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啟蒙(上) 現代計劃的軌跡

現代性賦格: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啟示錄 作者:[美] 童明 著


第一章
啟蒙(上)
現代計劃的軌跡

1 從啟蒙說起

和現代(modern)相關的還有三個詞:modernization(現代化)、modernity(現代性)、modernism(現代主義,即現代文學和藝術)。“現代化”不言而喻。“現代性”指現代哲學思想,也就是那些與現代化和現代世界相關的價值觀?!艾F代主義”通常又代表“美學/藝術現代性”(aesthetic/artisitic modernity),它與現代性有一致之處,又時有沖突,存在著張力。

思考現代性很重要,因為沒有適當的現代價值,現代化就會失去靈魂,或變成無頭怪物,或成了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Sphinx)。無靈魂的現代化、無頭怪物或斯芬克斯出現在現實中,比起神話喻說要可怕許多。

對現代性的思辨一直沒有停止,在動態(tài)中顯現出許多的層面。與其問“什么是現代性?”不如問“現代性有哪些層面?有哪些價值應該堅持?有哪些問題需要警惕?”作歷史動態(tài)觀,現代性不是曠野一支孤笛,而是回蕩時空的賦格。賦格(法文和英文fugue,意大利文fuga)是多聲部對位音樂結構之一種。在賦格中,最先出現的主題(音樂導句)產生變化,隨之出現幾個與之對位發(fā)展的對題或答題,多個聲音相互呼應,相互追逐,復調渾然一體。

我們認為,現代性是多意、多聲、復調的,這其實已經是用后現代的方式討論現代性。后現代理論不是否定現代性,而是使之在對話中繼續(xù)。后現代思辨的鮮明特征是不事體系,以不事體系來審視體系,產生的是立體的多元景觀(借羅蘭·巴特的用語,stereographic plurality)。以《現代性賦格》為這本書的標題,意思是:不以單一現代性理論為目的,意在識別各種對體系現代性的對位應答,重現現代性的復調。復調式的理論已經是“元理論”(metatheory)。

從歷史的大趨勢看,“前現代”在歐洲是以神權為意識形態(tài)的君主專制時期,那段時期被史家稱為中世紀;現代意識挑戰(zhàn)前現代的意識,萌芽于文藝復興;到了17—18世紀,霍布斯、洛克、休謨、康德等人的著作,以闡釋人權和世俗化價值為己任,為現代世界作哲學思想的立法,挑戰(zhàn)神權和王權代表的絕對價值,此時現代性之勢于焉形成。進入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推波助瀾,現代性形成了體系,今人稱“體系(化)現代性”(systemized modernity)。

對于康德需要多說兩句??档碌恼軐W鞏固了啟蒙的理性傳統(tǒng),但他又是浪漫哲學的理論家??档略凇杜袛嗔ε小罚ㄋ牡谌齻€批判)中談到美學判斷包括了理性之外的人性功能(human faculties),這又暗暗抵觸著他的理性論述??档碌膹碗s和矛盾也是康德的復調。同樣的道理,現代性不能用理性主義的單一音調來解釋。

本書以19世紀歐洲文學為主要話題,展現現代性的各個層面,先從啟蒙說起。在歷史實踐中,啟蒙的體系現代性(或簡稱現代體系)的有些價值被肯定,有些價值則顯露出問題和局限。兩百多年來,質疑和思考體系現代性的聲音累積了思辨策略(critical strategies),至20世紀下半葉化作新的理論能量,成為后現代性(postmodernity)重要的一維?!昂蟆保╬ost-)這個前綴,有“超越”的意思,也有“思辨”的含義。鑒于后現代性還是在談現代性,“后現代性”這個說法,可以理解為對啟蒙體系現代性的后見之明。

針對體系現代性的后現代,不是另立體系,而是不事體系,在歷史、變化、新語言認識的更大格局中,繼續(xù)尋求啟蒙之光,繼續(xù)啟蒙。用當代思辨理論的另一個詞語,“后現代性”可稱作“對位現代性”(contrapuntal modernity)?!皩ξ弧钡恼f法借用了多聲部音樂。

啟蒙是件大事。我們分上、下篇敘述。上篇綜述啟蒙如何提出了現代性計劃,形成哲學思想體系,同時,還談到啟蒙中一些非體系的思想;下篇以19世紀歐洲文學和后現代理論為例,論及針對體系現代性的后現代討論,以及后現代在理性、主體、知識、人等形成體系的概念上如何思辨,形成新策略。

2 啟蒙的含義

在中文里,啟蒙是接受入門教育、獲得初等知識的意思,而在歐洲各國語言里,啟蒙的意思不是小學,而是大學。解放思想,以獲得新知新解,是啟蒙在歐美語言中的主要語義。

英語的enlightenment,法語的l'éclaircissement、la lumière,德語的aufkl?rung,意味著思想之光穿透陰霾。啟蒙欲借“理性之光”(或“自然之光”)點亮黑暗,一掃愚昧無知。作為動詞的enlighten(éclaircir、aufkl?ren)有“菩提樹下心中開悟”之意,不過在啟蒙語境中,開啟的是科學和理性之悟。

啟蒙是褒義詞,其反義是愚昧、混沌、迷信、無知等。既然如此,主張“反啟蒙”的人在遣詞用字上已經輸了。啟蒙是對的,因為愚昧無知、執(zhí)迷不悟一定不對。

啟蒙,即英文里大寫的Enlightenment,具體指產生現代價值的思想運動。啟蒙提出的現代計劃(the project of modernity)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西方思想史在對啟蒙長期的質詢思辨中逐漸積累的各種智慧和策略,近幾十年才匯總在“后現代”這個傘形概念之下。

評價啟蒙運動是件細致的工作。過于簡單化的想法,是將后現代和啟蒙對立,好像贊同啟蒙必反對后現代,贊同后現代則必反對啟蒙,似乎黑白分明就是清楚,其實不然。嚴肅的后現代理論關心的是,啟蒙運動有沒有違背其初衷;在啟蒙的旗幟下,會不會出現另一種盲從或迷信;“光明”的理想會不會再給自由的精神蒙上陰云。如此的眼光是反諷的,但繼續(xù)啟蒙的愿望如初。當代理論采用“后現代”一語,避開了“后啟蒙”可能帶來的歧義。也有人堅持用“反啟蒙”之說,無意或有意就有了復辟神權價值的含義,反而回歸絕對真理的老路,與啟蒙和后現代的懷疑精神都是背道而馳?!胺磫⒚伞辈皇呛蟋F代,因為不相信絕對真理(包括神學)正是后現代思辨的基礎。后現代無異于又一次的啟蒙。

從后現代角度看,啟蒙是一次利弊參半、自相矛盾的歷史運動,它終結了中世紀以宗教信仰為特征的世界觀,以科學、理性推動社會發(fā)展,其革命和進步的特質無可否認。但啟蒙的現代性價值體系及其在全世界的推廣所產生的問題也有目共睹。對啟蒙運動形成的體系(包括理性、科學、主體、知識、歷史、人等概念的體系,下篇詳述),應該用歷史、變化、多元、喻說等當代思想做不事體系的思考,才能繼續(xù)啟蒙開啟的現代性。

其實,對啟蒙體系提出懷疑的所謂后現代,也源于啟蒙運動。例如,“懷疑”作為理性思辨的一部分,源于笛卡爾。啟蒙運動的關鍵人物盧梭也以此著稱,他對啟蒙的“進步”話語存疑。

啟蒙運動發(fā)生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法、英、德、意、美各國。為敘述方便,有人把時間定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之間。寬泛意義上的啟蒙,指現代思想哲學的整個計劃(the intellectual or philosophical project of modernity)。現代性產生的時間,往上甚至可追溯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恢復亞里士多德邏輯的那一刻或其后的文藝復興,繼而發(fā)展延伸至19世紀的哲學(如英國邊沁等人的功利哲學),并影響至今。

說到啟蒙,人們會想到崇尚理性、科學、進步的現代精神,想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想到民主政治取代君主專制的歷史潮流,想到現代世界史上人類為擺脫迷信和愚昧做出的種種努力。這些進步有目共睹。中國人也是在啟蒙價值的鼓舞之下開啟中華民族的現代進程的。然而,啟蒙形成的現代哲學思想體系還有它的另一面,其負面的問題在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被認識。

現代哲學體系依賴科學理性,更貼切的說法是依賴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指依賴那種可計算的邏輯推理。工具理性可以把思想轉化為物質、效率,為現代社會青睞,助長重物質實效和實證的現代價值。然而,對工具理性的依賴不能提供生命的意義,甚至會排斥美學思維,排斥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更深遠的智慧。過于相信可計算的邏輯,其實是人類中心主義認識論的自大。例如,有些啟蒙思想家對人類進步的展望基于這樣的想法:人的邏輯計算必然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人算等于天算。而越來越多的事實是,當人算不把天算放在眼里的時候,天算不動聲色地懲罰人算。

被工具化的理性還可以服務于殖民主義的掠奪、帝國主義的霸權。工具理性造成新的迷信,產生有違人性的秩序,甚至法西斯的秩序。理性的同義詞是“合理”,理性被用來將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啟蒙的那個時刻,人類似乎蘇醒。如今看,人類確實醒過,而后又昏昏睡去。也有人在關注人類醒與睡的狀況,18世紀有,19世紀有,20世紀也有。他們有時被尊為偉人,有時被當作瘋子。

科學、理性、知識、主體、進步,這些曾經(并仍然)激動人心的中心詞,構成了啟蒙運動的宏大敘述。宏大敘述展現如幻如夢的前景,令自主者受之鼓舞而有所作為,而不可自主者則為之迷茫,反遭愚弄。

宏大敘述是一種高度統(tǒng)一(supremely unifying)的敘述,因而容不得“差異”和質疑。它要求樂觀,不允許任何悲觀或任何人的悲觀。它不敢悲觀,悲觀不起。

回顧兩三百年來的歷史,我們不禁問:宏大敘述的樂觀,會不會太盲目?

利奧塔的后現代理論較詹姆遜的略早,思路也更清晰。他用一句話概括后現代性:“若簡化到極致,我對后現代性的定義就是,對(啟蒙的)宏大敘述存疑?!保↙yotard,第xxiv頁)(1)存疑,incredulity,有“難以置信”的意思,好像搖頭有感而嘆:“怎么竟會這樣?”“存疑”的意思展開來解釋就是:我們曾對啟蒙的可能性寄予希望,如今仍然寄予希望,體系現代性以宏大敘述表述確實令人感覺宏大,可是對它的歷史軌跡、后果、語言邏輯加以思考,又令人不得不存疑。

根據利奧塔這個簡單明了的定義,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多諾、??碌?,都可以說是后現代思想家,他們對宏大敘述都表示過懷疑,都認為人類需要再啟蒙。今天他們的思想已融入后現代思辨,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他們形成各自思想時,“后現代”這個概念還沒有產生或者還不清晰。如對于后現代理論不可或缺的???,生前并沒有用“后現代”來描述他的理論。

利奧塔的一聲“存疑”,為這些思想家的聲音添加了“后現代”這個新符號。

啟蒙的思想豐富多彩,并非鐵板一塊。以啟蒙的多樣對照啟蒙大一統(tǒng)的體系觀(diversity與unity之爭),也是后現代思辨的特征之一。有后現代理論作者曾假設:如果現代哲學起源于蒙田,而不是笛卡爾,啟蒙運動的面貌會迥然不同:啟蒙思想會更靈活,更包容;理性不會排斥美學思維而是相互兼容;取代宗教世界觀的,會是語言文學和政治學,而不是數學和物理學[理查德·羅蒂引用史蒂芬·圖明(Stephen Toulmin),Rorty,第22—23頁;卡里斯·拉塞夫斯基斯(Karlis Racevskis)引用讓·斯塔羅賓斯基,Racevskis,第24頁]。不妨繼續(xù)假設:如果以蒙田為啟蒙的代表人物,會多一些對話而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寬容而少一些大一統(tǒng)的高傲,啟蒙會更貼近獨立思考的初衷。

說啟蒙是多樣的,意味著“什么是啟蒙”這個問題不能止于一種回答。真正的啟蒙應隨歷史發(fā)展不斷思考“什么是啟蒙”這個問題。體系現代性只承認一種方式的啟蒙、一種方式的“進步”,其體系就成了包袱和障礙。一言堂的啟蒙終究大話壓人,成了??滤f的“啟蒙的訛詐”(the blackmail of Enlightenment)。??抡f得好:不屈服于“啟蒙的訛詐”,啟蒙才能被繼承[見??碌摹妒裁词菃⒚桑俊罚?span >What is Enlightenment?)]。

福柯既置身于啟蒙之中又超越啟蒙局限(in and beyond Enlightenment),這種姿態(tài)對后現代思辨也是恰如其分的詮釋。

3 啟蒙的歷史軌跡

許多歷史事件是事后命名的,而“啟蒙”卻是19世紀一些有理想的歐洲人在當時給自己社會教育活動的命名。史家稱18世紀為狹義的啟蒙時期,主要指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達朗貝爾、孔多塞等法國人的思想主張。他們中間許多人將自己的見解編進《百科全書》,所以有“百科全書派”之稱。當然,18世紀的啟蒙運動還必須包括“日內瓦公民”盧梭、德國人康德、美國人富蘭克林等。啟蒙反對愚昧、迷信、專制,直接指向宗教權威和世襲貴族秩序。資本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革命的挑戰(zhàn)已動搖舊秩序的存在基礎,啟蒙思想對法國革命的推波助瀾就顯得理所當然。不過,啟蒙思想家中不少人不主張革命。法國革命前,有些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對貴族進行啟蒙教育,并以此為己任;法國革命爆發(fā)之后,又有人認為這場革命違背了啟蒙的原則。直至今日,還有很多人認為,革命的暴力有違啟蒙的理性精神。

如果說18世紀是啟蒙現代性形成體系的時期,那么17世紀則是啟蒙醞釀和產生的時期。17世紀,笛卡爾哲學看重“來自體系的精神”(l'esprit de système),到了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就演變成“體系化的精神”(l'esprit systematique);前者有數學邏輯的含義;后者意味著工具理性擴展到人類各領域。18世紀的歐洲人對建設一個更美好社會的信心,來自17世紀科學革命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成果,來自文藝復興對人的肯定。對18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啟蒙的導師是牛頓、笛卡爾、帕斯卡、洛克和蒙田。

啟蒙代表的現代歷史潮流勢不可當。在以天文、數學、物理為先導的現代科學革命面前,宗教的世界觀難以自圓其說。許多世紀以來,上帝(以及教會)享有絕對權威,理由之一是上帝的眼睛可以看見宇宙的一切。然而,現代科學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宇宙更大的規(guī)模、更多的細節(jié)。達·芬奇論畫如是說:“宇宙種種的形體和色澤可在人的眼睛里集中為一點?!比绱说恼f法,已經把人擺在上帝的位置。

用人眼來探究世界奧秘的夢想,促發(fā)了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fā)明。17世紀,數學家兼神學家帕斯卡在通過天文望遠鏡觀看浩瀚星空,見宇宙的規(guī)模遠遠超乎人類之前的想象,于是驚呼:“我的上帝??!”這聲驚呼,昭示著中世紀宗教世界觀及其秩序失去了正當性。有人開玩笑說:帕斯卡的驚呼,宣告了現代世界的誕生。

在此前的人類想象中,宇宙小而親切,最大的模式也不過冥王星的軌道直徑那么大。地球被當作宇宙的中心,教會是地球中心說的維護者。哥白尼等人對此提出質疑,但一直到17世紀,地球中心說才被推翻。

剎那間,宇宙大了,人小了。

問題是,體現科學理性的人又以無限膨脹的驕傲,成為新的上帝。

尼采曾有一問:“現代科學文化為什么沒有古希臘悲劇文化的那種力量和偉大?”原因之一,是希臘悲劇時時提醒希臘人——人類要想站起來并變得偉大,先要老老實實承認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微不足道。現代人類缺少這種自知之明,以為擁有了科學理性,便可以忘乎所以。

現代初期,人類視野還是很小,小到人類彼此之間并不了解。16世紀歐洲人到達美洲,看到當地文明時所表現出的驚訝不亞于帕斯卡第一次觀察星空。歐洲人當時稱美洲大陸為“新大陸”,顯然不止好奇。隨后,歐洲人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征服新大陸是歐洲人的“神諭使命”(manifest desiny),也就是說,歐洲人認為上帝賦予自己特別的使命,向歐洲以外的新世界拓展文明,并視之為必然的進步。

我們知道,歐洲人的“神諭使命”不僅到達了美洲,也抵達了亞洲;不僅帶來新知,也帶來野蠻。歐洲的進步有歐洲人的智慧和努力,卻也離不開他們向其他文明的學習借鑒。比如,歐洲人如果沒有在中世紀拋棄羅馬數字而采用阿拉伯數字,科學革命不可能發(fā)生,以后類似微積分的數學發(fā)明也不可能出現,現代社會的工業(yè)和經貿大發(fā)展也就會受到限制。但是一些歐洲人掠奪殖民地資源時對其文明表現出的傲慢又賦予了西方理性另一種含義。現代世界史清楚地記載,歐洲的擴張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并在這個過程中把野蠻和啟蒙的自相矛盾的特質,銘刻在西方人的“主體”意識之中。

4 啟蒙的體系現代性

現代性在啟蒙初期是個計劃,后來才成體系。

美國哲學家羅蒂(Richard Rorty)對此另有見解:啟蒙的計劃(現代計劃)不是一個,而是政治計劃和哲學計劃的合二而一?!啊斡媱潯荚趧?chuàng)造人間天堂,亦即一個沒有等級、階級或殘忍的世界;‘哲學計劃’旨在找到一個新的、全面的世界觀,以自然和理性(Nature and Reason)取代上帝。”(Rorty,第19頁)羅蒂說:雖然政治計劃屢遭挫折,進展緩慢,卻并沒有完全失敗。而哲學計劃(現代的思想價值)雖然被許多哲學家所擁戴,卻一直在20世紀受到批評。

如何理解羅蒂的話?以歷史眼光看,現代性政治計劃在相當程度上是現代性哲學計劃的實踐,但政治計劃不完全等同于哲學計劃,因為政治計劃還受到哲學以外的經濟、歷史等復雜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層意思;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自由、沒有殘忍的世界,是人類深切持久的愿望,因為這個愿望沒有錯,會繼續(xù)下去,所以政治計劃也就不會完全失敗。然而,支持現代化的哲學思想不會一成不變,現代性的政治計劃久經磨難,會找到更恰當的哲學思想。這是第二層意思。

今天有一個爭論:有人說,現代性結束了;又有人說,現代性尚未完成。羅蒂的話是個提醒:先搞清楚是哪一個現代計劃。為厘清啟蒙的現代思路和后現代之間的關系,我們先將重點放在現代性哲學計劃以及由此演變成的體系上。

淺顯地說,啟蒙從自然科學的現代特征出發(fā),構想出一套人文思想,進而形成體系。這個體系化的過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經典的機械論(Classical Mechanics)和自然神論(Deism)為一體的科學觀。根據這個科學觀,宇宙被看作一部機器,遵循可預見的、客觀的規(guī)律(predictable and objective laws)運行。上帝創(chuàng)造并啟動了這部機器,但上帝好像不負責機器的日常運作。這其中的含義是:宇宙的秩序是理性的,上帝是理性的最高象征。那么,科學的作用是什么?科學通過實證的方法,發(fā)現自然界隱藏的規(guī)律和秩序,亦即上帝這個超級數學家的思路。牛頓是啟蒙運動的第一科學家,也是這種機械論加自然神論的代表人物。英國詩人蒲柏用《創(chuàng)世記》的口吻,不無詼諧地概括了牛頓在當時的顯赫地位:

自然和自然的規(guī)則隱藏在黑夜里,
神說:牛頓來吧!
于是一片光明。

因為牛頓代表科學理性,所以他幾乎是新的上帝,像上帝創(chuàng)世那樣揮手即是光明。當然,蒲柏這里是一半認真,一半幽默。牛頓即便能帶來光,也是啟蒙的理性之光。科學中的原子論和機械論相似。所謂原子論,是認為物質的原子受普遍規(guī)律主導,而這些規(guī)律的活動變化,可以由數學來表示。機械論或原子論的出現,是科學中調查和觀念化方法的勝出。

經驗主義(Empiricism)。經驗主義是現代科學理性的另一特征。經驗主義認為,人可以通過觀察進入現象的實質。重復的觀察和試驗,可產生對未來自然事件的合理預測。經驗主義一方面挑戰(zhàn)了以往對權威的依賴,另一方面又造成新的神話:“事實”的客觀性在于,“事實”不含有價值觀或人的解釋的成分。尼采后來花了很大的精力揭示這種“事實”觀的謬誤,提出“事實”的呈現已經帶有某種價值觀。經驗主義認為,“真理”的獲得,是通過經驗性的觀察、理性的使用和系統(tǒng)的懷疑而實現的。

由上可見,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知識(或真理),被認為是客觀獲得的,而不是產生于對自然和現象的解釋。這種知識優(yōu)于解釋的觀點,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就統(tǒng)領西方哲學思想,到啟蒙時期被科學化了。啟蒙的旗幟上寫著: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然而從后現代的理論來看,完全客觀的知識,不是幻覺就是煙霧。權力往往決定著知識的正當性、存在形式和分配。因此,“Knowledge is power”可做另一種解釋:“知識就是權力”。

人+科學=人的科學?,F代思想體系幾乎一念而成:用以理解自然的邏輯理性和機械方法也可用于對人類社會和人的生存的理解。憑此一念,人類生活似乎也可以完全被設計、被操縱(engineered and manipulated),如同自然可以被設計和操縱一樣。憑此一念,自然科學的特征可以直接轉換成人文科學的特征。當今人文科學的學科分類、研究方法、論證規(guī)則,無不帶有這一烙印。

笛卡爾本來還說,除了有“意識”的人,世間其他生物都是機器。話音未落,“人”的科學出現,“人”和人類社會也被作為機器來研究了?,F代性一旦有了排斥人文思維的理由,現代人就成了浮士德,為了“知識”不惜將靈魂賣給魔鬼。機械論、經驗論滲透到現代人文學科的方法、結構和趨勢等各個層面,形成了兩點令人不寒而栗的結論:

第一點,人如機器一樣可臻完善(the perfectibility of man)。按照這個邏輯,機器的更新必然標志人的進步;人,通過受教育和理性功能的發(fā)展得以“完善”;人類社會則可以通過理性的使用可獲得“完善”,因為人們可以運用理性,必須對進步抱樂觀態(tài)度。這個觀點在19世紀的俄國,經由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發(fā)展成為烏托邦理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里對此逐條予以反駁(見本書第六章)??锥嗳竽懱嶙h:由于人是可以達到盡善盡美的,所以不用多久,人類就可以戰(zhàn)勝貧困、軟弱、疾病,甚至死亡。諷刺的是,如此樂觀的孔多塞,后來在法國革命中因悲觀而自殺。

雖然啟蒙帶來了世俗化,其烏托邦特性卻是另一種宗教信仰。貝克爾(Carl L. Becker)寫過《啟蒙時代哲學家的天城》(Heaven City of the 18th Centry Philosophers)。他說,法國啟蒙哲學實際上是用“科學的神話”(a scientific myth)取代了“基督教的神話”(a Christian myth)。這兩種神話的結構相似:啟蒙哲學想象的自然狀態(tài),活脫是基督教的伊甸樂園;無限進步的觀點,無異于天堂的世俗版。

第二點,主體(subject),即認知意義上的自我,在“人的科學”里被視為完全理性的主體。洛克所謂“人的思想生來是一張白紙”的說法,符合經驗主義的思想,很有影響。但是,笛卡爾的先驗之“我”(ego cogito)才是啟蒙的經典主體論。笛卡爾式的思想主體之“我”,據說可以從理性、客觀、公正的立場觀察世界和歷史事件。這個自信自足(self-assured and self-sufficient)的“我”,自然是代表道德標準的人,又是居于歷史和知識之中心的人。好一個完美的神話!

我們直觀即可感覺到,“體系”在我們的現代生活經驗中已經無所不在。體系現代性將知識、社會、主體、歷史觀都科學化了,“人”也被科學化了,成為現代版的“人本主義”(humanism)。當科學等于真理、科學等于秩序時,凡是“非秩序”的輕易就被視作不科學的、謬誤的。如??滤f,啟蒙借宏大敘述之威,成為“啟蒙的訛詐”。

現代體系當然有積極的一面,科學和理性也仍然具有正面的意義。問題是,現代體系的負面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討論,而現代人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中,又都感覺到科學和理性的問題之多,多得揮之不去。

之所以揮之不去,是因為不太容易講得清楚。后現代理論的錯綜復雜,正在于此。雖然不容易,還是講得清楚。

先思考一下機械論和經驗主義最明顯的局限性。

機械論將自然看作可任意設計和操縱的機器,是讓一種隱喻囚禁了我們的自然觀。將自然視為母親是一種更常見的隱喻,暗示人類在生存和情感上對自然的依賴。機械自然觀的直接后果,是結束了作為“自然母親”的自然觀。“人”忘記了自己的卑微,他的理性優(yōu)越感就會膨脹,反而成了最大的無知。此外,人將自己乃至人類社會各領域看作機器,依此進行的社會改造,會不會產生有違人性的后果?

經驗主義有什么問題?人類從來看重經驗,但是經驗主義把事實和價值切割(或者說,把知識和解釋切割),提倡所謂“不受理論左右的事實”(theory-free facts)卻是現代的現象。以培根為例,他曾主張,只有采取極為嚴格的方法,才能遏制人在理解時將觀察和理論融為一體的天性。為什么要遏制這種天性?能遏制得了嗎?

號稱相信試驗的笛卡爾,其實只相信他自己設計并監(jiān)督的試驗。他說,別人的試驗會按照他們自己的原則來設計結果。也就是說,笛卡爾只相信他的主觀自我具有客觀性。

科學理性滲透到社會政治的細胞里,“不受理論左右的事實”在掌握了理性話語的人手里,變成其“真理”的合法外衣,結果是“事實的專制”(tyranny of facts)。

尼采重新將價值觀、解釋、欲念、力的態(tài)勢等元素引入理性思維,打破“理性唯一”的神話,將事實和視角的價值重新關聯起來。這種變換視角的思辨給了后現代理論一個堅實的著力點。

5 其他啟蒙思想

上述哲學體系是啟蒙的體系現代性,但不是啟蒙思想的全部。啟蒙運動中的其他一些想法,或對體系予以補充,或予以糾正,成為非體系的啟蒙思想,對如何思辨體系現代性頗有啟迪。

讀蒙田的散文,見他經常重復一句話:“我們能知道什么?”意思是,我們所知有限。這輕輕一問,詮釋了啟蒙的主體應有的高貴,也暗諷體系現代性對知識不該有的高傲。蒙田的散文,娓娓道來,是親近人性的啟蒙。

盧梭是啟蒙運動的先鋒人物。他有體系的那一面,對聒噪一時的“進步說”卻不以為然。盧梭反對人類社會像機器一樣被任意設計和操縱。盧梭認為,人的天性崇尚自由,人性的一半需要文明的崇高,另一半需要野性的自由。文明社會所需要的,不是持續(xù)不斷加強其秩序,而是要有符合人性的空間。所謂“社會契約”說,旨在使文明制度符合人性。盧梭十分蔑視針對體系現代性對“進步”表現的樂觀和歐洲人的優(yōu)越感。例如,根據孔多塞的展望,人類未來的進步,是全世界能像法、英、美那樣實現現代文明,從而擺脫“君主制的奴役、非洲部落的野蠻、野蠻人的無知”(Condorcet,第27頁)。這幅“進步”的圖景為以后用現代機器和武器實施歐洲式“進步”植下的合理性,卻結出一些野蠻的果實。盧梭對孔多塞的“進步觀”頗不以為然。在盧梭眼里,歐洲不是絕對的文明典范,因為歐洲的歷史是野蠻和文明共存的歷史。盧梭還認為,說歐洲人可以憑理性之光與群星爭輝,自大得實在可笑。盧梭的啟蒙,是不失自省的啟蒙。

將康德同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并列起來研讀,也會有斬獲。當法國啟蒙思想家通過編纂《百科全書》形成體系現代性思想時,柏林的啟蒙在以對話和問答的方式進行。一家期刊社提出問題:什么是啟蒙?在投稿作答的人當中就有康德。1784年,康德在他的短文中說,人,要從自己造成的被監(jiān)護狀態(tài)(self-incurred tutelage)中解放出來,才能進入成熟。

被人監(jiān)護(以別人的見解為己見)通常不是因為缺少理性,而是缺乏獨立運用理性的決心和勇氣??档乱觅R拉斯的話說:“敢于去知道(Sapere aude)!”接下來,康德說:“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就是啟蒙的警句?!保↘ant,第1—7頁)康德認為,個人要敢于公開地、以學者的方式表明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社會應保護這種自由,這就是啟蒙。

在當代對啟蒙的討論中,康德的這段話依然受到重視??档陆o了啟蒙一個新鮮的喻說——語言表達(speech);他的想法是以對話來建造理性??档乱虼税褑⒚珊脱哉撟杂?、民主社會緊密聯系起來。以康德的標準來衡量人類社會的成熟與否,比較合情合理。

牛頓和萊布尼茨在相互獨立的情況下,幾乎同時發(fā)明了微積分。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符號因為更優(yōu)雅些,被更廣泛使用。形成思想體系的啟蒙,在尊奉牛頓為“科學”典范的同時,把萊布尼茨當作體系外的科學家。萊布尼茨的主要貢獻是他富有想象的“單子理論”(monadology),這個理論長期不受重視。但是,有些歷史學家卻看重萊布尼茨所代表的另類思想??ㄎ鳡枺‥rnst Cassier)所著的《啟蒙的哲學》,就把萊布尼茨(而不是牛頓)奉為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科學家。萊布尼茨的“單子理論”代表的哲學含義是,時空中的萬物各自完全不同,且相互關聯,綿綿不斷。試想,現代科學模式如果不是牛頓的,而是萊布尼茨或愛因斯坦的,那又會形成怎樣的啟蒙?


(1) 本書引用的漢語譯文,除標明譯者之外,均為本書作者所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