索,十屆論壇收藏頗豐,其中的理論成果和對學術著作出版的推動,更是讓人欣慰。

2004年,成都第一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與四川大學、四川作協(xié)、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機構籌備幾年創(chuàng)辦,關紀新、湯曉青、徐新建等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會人員包括阿來、曹順慶、包明德、毛建華、徐其超、羅慶春、唐小林、毛迅、黎風、張直心、彭兆榮、趙志忠、張澤忠、德吉草、夏敏、陸卓寧、李怡、馬有義、姚新勇、冉云飛、梁昭、李騫、徐希平、色波、栗原小荻、白朗、李曉峰、馬紹璽、潘年英、歐陽可惺、黃偉林、劉大先、周翔、高荷紅等,隨著此后論壇規(guī)模的壯大,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成為骨干人員。第一屆論壇但開風氣,主要是對既往民族文學理論建設的得失進行探討與總結,論題被歸入“概念、現狀與批評”“作家、時代與使命”“理論、比較與兼容”三方面的七項議題,都是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熱點。與會者通過對“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重新把握和再闡釋,對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中存在的少數民族文學獨特批評框架和話語系統(tǒng)匱乏、缺少多重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批評范本的缺失、感情關注與身份基點的迷惘與外來理論對接的不足等問題有了清醒認識。論壇采取的“圓桌會議”形式,為學者們提供暢所欲言、激烈爭論、充分交流的場地,與會者來自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比較文學、人類學、少數民族文學等學科,不同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啟迪。而作家與批評家的對話,對于民族母語創(chuàng)作的得失和發(fā)展前景的探討也頗有意義。這種格局,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具有的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的學科特色。

2005年,南寧第二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廣西作家協(xié)會、廣西民族學院等共同主辦,新加入的成員包括張燕玲、馮藝、鬼子、東西、凡一平、容本鎮(zhèn)、藍懷昌、黃佩華、劉川鄂、吳投文、李建平、徐文海、楊霞、冉隆中、馬明奎、余達忠、韓春萍、徐萍、王素敏、馬光興、吳道毅等。議題包括“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批評及其學科理論探討”“民族作家身份認同問題”“中國多民族作家研究與批評”等板塊。關于民族國家體制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起源和本質的反思,是探討較為深入的話題。大家對權力和知識的互動關系予以探索,體現出民族文學批評理論的話語自覺。由掌握本民族語言又掌握漢語的不同民族研究者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雙語寫作問題加以分析,倡導以多元文化的理念搭建對母語文學的關注與平等對話的平臺等話題引起共鳴。由于有許多廣西本地作家參與,關于壯族及南方少數民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話題是本屆論壇的亮點。

2006年,西寧第三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青海省文聯(lián)、青海民族學院聯(lián)合舉辦。除了上兩屆人員之外,新加入的學者包括寧梅、白曉霞、黃曉娟、李華、楊文筆、張薇、嚴英秀、蔡貽象、朱霞、霍福、李鴻然、達佤·扎西、馬志俊、伊克巴爾·吐爾遜、毛艷、馬梅萍、王鋒、索南旦巴、趙慧等,本屆論題具有較強的聯(lián)系西北地域文學和民族文學的特點。與會者就“民族文學批評理論”“跨學科學術視野中的民間文學生態(tài)”“西部開發(fā)與民族文學書寫”等論題進行探討。此次論壇議題集中在關于“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提出與確立,學者們對此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也開始在各自的研究或理論探索中體現出其學術追求。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論壇在話題上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步推進:第一屆論壇提出“重寫文學史”話題,主要是認識的溝通;第二屆關于學科建設的反思,已經在理論層面進行梳理和挖掘;第三屆關于“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提出與研討,則帶有更強的實踐性。

2007年,成都第四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當代文壇》編輯部、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由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承辦。新參加的學者、作家包括吉狄馬加、意西澤仁、梁庭望、納張元、羅宗宇、吳剛、李光一、佟進軍、安少龍、周建江、馬衛(wèi)華、晁正蓉、李祥林、李春霞、周芳蕓、曹萬生、阿牛木支、李光榮、楊榮、賈劍秋、涂鴻、鄭靖茹、劉波、文培紅、谷云龍、倮伍拉且、李炬、湯巧巧、王菊等。會議主題是“多民族文學史觀與文化多樣性”,并設置了“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建構與思考”“文化多樣性守望與少數民族文學功能”“民族文學關系研究的學理闡釋”“多民族文學史觀維系下的民族母語寫作”“西南各民族的文化生態(tài)與書寫”等專題。與會者達成共識:中國文化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多元一體”的歷史,中華文學史自然也應當是多民族以多語種、多樣式、多風格、多種精神傳統(tǒng)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學史的有機整合;構建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加強多民族文學史研究與寫作,對推動中國境內各民族文學互動互補、互益互生從而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2008年,烏魯木齊第五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新疆大學人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新參加人員包括阿扎提·蘇里坦、阿爾斯蘭·阿布都拉、麥麥提·吾休爾、賈一心、李菲、劉珩、安琪、韓英姬、熱依汗·卡德爾、劉紅、張景忠、昂自明、劉俐俐、權雅寧、楊曦、王立杰、古麗娜爾、張春梅、買提卡比力、吳曉棠、祁曉冰、馮冠軍、王志強、買提吐爾遜·艾力、寶音達、張華、阿不里克木等。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討論、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公共性意義、少數民族文學個案研究與理論升華等話題引起熱烈討論,新疆各民族古典文學、當代文學、民間文學研究使本屆論壇具有地域特色。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討論深化,表現出對于理論問題具體化的個案研究訴求,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學公共性的提出,展開了從人類學、文藝學、比較文學等角度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切磋。傳統(tǒng)的斷裂與繼承、民族性與現代性、交流與融通,這些民族文學的根本性課題是關注的重點。來自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從鮮活的批評現場提供了可行的理路,在后殖民理論的借鑒與批判、民族國家中少數族群文學的民族意識問題、民族志書寫的觀照、少數民族母語寫作與翻譯等方面,都有新的成果。

2009年,昆明第六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共同主辦,新參加學者包括王本朝、席揚、邵寧寧、張永剛、楊玉梅、胡沛萍、昂其珍、陳勇志、王學振、尹曉琳、袁向東、高建新、劉偉、銀浩、黃玲、王璐、詹玲、錢文霞、路芳等。本屆論壇繼續(xù)鼓勵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思考,把握其認同一體性與文化多元性。少數民族文學及文化的翻譯與溝通、各民族文學關系及相互理解,邊地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各民族作家群研究等問題,都得到關注。與會者著重討論了“多民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概念,提出民族文學文本的民族志價值及其研究方法,闡發(fā)了對民族文學作家歷史觀與歷史敘述的考量價值,還討論了民族文學多重創(chuàng)作視野、創(chuàng)作目標的問題。本屆論壇在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批評討論中引發(fā)了人們對一些新問題的思考,例如提出對單邊敘事特征的考量、身份認同與危機等。

2010年,桂林第七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會同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新參加學者包括王德明、覃德清、凌宇、羅安平、楊劍龍、石興澤、郭崇林、馬云、譚桂林、魏韶華、陳紅旗、何圣倫、周建軍、張麗軍、楊亭、李瑛、傅學敏、溫存超、王瑜、李小鳳等。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國內綜合性高校從事中文教學的教授們參加,并將“論壇”議題挪移到一個新的層面,即“如何在綜合性高校推進中華多民族文學教學”。隨著學界近年來的觀念嬗變,這個話題已經愈來愈為身在中國文學史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所關切和思索。與會者就在授課中怎樣普及與強化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在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本科及碩博研究生教育的學校如何實施此項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文系如何傳授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華多民族文學內容,普通高校中文系如何培養(yǎng)能夠講授包含多民族文學內容的中國文學史課程的師資,普通高校中文系如何選取涵蓋中華多民族文學事象的教材等具體的措施進行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探討。

2011年,赤峰第八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內蒙古赤峰學院共同主辦。新參加的學者包括王霄冰、郭萬金、湯哲聲、丁琪、杜改俊、賀·賽音朝克圖、胡譜忠、李艷梅、藺文龍、龍仙艷、呂雙偉、毛巧暉、孟慶澍、陳玨、王寶琴、晏妮、于東新、陳忻、阿比旦、胡格吉樂圖、拉給蘇榮、哈斯其木格、敖敦、特·額爾敦巴根、烏云其其格、額爾敦哈達、郝青云等。本屆論壇主要包括三個議題:“文化認同與身份問題”,鑒于現代民族身份及其文化選擇的復雜性,文化認同與身份問題在研究少數民族文化、文學、作家領域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論壇主要從文本層面、方法論層面和建構層面探討相關問題;“多民族史觀的發(fā)端、發(fā)展和展望”,主要從整體性建構、政治文化性建構和歷史民族語境建構方面進行討論;“少數民族文學的‘空間’話語”,討論了整體性“空間”話語研究、地理性“空間”話語研究,歷史性“空間”話語研究和民族性“空間”話語研究這四個方面。另外,蒙古族學者的參與讓有關蒙古古典文學、民間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集中展現。

2012年,喀什第九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喀什師范學院人文系共同主辦,新疆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協(xié)辦。新參加學者包括范子燁、董炳月、劉毓慶、艾爾肯·吾買爾、王立勝、亞生江·沙地克、付海鴻、熊家良、朱麗曉、劉惠卿、陳芷凡、陳建憲、王明科、阿麗亞·阿布都拉、王佑夫、羅浩波等。論壇主題為“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具體分三個議題,即“民族政策與民族文學:多民族國家的文學表述問題”“民族書寫:如何看待作家文學與民間傳統(tǒng)”“新疆多民族文學研究及評論”。論壇整體上呈現出“新老交替”的局面:一是老成員新成果,老成員是基本力量,他們帶來了很多新成果,如李曉峰、劉大先的專著《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試圖把史觀看成一個世界觀,一個完整的民族文化觀,一個整體地看待多民族社會歷史現狀的理論工具;更可貴的是對現實的關懷與反思,像關紀新對民族政策的追問有助于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作用于現實、做出改變;二是老學科新提問,如跨境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借鑒西方利用物質媒體復制傳播中國多民族文學經典、中國民族文學理論重大課題的研究等,都對多民族文學研究做了開拓;三是老地域新擴展,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的特點之一就在于走出書齋、跨越區(qū)域;四是老議題新爭論,具體表現在探討了多民族文學理論研究如何構建、多民族文學史如何編撰,以及民族多元怎樣由“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進一步發(fā)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2013年,太原第十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山西大學文學院、中國遼宋金元文學學會共同主辦。新參加人員包括楊彬、杜國景、張晶、胡傳志、多洛肯、李瑞卿、鐘進文、唐紅梅、陸凌霄、劉玲娣、楊寧寧、趙延花、周肖肖、邱婧、劉家民、劉潔、謝淑玲、龔舉善、崔榮、葉淑媛、馮淑然、馮文開、樊義紅、張哲等。本次論壇與遼宋金元文學學會的合作,是試圖溝通古典文學研究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一種努力,議題有針對性地設置為三項: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多民族文學的歷史線索、十年來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比較性議題與個案研究、遼宋金元各族群文學的互動交流。論壇上,張杰運用文獻計量學原理,從載文數量、欄目設置、作者民族及地域分布、引文數量及類型等角度,對《民族文學研究》1983~2012年這30年間所刊載的131期論文進行定量的統(tǒng)計與分析,為今后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參考。研究表明,《民族文學研究》同多民族文學論壇一樣,正處于承上啟下的歷史節(jié)點,如何打破目前整個研究范式依然存在整體性陳舊的局面,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2014年,第十一屆論壇籌劃在遼寧大連召開,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如何繼往開來,如何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材料和域外傳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實際,鍛制、提煉、創(chuàng)造出符合本國民族文學實際的研究范式,是所有研究者都要面對的問題。

三個階段的穩(wěn)步推進

“多民族文學”的提法是對“少數民族文學”提法的一種突破,體現了跨學科視野下從多樣性的民族、語言、歷史角度重新解讀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遺產,實現古與今、中與西、文學與生活之間勾連的意圖。參與者從故事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種角度論述了作為“中國文學”之“多民族文學”體現的強烈的國家性和當代性,是構建和諧中國、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文化動因。而更進一步的學術史意義在于,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通過一種溢出于既有文學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造,嘗試摸索一條研究中國文學的嶄新路徑,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尚沒有形成某種具有典范意義的理論范式,但已經在不經意間撬動了原先主流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之間壁壘森嚴的局面,讓它們可以共享彼此的思想成果??梢哉f,21世紀以來十年的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見證了一個時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發(fā)展與轉型的蹤跡,預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文學研究革新潮流的到來。

從歷時的角度,論壇十年可以粗略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4年到2006年,是論壇的草創(chuàng)期。所謂“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關紀新、徐新建、湯曉青等人最初起意,主要是希望突破既有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囿于學科的界限,以引起兄弟學科關注為目的,逐步向各個主流學科,尤其是文藝學、民俗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領域滲透,在文化遺產和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蓬勃興盛的背景下,主要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出發(fā),重新打造一種符合少數民族文學時代發(fā)展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論壇的主要參與者姚新勇、彭兆榮、李曉峰、黃偉林、羅慶春等都是來自少數民族文學、比較文學、人類學、現當代文學領域有著變革既有學術格局愿望的中青年學者,并在各自領域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就。這個階段與論壇相關的成果包括姚新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轉型期中國文學與邊緣區(qū)域及少數民族文化關系研究”,關紀新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滿族小說與中華文化”,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李鴻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張直心的《邊地夢尋——一種邊緣文學經驗與文化記憶的探勘》,吳道毅的《南方民族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論》,徐新建的《全球語境與本土認同:比較文學與族群研究》等。

第二階段是從2007年到2010年,是論壇的發(fā)展期。經過幾年的積累,統(tǒng)一認識,大家逐漸從國家文學的角度談論少數民族文學,確立了討論“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話題,緊接著《民族文學研究》雜志開辟“創(chuàng)建并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專欄,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撰文申論相關觀點。如同關紀新所說,之所以要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實在是因為當下的時代與當下的學界,需要這樣一種觀念來支撐與完備自己的思維。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包含四個方面的意義:完善知識結構,補充歷史書寫,提升學術基點,豐富科學理念。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落在了當代學人們的肩頭。這既是文學研究界的當務之急,又是一項可能需要通過長久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他強調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研究積極溝通的重要性。呼吁研究者應當“走出去”,介紹民族文學研究成就,宣揚古往今來兄弟民族的文學業(yè)績。同時強調民族文學界也該注意防止故步自封于一孔之見。在2009年的桂林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在國內綜合性高等院校普遍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文化課程的過程中,國內綜合性高等院校本科階段的中文專業(yè),也應當加開中華多民族文學的課程。論壇的影響力逐漸增大,《文藝報》《中國民族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百色學院學報》等陸續(xù)對論壇加以報道或者開設專欄,“多民族文學”的觀念也從民族院校及地方院校中擴展開來。論壇相關成果有李曉峰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姚新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轉型期‘民族文學’與‘文化民族主義’”,歐陽可惺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研究”,出版的著作主要包括湯曉青主編的《多元化格局中的民族文學研究》,吳道毅的《當代湖北民族作家文學研究》,馬紹璽的《在他者的視域中:全球化時代的少數民族詩歌》,姚新勇的《尋找:共同的宿命與碰撞:轉型期中國文學多族群及邊緣區(qū)域文化關系》,楊霞的《藏族當代作家漢語創(chuàng)作論》等。

第三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3年,是論壇的收獲期,議題主要是向多民族文學理論的轉型。論壇此階段發(fā)展出現三個特點:①許多綜合性院校如暨南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浙江大學、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湖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者逐漸參與進來,并且與臺灣的相關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及學者建立了比較穩(wěn)定的學術聯(lián)系;②在創(chuàng)立論壇的學者的帶領下,年青一代的學者開始成長,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楊霞、劉大先、周翔、毛巧暉、吳剛,四川大學徐新建與廈門大學彭兆榮的學術團隊,西南民族大學羅慶春、南開大學劉俐俐、暨南大學姚新勇等各自培養(yǎng)了一批從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博士生與碩士生,為民族文學研究的梯隊建設奠定了基礎;③論壇開始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合作,在學術傾向上逐漸由最初較為蕪雜的多方跨學科探索,逐漸集中到現當代文學與批評理論建設,并以其為中心輻射人類學、民俗學、影視文學等領域。學術成果包括徐新建領銜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fā)展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多民族國家的文學和文化”,王佑夫領銜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文庫》編纂與研究”,劉大先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民國旗人書面文學的現代演變研究(1840~1949)”,李騫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李曉峰、劉大先合著的《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劉大先的專著《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和主編的論文集《本土的張力:比較視野下的民族文學研究》,歐陽可惺、王敏合著的《“走出”的批評——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闡釋與實踐》,李長中主編的《生態(tài)批評與民族文學研究》,楊彬、田美麗、沙媛合著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特色研究》,鐘進文主編的《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書面文學研究》,吳剛、孟志東、那音太搜集、整理、譯注的《達斡爾族英雄敘事》等。可以看到,經過數年的沉淀,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出現了井噴式的發(fā)展,一些核心命題如“多民族文學史觀”得到了全面的闡述,“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術史脈絡也有了富于學理性的清理,學術研究隊伍得到鞏固與壯大。同時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的項目規(guī)劃來看,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盡管依然并非主流,但它就如同一個處于關鍵位置的杠桿,撬動了整個中國文學研究的總體格局,讓多民族文學的內容在國家學術規(guī)劃中的權重愈益增加。

結語

應該說,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雖然是從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內部突破而來,但并不僅僅是一種內部的風景與小圈子閉門造車的產物,而是一群敏感的學者覺察到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與文化話語整體走勢的變遷,刻意尋求學術研究范式轉型的產物。因為痛感于西方式的批評與理論話語在遭遇本土多樣性文學現實時的無能為力,而本土氣象的理論建構又無法從帶有武斷與霸權色彩的主流文學研究范式中獲得,所以這些學者采取了“邊鋒突進”的方式——拋棄那些習以為常的、經過無數主流學者操練而顯得“自然化”了的、得心應手的工具,徑自從邊緣、受到忽視、地方性弱勢的族群文學入手,以陌生化的、差異性的視角反觀自身與中國文學乃至全球文學的總體及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努力恢復中國文學實際上的多樣性存在。

當然,這種自覺并非從一開始就樹立在每個論壇參與者的意識之中,然而事情慢慢在起變化,因為參與本身就意味著行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當代學術史和文學史的實踐。身處歷史中的人們就如同行走在群山中的旅客,一時還無法看清自己的位置和自己行為的意義,也許需要許多年之后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含義?;谶@種歷史的局限性,在論壇十周年之際,選取代表性的論說,總結過往,瞻望前程,留住記憶,立此存照,正是筆者編著本文集的意圖。凡走過的路,總會留下痕跡,它們標示了一群先行者自我犧牲的勇氣,一個學科蜿蜒曲折的跋涉,同時也將證明一陣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風會如何引起蝴蝶效應般的漣漪、波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