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后果與影響,最終都來自自己的選擇。
對于“舍棄”,這二十年來我領(lǐng)會最多的是,
我應(yīng)該從“不取”做起,而不是從“擁有中丟棄”。
我要為自己保留更多的敏感,
讓“滿足”能不斷充滿我的內(nèi)心。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首先學會的就是“舍棄”的藝術(shù),這是因為我了解到人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從物質(zhì)開始舍棄,然后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lǐng)域。(《來自大海的禮物》第2章《峨螺殼》)
我第一次讀到《來自大海的禮物》時,書中“揚棄”的想法最觸動我。當時,我就像每一個年輕人面對世界而眼花繚亂,許多未知的、新鮮的物質(zhì)正要慢慢進入屬于自己獨立掌控的生活。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我曾讀到這段話,相信對于生活被沖進商業(yè)物質(zhì)的大潮是不會有太大的警覺。
這么多年來,這段文字的想法一直影響著我看待生活的眼光,我必須用生活的實行來探求“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lǐng)域”的意義是什么,又有多深;這份了解讓我在面對物質(zhì)快速進步與價值輪番更迭的生活中,擁有足以小小抗衡的力量。
如今我們所處的生活已非林白夫人所能想象,“多余”是受到商業(yè)的鼓勵,但生活里的隱憂與恐懼也不斷交織成細密的隔網(wǎng),阻絕了我們與單純生活的接觸。起先,我們是從習慣不斷加增的物質(zhì)開始減弱防御力的,接著,慢慢失去領(lǐng)受力的破洞,又允許更復雜的“多余”千瘡百孔地透入生活,這循環(huán)要一直到某一天、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發(fā)生了某一件大事,才會讓所有的人都靜下來思考片刻。
然而,集體的感觸也一如時間的腳步那樣匆忙,從不多做停留。
五十幾年前林白夫人所說的話至今還在擴大中:“諷刺的是,今天的美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有權(quán)利在簡單與復雜之間選擇,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我們卻都選擇了后者?!保ā秮碜源蠛5亩Y物》第2章《峨螺殼》)因為要在不同的復雜中收服生活,我才體會了“選擇”的意義——每一份后果與影響,最終都來自自己的選擇。
對于“舍棄”,這二十年來我領(lǐng)會最多的是,我應(yīng)該從“不取”做起,而不是從“擁有中丟棄”。我要為自己保留更多的敏感,讓“滿足”能不斷充滿我的內(nèi)心。
這是在一場他國發(fā)生的災(zāi)難之后,我再度想起林白夫人之后的省思。
日本地震陸續(xù)而來的消息與社會反應(yīng)引我許多感觸,每天,我不只在讀到新聞時心情激動復雜,連日常生活最尋常的作息也受到無法想象的影響。有一天進淋浴室時,我不再把水開到慣用的水量、如以往般地暢快沖洗,關(guān)小水量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變得十分復雜卻溫暖無比。一個出水非常大、有好的恒溫裝置以及可變換水波的水龍頭,一直是我無論搬到哪個家都很舍得的設(shè)備,那是我認為自己生活中絕不可少的一份享受,于是,每天進淋浴室之后,蓮蓬頭里永遠冒著白煙,供應(yīng)我自以為完全得到的享受。直到有一天,那如煙水柱與池波蕩漾受到了一個完全不是對手的挑戰(zhàn)時,我才了解到,我以為圓滿的“享受”早在習以為常之中慢慢鈍化了。
那是今年冬天回老家時的發(fā)現(xiàn)。
臺東老家已完工整整25年,是母親自己構(gòu)想設(shè)計的一棟三層樓房。在極靜的住宅區(qū)里,帶著前后小庭院的獨棟建筑簡單而獨特,灰瓦粉墻三面環(huán)繞著深褐色的百葉套窗。窗前的樹在這25年里漸有濃蔭,大門旁那棵波羅蜜不但年年結(jié)出巨大的果實,繁枝闊葉也使得陽光穿堂入室時帶著隨風搖曳的婆娑身影。
我好喜歡這個家,光潔扎實的地板反映著母親一向以來實事求是的性格,上二樓的兩折扶梯,每階的高度是如此適度,既沒有上行的費力蹣跚,也沒有下樓需要的小心謹慎。我最喜歡赤腳上上下下這道樓梯,每踩踏一階,就想起八十歲的母親與八十四歲的父親平日不假他人之手,親自維持著這七十幾坪房子的用心與作息。他們好珍惜自己的擁有,也是既活潑又穩(wěn)靜的年老伴侶!
這棟房子里有雅潔的客廳、母親喜歡的開放廚房、寬敞的起居室、簡單舒適的臥室和父親自己的工作書房,以及我最喜歡的小閣樓,但在空氣、陽光、動線與功能都非常完整之中,卻隱藏著一個多年來未見改善的缺點,因為水塔架得不夠高,所以二樓淋浴室的水量很小。多年來我們一直想幫爸媽解決這個問題,但母親覺得對她來說已足夠,她不想在平靜的日子中再動工程。我們也只好順著父母的心意,遲遲未再幫他們做任何改善。
冬天回家那幾天,剛好遇到寒流,冷天之中,母親早早在黃昏就打開那臺老爺電熱水器,看到溫度足夠了就催促我去洗澡。因為工作太忙,我已有兩年不曾回家了,所以第一天要進浴室時,心里一想起那很小的水量,真有些懶洋洋,我偷偷在心里想念著家里淋浴室的熱氣蒸騰。
縮著身體走近浴室,第一眼看到的是媽媽為我準備好的一套浴巾與毛巾,粉橘色的純棉用品是十幾年前我們一起在斯坦福大學旁的購物中心買下的。是因為母親很會保養(yǎng)愛護東西,也因為臺東的陽光使毛巾充滿生活的香氣嗎?我覺得它比多數(shù)我住過的五星級飯店所提供的浴巾都要舒服。放好換洗的衣物準備打開淋浴室的門時,一低頭就看到媽媽親手縫的腳踏墊。啊!那一刻,生活的感覺充滿了我的身體四周。
我的腳踏墊一直都是買現(xiàn)成的,白色、絨厚的質(zhì)料,但媽媽的腳踏墊完全不同。她把四五條平常的毛巾都折成三層之后再連接成大踏墊,壓線與不同的花色,使這墊子充滿了百衲的趣味,串接的是母親對于用品與生活的憐惜與愛意。
進淋浴室開水之后,果然蓮蓬頭里流出的水柱小得連遠一點的直線都無法完成,但不知道為什么,那柔柔軟軟、從蓬頭開出、像一朵花的水卻異常地溫柔,流散在身上時,它不是平日里我所熟知的力度,而是不知多少年前、多小的時候,我用水瓢舀起水,而后小心翼翼沖下的觸感。我只有以“珍惜”才能形容那一天淋浴的心情,而這份珍惜的感覺,可以說是如今我在生活中因為“不需要如此珍惜”而常常消失的覺知。突然之間,我省起了人生有一種無法說明的公平,是感受與擁有之間微妙的平衡,因此,這個世界上或許并沒有真正的貧者或真正的富人。
那天洗完澡后,我覺得好溫暖,跟我原先以為因為水弱而一定會冷的設(shè)想完全相反,我好久沒有在洗完澡之后感覺這么舒服了。再回想起平日在家中,這樣的天氣我是怎么順手再開啟房里的暖氣、浴室里的暖風機?我的空間里完全沒有溫差,我的心里也似乎因此而沒了對溫度的感受、對水的感謝與珍惜。
地震過后的某一天,我又想起在娘家那幾天洗澡的感動,我走進自己的淋浴室時,不知為什么刻意把水關(guān)小了。在臺北的寒流中,我用一種珍惜的心進行著平日里不再用心感受的活動;我睜大眼睛看著飄升而上、裊裊淡去的煙霧,突然覺得,日子好美,幾乎要流淚!
- 1坪約合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