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故事前提是什么?
故事前提就是用一句話交代你的故事。它是角色和情節(jié)最簡要的結合,通常包含:開啟行動的某個事件、主要角色的某種感受,以及故事結局的某種含義。
以下是一些例子。
《教父》(The Godfather)
一個黑手黨家庭的小兒子向射殺父親的人復仇,成為新的教父。
《月色撩人》(Moonstruck)
一名女子在未婚夫前往意大利探望母親時,與未婚夫的弟弟發(fā)生戀情。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一名旅居國外的美國硬漢與舊愛重逢,但為了對抗納粹而放手讓她離開。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一位年華漸老的美女試圖找到結婚對象,卻一直遭受粗暴的妹夫攻擊。
《星球大戰(zhàn)》(Star Wars)
一位公主陷入死亡危機,一名年輕人運用一身戰(zhàn)士本領解救了她,并擊敗一個星系帝國的邪惡勢力。
好的故事前提之所以對創(chuàng)作成功與否影響深遠,有各種不同的現(xiàn)實原因。首先,好萊塢做的是對全球販售電影的生意,大部分票房收入來自電影上映第一周的周末,因此制片人要的是“高概念”(high concept)的故事前提,亦即將電影精簡為吸引人的一句話描述,讓觀眾一聽就迫不及待想沖進電影院。
其次,你的故事前提就是你的靈感來源。它令你眼前一亮,心想:“這會是個棒極了的故事!”——這樣的興奮感能讓你堅持不懈,熬過幾個月甚或幾年的艱辛寫作過程。
這又引出另一個重要面向:無論好壞,故事前提也是你的枷鎖。一旦決定依循某個意念來創(chuàng)作,就意味著你必須舍棄數(shù)以千計的潛在意念不寫。因此,你挑選的這個特別的世界,最好是你十分樂于面對的。
關鍵點:選擇“寫什么”,重要性遠勝過決定“怎么寫”。
之所以必須找出好的故事前提,最后一個原因在于:在寫作過程中,任何其他決定都以你選定的故事前提為基礎,角色、情節(jié)、主題、象征都是如此。選錯了故事前提,再做什么也于事無補。就像一幢建筑的地基若有缺陷,在地面上再下多少功夫,都不可能讓建筑變得穩(wěn)固。你或許在形塑角色方面非常了得,或許是構思情節(jié)的高手、寫對白的天才,但如果故事前提乏善可陳,你無論做什么也無法挽救故事。
關鍵點:九成作者在故事前提階段就會失手。
那么多作者在這里敗下陣來,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發(fā)展意念,不知如何發(fā)掘隱含在意念當中的黃金。他們不明白,故事前提的主要價值,就在于能讓你在實際下筆之前探索整個故事,以及故事可采用的多種形式。你仿佛縮小身體化為精靈,進入你可能創(chuàng)造的故事本體之中,走過所有架構系統(tǒng),看看它們究竟是什么模樣。
故事前提也是一個經(jīng)典例子,說明只擁有一點點知識是危險的。大部分劇本作者都知道,好萊塢如何重視高概念故事前提——這樣的故事意念有趣,而且還有具市場價值的意外轉折。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市場營銷導向的句子永遠不會告訴他們,寫出有機的故事需要什么。
他們也不知道,任何高概念故事前提原本即有結構上的弱點:它只能提供兩三個場景。這幾個場景一般是在轉折前后,用來確保你的故事前提獨一無二。一部情節(jié)片平均有四十至七十個場景,而一部長篇小說的場景數(shù)更可能是這個數(shù)字的二至三倍。只有理解講故事的所有技藝,你才有辦法克服高概念的弱點,成功敘述出完整的故事。
從故事意念中發(fā)掘黃金的第一項技巧與時間有關。在寫作過程之初,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我指的不是幾小時或幾天,而是以星期為單位。不要犯外行人會犯的錯:抓住一個熱門故事前提就立刻動手創(chuàng)作場景。如果真的這么做,故事進行到二三十頁時,你就會走進死胡同,再也出不來。糟糕的是,你只能再去找另一個好的故事意念了。
在寫作過程的故事前提階段,你應當摸索創(chuàng)作故事的宏觀策略:觀看全貌,確定故事的整體形態(tài)與發(fā)展過程。不過,你幾乎還是無法往下走。這也是故事前提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不明確階段的原因。你在黑暗中伸出觸角,探索各種可能性,看看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什么能凝聚成一個有機體,什么會崩潰瓦解。
這表示你必須保持靈活,對所有可能性抱持開放態(tài)度。也因此,以有機且具新意的方法來指引創(chuàng)作,就變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