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后一夜》向他告別

踏歌行 作者:陳娉舒


我的朋友們每去KTV,總會把我拉上,麥克風往我手里一塞:“點歌!”作為一個活在新世紀的古董,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歌我多半不會,喜歡的迷戀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骨灰級”作品,于是永遠只能從諸多奶奶級阿姨級女歌手的歌單里去翻找。在被無數(shù)大俗歌困擾耳朵的時候,我會故意唱這一首——《最后一夜》,原唱蔡琴。

前奏響了,提詞機里,蔡琴阿姨一襲紅裙優(yōu)雅佇立,活動舞臺緩緩升起,“踩不完惱人舞步,喝不盡醉人醇酒……”在座的人面面相覷,“誰的歌?” “蔡琴的?”……我抗擊大俗歌的“戰(zhàn)斗目標”在這一刻實現(xiàn)。

《最后一夜》,臺灣電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主題曲,好聽的三拍子,收錄在1984年出版的蔡琴《此情可待》專輯中。第一次聽《最后一夜》,是同學借給我的磁帶。一邊跟著學唱,一邊看著歌單覺得不對勁:“走不完紅男綠女,看不盡人海沉浮,往事有誰為我數(shù),空對華燈愁……”瞅瞅瞅瞅,一片紙醉金迷享樂人生的頹廢勁兒??!但那旋律節(jié)拍營造出的意境,嫵媚妖嬈迷離。

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蔡琴對大陸的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個陌生名字。這幾年隨著電影《無間道》熱映、電視劇《雷雨》熱播,給它們配唱主題歌的中年蔡琴在大陸煥發(fā)第二青春了,即便如此,多數(shù)人可能只知道《被遺忘的時光》、爛大街的《恰似你的溫柔》……而《最后一夜》,依舊是蔡琴阿姨無數(shù)金曲中的冷門。

而我至少有一年不再去唱KTV,換句話說,至少一年以上不再想起《最后一夜》。但是最近一條新聞,讓我重新想起這首歌——它的曲作者和編曲者病故了。

我在連日關(guān)于地震、核安危的海量資訊中,看到他病故的消息。當晚敲了個微博,中心思想是“60后70后80后應該記住他”。這條微博很快被轉(zhuǎn)發(fā)了一百幾十次,微博上不斷跳出一盞盞表達哀思的虛擬蠟燭。那么多人對他的離去有反應,是因為我在微博里提及的幾首歌,很多跟帖說著相似的意思,“這些歌都太經(jīng)典了,但這人以前沒聽說”。

聽過他的歌,不知道有這個人,其實這不是新聞。他不是歌手,他極少現(xiàn)身閃光燈前,沒有粉絲為他驚聲尖叫,沒有熒光棒和寫著他的名字的海報為他揮舞。但是留有他的烙印的歌曲,多達數(shù)千首。他叫陳志遠。

活在資訊年代,陳志遠的兩千多首作品,上網(wǎng)隨意一搜,歌名、原唱者、合作者歷歷在目,極度流行的就不少于二百首,誰都能在長長的作品清單里找到讓自己眼前一亮眼眶一熱的那一首。而《最后一夜》從來不是最流行,即便開出一份“陳志遠作品流行度前五十名”名單,它也永遠沒機會入選,甚至很多人從未聽說。但對于人群里的某些人,《最后一夜》又如一個接頭暗號,當其前奏響起,舉座茫然時,或許會有人因它而驚喜地找到同類。

10年前認識一個老大哥,他曾經(jīng)在臺灣待了幾百天。聊天時我說打小就聽《最后一夜》,老大哥吃驚又感動,在他看來,我這年歲的人不可能熟知這首80年代初的老歌。后來我才知道,《最后一夜》和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是老大哥某段苦痛經(jīng)歷的一個另類旁證。當時,我跟老大哥還嘻嘻哈哈約著改天一起去唱《最后一夜》。10年過去,我跟老大哥始終在同一座城市里,為各自的生活而奔忙,聯(lián)系在一年年地減少。但是,《最后一夜》和《在水一方》對老大哥的意義,我始終記得。

也許是唱多了《最后一夜》,很早就知道給它譜曲編曲的陳志遠之于臺灣樂壇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普通歌迷,我們搞不懂怎么作曲、怎么編曲,我們只關(guān)心哪首歌好聽,如果還會唱它,我們就很滿足,于是很多時候我們只記得歌名、歌手、歌詞。但從道理上較真地說,歌曲為什么動聽,節(jié)奏韻律為什么難忘,那些配器,那些伴奏,都是成就一首經(jīng)典的功臣,而給每一首歌“穿衣戴帽配靴”的,正是陳志遠這樣一些人。他們寫歌,作曲,在他們那行里,歌手上馬出發(fā),陳志遠這些人就是攙扶歌手上馬坐穩(wěn)了并一路護送的那個馬夫。

寫陳志遠的微博發(fā)出的當晚,很多人在跟帖里感嘆陳志遠作品的經(jīng)典不朽,嘆息樂壇大師太早離去,說“他的歌深刻影響了我的整段青春”,有一個人說得更細:“為《明天會更好》轉(zhuǎn)發(fā)。致哀。安息。這首歌在我個人體現(xiàn)了一份永生難忘的記憶和一個我永久虧欠的人。謝謝他?!边@話傳達出的氣息,多像那位因為《最后一夜》而視我為忘年交的老大哥啊。一個人的死,卻喚醒了活著的人很多久遠的泛黃的記憶,這真是音樂的力量。

鄧麗君有一首粵語經(jīng)典叫《忘記他》,“忘記他,等于忘記了一切,等于將方和向拋掉,遺失了自己……”看上去,我們曾經(jīng)集體忽略了這個音樂人,在他活著的時候。但是,他那些很流行或者不甚流行的歌,在他生前,在他身后,總還一直在這世界的不同地方被不同的人唱起,這其實也是對他的一種“記住”。因此不妨這么想,我們活在他的音樂里,他活在我們的記憶中。

(發(fā)表于2011年3月29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