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童書創(chuàng)作,你必須設(shè)身處地為兒童及青少年讀者去想。哪些話題在兒童讀者中會產(chǎn)生共鳴?什么主題、人物、情節(jié)會讓青少年們手難釋卷,欲罷不能?哪些類型尤為暢銷?而哪些陷阱你又應(yīng)當避免墜入其中?本章將帶你深入讀者的內(nèi)心世界。
深入兒童讀者的內(nèi)心世界
年齡在8~12歲的讀者生活在一個由差異與對照所構(gòu)成的世界中:
·他們想要忠于家庭,但也開始希望父母能給予他們獨立自由的生活。
·他們愿意將自己定義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但也渴望融入學(xué)校里的社交團體,與朋友們打成一片。
·他們感受到那來自遠方的召喚:起錨出發(fā)——快快長大成人,開始做重大抉擇,特立獨行,做獨一無二的自己;而同時,他們也感受到內(nèi)心深處另一種聲音:留在原地——繼續(xù)做個小孩子吧,依偎在安全的港灣中,知道世事忽而艱難,選擇林林總總,但自有人來一錘定音,遮風(fēng)擋雨。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闖入大千世界,尋尋覓覓;但仍流連駐足于孩童時的安適與溫暖,恐舊日不再,漸行漸遠。然后,青春期來襲,曾經(jīng)在小學(xué)校里流行的“別碰他/她,他/她有小虱子”——男孩女孩間那來自不同星球的排斥感,突然間變成了二者的相互吸引。孩子們身體的成熟與變化騙不過一雙雙眼睛。此時,他們不僅情緒和荷爾蒙一片混亂,似乎一切都陷入迷茫困惑。在這個時期,孩子們開始面臨艱難的選擇,做出錯誤的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付出代價,承擔(dān)后果。
幼兒園中,小朋友們一起分享蘋果醬的關(guān)心友愛,由此建立起來的純純友誼,開始變得復(fù)雜起來。曾經(jīng)毫無理由,一直相信著的父母大人、英雄人物,變得不再那么完美。曾經(jīng)所認識的自己、他人、外界都變得不再一樣,亦真亦假,虛幻迷離。
還要記得,這些正在向青春期過渡的孩子,非常關(guān)注自我。他們也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他們。小孩子的天真與自由,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開始感到外界的注視與評判,并且還有屢屢出錯的尷尬狼狽(而且,父母們也對這些前青春期的孩子們嚴密監(jiān)控,讓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到窘迫與難堪)。但是,好的一點是,他們也在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新內(nèi)容。
由此,作家們可以在描述中反射出兒童們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人物是如何與周圍世界在感官上互動的?他/她如何去聞、去嗅、去品嘗、去觸摸、去聆聽周圍的訊息?去中學(xué)校園走走看看,孩子們對于各種新鮮的“第一次”,有著諸多的體驗和感受,它們將會怎樣改變你作品的聲音?
審查兒童讀物內(nèi)容
孩子們成長到這個年齡段,生活從此復(fù)雜起來。但是,兒童階段的生活遠非青春期時那般尖銳惱人,問題層出不窮。作家也根本不用心存壓力,想方設(shè)法制造令人頭痛的青春期問題。正如第一章所闡述,兒童讀物可以存在一定的限制級內(nèi)容,不過有可能的話,應(yīng)避免粗話和有關(guān)“性”的內(nèi)容。
前文提到的“陰囊”事件并非玩笑——你可能不相信,但它的確引發(fā)了一場騷動。你的兒童讀物越是大膽尖銳,便越會遇到阻力,特別是在一些較為保守的地區(qū)。出版社編輯也會警告你要遠離限制級內(nèi)容,因為他會考慮總體銷售潛力及適銷性。
倘若你真的想在兒童讀物中對人性的陰暗面做一探索,那么,讓次要人物承擔(dān)這一任務(wù)吧,把尖銳敏感的問題留給他們。比方說,在青少年讀物中,主要人物可能酗酒成性,或者對伴侶有暴力傾向。在兒童讀物中,你仍然可以包含進這些因素,但要通過次要人物表現(xiàn)出來,比如一個漠然的母親或者暴虐的叔叔。
若有愛情故事出現(xiàn),那么應(yīng)該表現(xiàn)得溫柔而純真,就像珍妮·漢(Jenny Han)的《女孩莎格》(Shug)或者伊娃·伊博森(Eva Ibbotson)的《蜻蜓池塘》(The Dragonfly Pool)。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小讀者們會越來越心心念念著愛情故事(他們進入青春期以后,幾乎完全被羅曼蒂克的故事所俘虜),但是,在兒童讀物中,對那些無端而又赤裸裸的情色描寫,向來不留任何余地。
舉個例子,讓我們看一看在兒童讀物中,男孩女孩之間的愛慕之情是怎么處理的。下面是麗貝卡·斯特德的紐伯瑞獲獎作品《穿越時空找到我》的一小段節(jié)選。這里,柯林決定要吻心上人米蘭達:
柯林站在那兒,把滑板抱在胸前,就像一面盾牌,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像他平日里的樣子。
隨后,提到輕輕的一吻,但是斯特德并沒有對此做一細致描寫。在達內(nèi)特·霍沃斯(Danette Haworth)的《小紫羅蘭幾乎被閃電擊中》(Violet Raines Almost Got Struck by Lightning)中,維奧莉特·雷恩斯(簡稱小紫羅蘭)(Violet Raines)簡直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注意到鄰居男孩。在另一個場景中,他們玩讓人狼狽不堪的“真心話大冒險”,這里涉及對愛情描寫的尺度問題。
他的眼睛燃燒著,充滿力量。全能的上帝啊,就好像我從來沒見過這雙眼睛一樣。
兒童讀物認可孩子們隱隱初放的愛情情懷,漸漸萌芽的愛情沖動。這雖然很重要,但是最好不要表現(xiàn)得太過直白。
深刻洞察兒童心理
了解讀者的意義,在于作者可以在故事主題方面有著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使作品引起更大的共鳴與反響。本章談及的讀者思維模式,以及閱讀書架中的作品節(jié)選,只是對主題探討的起始,這一探討將會貫穿全書,幾乎在每一章中,均會回歸對主題的探討。
在這些閱讀書架的范例中,作者將對兒童讀者的關(guān)切與憂心,融入故事中。書中人物的經(jīng)歷與情感轉(zhuǎn)折點,直指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經(jīng)歷與體驗。如此之感同身受,當循序漸進,自然而巧妙地融入書稿中時,真的會引起回響。
回到達內(nèi)特·霍沃斯的《小紫羅蘭幾乎被閃電擊中》,我們看到小紫羅蘭在一個幽靜的時刻,面對孩童時的老物件,陷入沉思:
即使我再也用不了這些小時候的東西了,但總有人幫你保存著。這個人愛你,并為你做著這一切,這樣你就不會忘記你是誰了。
這一瞬間非常好地捕捉到一個小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一種正在向青春期過渡的狀態(tài)。此時,孩童時的記憶依舊鮮活,依舊在腦海中清晰可觸。
布魯·巴利埃特的《誰偷了維梅爾》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說,柯德——三個主人公之一,正在思考一幅下落不明、價值連城的維梅爾油畫到底有多重要:
藝術(shù),對于柯德來說,是一件頗為費解的事。是的,一個讓他的腦袋有些暈的新概念。一種每次看著,就會給他帶來看待事物新鮮方式的東西。
上面的描述恰恰反映了還未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新鮮事物的感受。
最后我說的是,兒童讀物有時被稱為“成長小說”,確有原因。在我的閱讀書架中,沒有人能比密西西比·博蒙特(Mississippi Beaumont),或者簡單地稱其“米博思”,更能捕捉到這種成長的感覺。米博思是英格麗德·勞(Ingrid Law)造成轟動的兒童作品《奇異功能》(Savvy)中的主人公。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家庭里充滿了稀奇古怪的人物,人人帶有奇異的魔法力量,或者稱為“奇異功能”。當米博思獲得了她的神奇能力,她想到了更為深遠的圖景:
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是個孩子了,我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與我的神奇能力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另:
這種變化太過迅速,我還來不及追趕。
我鐘愛這種悉心準備、了解孩子心理的作家。因為,我希望,孩子們的思維模式能啟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出具有豐富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能夠直指孩子們的內(nèi)心,與孩子們共成長,刻不容緩。
深入青少年讀者的內(nèi)心世界
關(guān)于青少年,有一些至關(guān)重要的訊息你需要知道,那就是他們忘乎一切、全情投入的本質(zhì)。這是一種對可能性的感覺,一種內(nèi)心急劇膨脹,隨時可能噴涌而出的感覺。我也曾經(jīng)便有過這樣的感覺,那時,我正開著車,繞著家鄉(xiāng)的小城。夜已深,我就那么駕著輛精靈紫的福特金牛座(謝謝您哪,還好這是尾部重新設(shè)計前的款式),聽著收音機里好聽得不得了的歌曲。彼時彼刻,一切的一切都感覺那么的浩渺無限,亙古無雙——就好像宇宙萬物最后終于各歸其位,水澈月明,云朗風(fēng)清——雖然只在那么一瞬。
還記得青春年少時亢奮的情緒狀態(tài)?那時,你品嘗到了初戀的滋味,第一次有了心動的感覺,第一次做出真正的義舉,遭到背叛,做出糟糕透頂?shù)臎Q定,也第一次體會到內(nèi)心瞬間的驕傲感,成為英雄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開始星羅棋布,逐漸散落在生命的各個階段中。而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些大事件一個接一個,在這個生命階段中,發(fā)生得如此集中。
而且,你感到當時的決定會造成永久性的影響。你感覺時而戰(zhàn)無不勝,時而脆弱無助;時而無足輕重,時而書寫永恒。所有這些感受與經(jīng)歷,對你來說,都恰為第一次,你涌入一個龐大的隊伍,很多十幾歲的青少年正和你同感(盡管他們從未說出)。因此,你同樣也形單影只,渴望同伴與歸屬,這也是為什么你尋覓這樣一本專為你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因為它恰恰道出了你的心聲。
簡言之,這便是——熱切的心情。
我喜歡引用一本“青少年讀物前”之青少年讀物,斯蒂芬·切波斯基(Stephen Chbosky)的《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 Flower)。這部小說1999年出版(天啊,時間過得多快)。其中一幕,少年們穿越隧道,出現(xiàn)在一片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中。故事敘述者查理說道:
在那一刻,我發(fā)誓,我們無邊無際。
愛情故事與陰暗角落
青少年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感受,尤其是兩件事:對愛情的向往和對陰暗面的好奇。如果最近你曾在書店的青少區(qū)駐足,那么你就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似乎映入眼簾的每個封面都是一個噘嘴小女孩與一個沉思男孩,還有紫黑相間色調(diào)的組合。
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小說是奇幻小說中的一個子類別,近年來在青少年小說中十分盛行(在兒童讀物中也較為流行)。教材級別的例子,可以參見維羅尼卡·羅斯(Veronica Roth)的《分歧者》(Divergent),或者成人圖書領(lǐng)域中的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長路》(The Road)。在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里,人物們奮起反抗陰暗危險,對民眾過分控制的權(quán)威形象(通常為政府或者其他形式的統(tǒng)治階層)。譬如,在艾麗·康迪(Ally Condie)的《匹配》(Matched)中,青少年一達到17歲,便會給他們安排婚姻大事。反烏托邦式小說的主要人物,要勇敢抵制其所處的社會制度,通常會加入羅曼蒂克的因素。另外一個類型的反烏托邦式故事,發(fā)生在大災(zāi)變的邊緣,此時的基本矛盾是:如何在一片荒涂之地生存下去。不過,慎重使用反烏托邦類型,因為在出版商那里,這一類型已達飽和狀態(tài)。《饑餓游戲》的大受歡迎將會保證反烏托邦在近些年還會繼續(xù)被關(guān)注,但其銷路逐漸堪憂,因為已經(jīng)有太多跟風(fēng)者扎堆了。
超自然和反烏托邦小說在童書市場占據(jù)有力地位,我不得不用一整節(jié)來闡釋這兩種類型。首先,令人泄氣的是,這兩種類型處于衰落期,如果我是你,那么現(xiàn)在我不會以其為類型創(chuàng)作我的作品。很多出版商已經(jīng)簽下了超自然及反烏托邦類型的小說三部曲,一直持續(xù)至2014年甚至2015年。但是,他們不會繼續(xù)沿此脈絡(luò)繼續(xù)簽約新的作品了。
很多讀者和作者(是的,也包括編輯和經(jīng)紀人)正在厭倦這些類型,并且奇怪當初它們是怎么極速成功的。在我思考過青少年讀者的特點和他們的思維模式后,原因逐漸明了可見。
青少年癡迷于浪漫的愛情關(guān)系。大多數(shù)青少年缺少現(xiàn)實生活中浪漫的愛情體驗。十幾歲的男孩邀請你一起去打Xbox,女孩在芝樂坊餐廳(The Cheesecake Factory)約會,無聊得短信發(fā)不停,生活遠不盡如人意?,F(xiàn)實中,遠沒有那么多風(fēng)度翩翩、身形矯健的愛德華·卡倫為了心愛的女孩,情愿死在吸血鬼的獠牙之下。熱切的讀者因而轉(zhuǎn)向文學(xué)作品,豐富自己如夢如幻的生活。
青少年們通常還會感到生活的無力與失控。他們的生活軌跡似乎沿著大學(xué)先修課、預(yù)科考試、校隊、義工服務(wù)打轉(zhuǎn),他們聽到的訊息是:如果你脫離這個軌道,如果你通不過SAT,或者不能進入理想的高等學(xué)府,那么你的后半生便步履維艱,岌岌可危了。他們感到身心受縛,茫然無助。大部分孩子渴望對生活的掌控,所以,超自然小說的掃蕩千軍(吸血鬼殺戮、僵尸大戰(zhàn),等等)對他們產(chǎn)生極大吸引。
最后,孩子們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開始探索自己性格中的陰暗面。他們對自殺、連環(huán)殺手,以及其他人性的陰暗面開始感興趣。小說中,和死亡相聯(lián)系的世界和人物,幫助他們探索這一主題。近五年,杰伊·艾夏所著的《漢娜的遺言》便屬于此種類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女孩的自殺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些青少年進入高中,開始注意到人性的陰暗、生活的脆弱——朋友割腕,有人懷孕,同學(xué)死亡。十幾歲的孩子在小說中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探索這些問題。近年來風(fēng)行的反烏托邦式小說,便是這一主題的延伸;同時,也是對充斥著經(jīng)濟蕭條、戰(zhàn)爭,以及恐怖主義各種焦慮的現(xiàn)實世界的應(yīng)對與緩解。
在思考小讀者們的心理世界時,記住以上分析。無論你的愛情故事是否發(fā)生在超自然的世界中,要知道你的讀者(大多數(shù)是女孩,上一章已做討論)渴望看到關(guān)于愛情萌動、青澀愛戀這樣的浪漫因素。即使你的故事中沒有暗黑元素,仍舊需要認同,讀者生活在一個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這里并不是每事每物都如傳說中的獨角獸、雨后彩虹那般單純美好。
我不是建議你在書稿中加入某一程式化的超自然因素——吸血鬼、狼人、墜落的天使、魔鬼、美人魚、希臘神話、僵尸——因為在圖書市場上,這些類型已經(jīng)飽和,讀者已審美疲勞。如果你實在想寫超自然類小說,那么請尋找一個獨特的反轉(zhuǎn)點,或者發(fā)現(xiàn)尚未充分發(fā)掘的神話傳說或某種生物。比如,萊尼·泰勒(Laini Taylor)的《煙與骨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Smoke and Bone),就是一部構(gòu)思新穎奇妙的“天使”小說。
另外,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包含進某種愛情因子。你不必創(chuàng)作一部完完全全的愛情小說,但是,如果你對讀者這部分生命體驗沒有認同的話,你將錯失一個巨大的潛在賣點。正如你將要在下面看到的,愛情元素在故事中,從毫無結(jié)果的暗戀,到深陷愛情無法自拔,從不曾缺席。
閱讀書架
青少年書架上到處是愛情小說,因此,沒有比從今日經(jīng)典童書中抽出的那些浪漫瞬間,更能作為青少年思維模式的絕好例證了。如果你對虛構(gòu)的青少年們?nèi)绾螆?zhí)著于自己的愛情無法自拔,有絲毫懷疑,這個部分將打消你的疑慮。
首先,我們看一下內(nèi)心渴望的痛苦。在納塔莉·斯坦迪佛(Natalie Standiford)《機器女孩與幽靈男孩》(How to Say Goodbye in Robot)中,那痛苦孤獨、唯美如織的比阿特麗斯就是個例子:
電話機放在床頭,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上面,閃閃發(fā)光。我盯著它,守著它,盼望著它能響起。
啊,我們看到,單戀是多么的殘忍揪心!接下來,我們來看某種危險的調(diào)情。朱迪·布倫德爾(Judy Blundell)的歷史驚悚小說《不能說的秘密》(What I Saw and How I Lied)中的主人公埃薇,在與一個充滿誘惑的陌生人的對話中,展現(xiàn)出性格中新的一面:
“小貓咪,你很了解男孩嘛。”
我假裝我是芭芭拉·斯坦威克,甩了下頭發(fā)?!笆菃??誰來教我???”
不過,青蔥歲月的戀愛從來不會一帆風(fēng)順。在科迪·凱普林格(Kody Keplinger)的《甜蜜逃避法則》(The Duff)中,碧安反對那個家伙——當然——他是她最后的歸宿:
衛(wèi)斯理·拉什是最惡心的娘娘腔的花花公子,最讓漢密爾頓高中的臺階蒙羞……不過他還是有點兒帥的?;蛟S如果你能把他給弄啞巴了……砍了他的雙手……或許——只是或許——那會兒他還勉強可以忍受。
接下來,青少年作品中還存在異性間的張力,你可以在蓋爾·福曼(Gayle Forman)《如果我留下》(If I Stay)中看到,一個微妙細膩的例子,發(fā)生在米婭——一個古典樂器演奏者,還有她的新男友——亞當之間,這是他第一次和米婭一起共進晚餐:
我推著盤子里的食物,希望沒有人注意到。與此同時,我的心里在小聲嗡嗡著。我想到我經(jīng)常用來調(diào)大提琴的音叉。
這是留意的時刻,第一次真正的留意到,命中注定的那一半,正如克里斯汀·卡索(Kristin Cashore)《殺人恩典》(Graceling)中的凱莎與波武之間那樣:
他的眼睛。凱莎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一只銀色,另一只,金色。在他那被陽光曬黑的臉上閃耀,不一致,還很奇怪。她驚訝于在他們第一次會面時,這雙眼睛并沒有在黑暗中閃爍。這雙眼睛看起來不像人類,她不由自主地盯著它們。
此外,還有悲劇戀情的危險,正如已經(jīng)訂婚的凱拉與她遭到封殺的男友之間的那種,發(fā)生在卡羅爾·林奇·威廉姆斯(Carol Lynch Williams)的《被揀選的人》(The Chosen One)里原教旨主義的摩門大院中:
這里是另一個秘密,另一重罪。因為,我不被允許和喬舒亞在一起,我不被允許有這樣的感覺。當他盯著我看的時候,我滿心歡喜。當他的手靠近我,我不能呼吸,幾近昏厥。最為糟糕的是——我忍不住想知道和他接吻會怎么樣。
然后,我們真的接吻了,這全是我的錯。
最后,當情感相系,瞬間欣喜若狂。在珍妮·唐納姆(Jenny Downham)的《十六歲的最后心愿》(Before I Die)中,當罹患不治之癥的泰莎第一次吻了鄰居亞當,情感火山噴涌而出:
我從未意識到我如此渴望。
他推開我?!昂??!彼f?!昂?!”他一只手捋著頭發(fā),濕的,閃閃發(fā)亮。街燈在他眼中閃耀:“我們怎么了?”
“我喜歡你?!蔽覍λf。
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感到自己完全活過來了。
這份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最終柔化成甜美而真摯的東西,就像泰莎留下的那扇時間小窗中的一份真愛:
像一顆石子落在池塘中,愛情的漣漪一圈又一圈,環(huán)繞著我。
亞當快樂地大喊。
我靠攏他,緊緊抱著他。他讓我驚訝,我們讓我驚訝。這份禮物。
現(xiàn)在,你看到了,青少年作品經(jīng)典中的少年愛戀全光譜,從荷爾蒙萌動到命定之愛。在讀這些作品節(jié)選時,看一看作品聲音是多么充滿激情,情感是何其熱烈。這不僅僅是閱讀書架中的羅曼蒂克范例,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充滿力量的青少年思維模式。
你也可以在書中看到各種復(fù)雜的愛情關(guān)系。為你的人物培育一段更為深刻的浪漫的情感聯(lián)系。不要只是讓你的主人公因為男友很火辣而特別喜歡他(你都不會相信,多少次我讀到這樣的內(nèi)容)。化學(xué)反應(yīng)比這要深刻得多。書中哪一時刻,我們可以指出,主人公在一瞬間不可自拔地愛上了一個男孩?在那個轉(zhuǎn)折點發(fā)生了什么?這決定性的瞬間告訴我們什么,關(guān)于這個男孩,女孩,還有他們的愛情——他們現(xiàn)在處在何種階段,以及會走向何處?
青少年讀物中的主題與核心主題
當你了解了青少年的經(jīng)歷與體驗,并能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時,才更能創(chuàng)作出與目標讀者產(chǎn)生共鳴、內(nèi)容深入、主題鮮明的作品。
讓我們回到“閱讀書架”,看一看作者們是如何將故事主題融入人物的敘述中的。首先出場的是薩拉·德森(Sarah Dessen)的《再見,舊的麥克琳》(What Happened to Goodbye)。主人公麥克琳跟隨她的父親——一名餐廳顧問——到處搬家,輾轉(zhuǎn)于一個又一個城鎮(zhèn)。在每一個新的城鎮(zhèn),她都嘗試新的名字、新的身份,展現(xiàn)不同的自己。當在一個新的地方落腳后,她對自己的困境陷入沉思:
當然,總是不太愉快,動身啟程,再一次離開所有的一切。不過,歸結(jié)起來,問題在于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把它想成天崩地裂、地動山搖、生活大毀滅的改變,那你就這么著了。不過,把它看成是一次翻轉(zhuǎn),一次重塑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什么都好了。我們現(xiàn)在湖景鎮(zhèn),1月初,從這兒開始,我可以是任何人。
十幾歲的孩子往往身份感尚不確定,如果他們愿意,似乎可以把自己撕成碎片,然后完全重新來過。尊重孩子們這份感受,看看能否融入故事主題。
接下來要談到的是青少年心理大師約翰·格林的《紙上城市》(Paper Towns)。在這部作品中,一個真摯而誠懇的十幾歲男孩,昆?。ɑ蛘吆喎QQ),愛上了一個名叫瑪歌·羅斯·施皮格爾曼的炫酷女孩,女孩對郊區(qū)生活感到幻滅,逃離了這里。作為一個忠實可靠的、有擔(dān)當?shù)?、暗戀瑪歌的好男孩(單相思),全書剩下的部分,Q都在努力阻止瑪歌傷害自己。
很多青少年觀察著這個世界或社會,并且試圖將其改變?,敻枵劦剿莻€幽閉恐怖的佛羅里達小鎮(zhèn):
所有這些紙人住在他們的紙房子里,燒掉未來,只為保暖。
所有紙孩子都喝某個廢物從紙便利店給他們買的啤酒。每個人都呆狂般去占有。所有事都紙張般單薄,所有事都紙張般脆弱。所有人,也一樣。我在這里住了十八年,這輩子從沒遇到過任何一個人,去關(guān)心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一次也沒有。
下面,稍后的故事中,Q設(shè)法把自己放入瑪歌“匡威全明星”(Converse All Stars)的另類身份中:
突然,我明白了當瑪歌·羅斯·施皮格爾曼不再是瑪歌·羅斯·施皮格爾曼時,她有什么感覺:她感到空虛。她感到一堵不可攀越的墻圍了過來。
這些十幾歲的孩子,以激烈地視角看待及闡釋這個世界。他們感受到心底的痛與愛、渴望與尋覓。理解青少年的這些特質(zhì),將使你的作品更加豐富而深刻。
-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好萊塢知名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