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秦及兩漢散文

中國文學(xué)簡史 作者:肖瑞峰 主編


第一節(jié) 秦及兩漢散文

一、《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前235)招集門客輯百家九流之說而編寫的一部雜家著作,成書大約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呂氏春秋》有嚴(yán)密的體系,全書分十二紀(jì)、八覽、六論,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呂氏春秋》是一部理論著作,由于出自多人之手,所以其中很多文章風(fēng)格不一。但亦有不少短小精悍的作品,文風(fēng)平實暢達,用事實來說理。其行文常常先提出論點,而后運用寓言來設(shè)喻說理。書中有寓言280多則,既易于讀者理解,又意趣橫生,如《蕩兵》、《順說》、《察今》等篇就是如此。

二、李斯的散文

李斯(約前280—前208),字通古,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是秦代唯一可稱為作家的人物。魯迅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保ā稘h文學(xué)史綱要》)

《諫逐客書》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又名《上秦王書》。這是李斯于秦王十年(前237)任客卿時寫給秦王(統(tǒng)一六國后稱始皇)的一篇奏議書。

這是一封打動秦王的諫書。首句開宗明義,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的論點。下文就圍繞這一論點,擺事實、講道理,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且往往詳于正面論述,略于反面推理。此文氣勢奔放,極富文采,頗有戰(zhàn)國縱橫說辭之風(fēng)。清代李兆洛視此文為“駢體初祖”,并收入《駢體文抄》一書之中。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這些大多出自李斯之手的現(xiàn)存刻石共有7篇。這些刻石總體風(fēng)格是“質(zhì)而能壯”(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秦刻石文為后世碑文之祖,漢魏碑銘,受其影響很大。

三、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文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賈誼是漢初的代表作家。他的政論散文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

《過秦論》是賈誼專題政論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后?!斑^秦論”,即論說秦朝的過失?!斑^”,用作動詞,指責(zé)過失的意思。

《過秦論》中心是總結(jié)秦代興亡的歷史原因,重點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嬰“三主失道”、“仁義不施”,目的是讓漢文帝以史為鑒而改革政治。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傳播最廣,藝術(shù)特色鮮明。既有戰(zhàn)國縱橫家議論的余風(fēng),又有漢代散文句式趨向駢偶、文辭富麗等新的特征。

賈誼針對具體問題而寫的疏牘文代表作是《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皆為行文感情深厚,言辭激切之作。

晁錯(約前200—前154),潁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妒酚洝肪硪哗栆弧ⅰ稘h書》卷四九有傳。

《論貴粟疏》是晁錯于大約漢文帝十一年(前169)上給文帝的一封奏疏。文章善于從正反對照論述,立論深刻,邏輯嚴(yán)密,說服力強,具有先秦法家的余風(fēng)。文風(fēng)樸素?zé)o華,但質(zhì)實懇切,故多被后人所稱道。

魯迅先生評賈誼、晁錯二人異同非常精到,特錄如下:“晁賈性行,其初蓋頗同……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司馬遷亦云:‘賈生晁錯明申商?!┱x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晁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晁錯之深識為倫比矣。”(《漢文學(xué)史綱要》)

四、《淮南子》

劉安(約前179—前122)?!妒酚洝肪硪灰话擞袀鳌?/p>

《淮南子》由淮南王劉安群臣或門客集體編成。內(nèi)篇論道,有21篇,10余萬字,今存;外篇雜說,有33篇,今已失傳。書名原為《鴻烈》,又名《鴻烈解》。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雜家”?!痘茨献印冯m然兼采各家,思想非常龐雜,實際上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可視為漢初黃老思想的延續(xù)。

《淮南子》一書不但在哲學(xué)史上地位昭著,在神話史和文學(xué)史上也頗有成就。它輯錄了宏富的上古神話,并由此對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淮南子》具有較強的文學(xué)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來說理,文風(fēng)新奇瑰麗。如卷六《覽冥訓(xùn)》一篇,就用了“師曠奏白雪之音”、“庶女叫天”、“武王伐紂”、“魯陽揮戈止日”、“雍門子見孟嘗君”、“黃帝治天下”、“女媧補天”、“羿請不死之藥”等十幾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來說明覽觀幽冥變化的道理。二是行文多鋪敘張揚,語言重修飾整飭。文中排比、對偶句比比皆是,這顯然是受了辭賦的影響。它與陸賈、賈誼等人的文章一樣,對后世駢體文的產(chǎn)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董仲舒、劉向的策對、書錄等(經(jīng)學(xué)文風(fēng))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省棗強)人,西漢大儒。董仲舒平生講學(xué)著述,推尊儒術(shù),抑黜百家,開以后2000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xué)為正統(tǒng)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史記》卷一二一、《漢書》卷五六有傳。

《賢良對策》3篇,是董仲舒寫給武帝的3篇對策,提出了推尊儒術(shù)、抑黜百家的學(xué)說和春秋大一統(tǒng)的理論。這3篇文章,從政治與思想上看,對中國后世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熙載說:“漢家制度,王霸雜用;漢家文章,周、秦并法,唯董仲舒一路無秦氣?!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皾h代文章從縱橫馳騁變?yōu)樽摰溃梢哉f是由董仲舒開其端?!保üA(yù)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頁)

劉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的玄孫。西漢后期重要的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種?!稘h書》卷三六有傳。

劉向的政論散文《諫營昌陵疏》反對成帝大營昌陵,歷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厚葬之害的歷史事實。此文雖有一些神學(xué)成分,但仍能依據(jù)事實進行深入細(xì)致的辨析,有很強的說服力,是一篇極富教益的文章。

劉向還著有《說苑》、《新序》、《列女傳》三本歷史故事集,其中許多篇目富有小說意味。這三本故事集上承《韓非子》的《內(nèi)儲說》、《外儲說》、《說林》之體,下開六朝《世說新語》類小說之先河。

六、西漢書信體散文及賦家之文

西漢散文以政論文為主,成就也最高,而以剖白個人思想心跡為主的書信體散文獨具一格。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枚乘的《諫吳王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等。

賦家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與《諫獵疏》等數(shù)篇也是佳作。其散文語言樸實,多用排比,因而很有氣勢,有明顯的辭賦化傾向。

賦家揚雄摹擬《周易》而作的《太玄》,因其內(nèi)容艱深,讀者不能解意,他又作《解難》一文以解之。他摹擬《論語》而作《法言》,受東方朔《答客難》影響而作《解嘲》,其散文與他的辭賦一樣擅長摹擬。

七、西漢后期政論散文:《鹽鐵論》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召集全國文學(xué)(讀書人)、賢良(讀書人已被選為“賢良方正”的)60余人與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討論鹽鐵國營和酒類專賣等問題,反映了儒、法兩家的思想分歧。《鹽鐵論》便是桓寬根據(jù)會議記錄的“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該文與同時代的經(jīng)學(xué)文風(fēng)大異其趣,多引史鑒,以言時事,語言簡明直率,與漢初政論散文相似。篇中有些段落運用排比鋪陳手法,富有文采。

八、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

王充、王符及后來的仲長統(tǒng)并稱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劉熙載《藝概》卷一說:“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三家文,皆東京之矯矯者,分按之:大抵《論衡》奇創(chuàng),略近《淮南子》;《潛夫論》醇厚,略近董廣川;《昌言》俊發(fā),略近賈長沙。”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逗鬂h書》卷四九有傳。

《論衡》全書85篇,現(xiàn)存84篇。該書是王充的發(fā)憤之作,針對當(dāng)時“俗儒守文,多失其真”(《后漢書》卷四九《王充列傳》)而作。其目的是“詮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健保ā墩摵狻ψ鳌罚?,以輕重得體的語言詮釋事物,樹立辨別真?zhèn)蔚臉?biāo)準(zhǔn)。其宗旨是“疾虛妄”。

《論衡》是一本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別具一格的書?!墩摵狻范噙x取當(dāng)時理論界的熱點問題分別加以闡述,體現(xiàn)了王充積極參與現(xiàn)實的精神。文章風(fēng)格質(zhì)樸無華,不加雕飾,其主要特點有:

其一,批判廣泛、深刻。王充一生志在糾正世俗的虛妄。針對當(dāng)時今文派經(jīng)學(xué)和讖緯神學(xué)大行于世,愚妄與迷信充斥的現(xiàn)實,他志在澄清歷史和現(xiàn)實、哲學(xué)和政治的各種問題,其批判廣泛而又深入。尤其是“九虛”(《書虛》、《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龍?zhí)摗?、《雷虛》、《道虛》)、“三增”(《語增》、《儒增》、《藝增》)、《論死》、《訂鬼》各篇,代表了王充“疾虛妄”的寫作宗旨。

其二,注重為文的實用性。王充主張為文要實用,反對浮夸因襲,文章要負(fù)起勸善懲惡的教育責(zé)任。但他并不廢棄文采,對漢代賦家的藝術(shù)成就也能作出中肯的評價。

其三,緊扣事理的論辯性。王充在批駁各種“虛妄”之說時,重在用事實說話,旁征博引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事例進行條分縷析,多方求證,于質(zhì)樸無華中顯出雄辯的氣度。

王符(約85—163),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東南)人,性耿介,終身隱居不仕。王符仕途不得志,“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余篇,以譏當(dāng)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dāng)時風(fēng)政”(《后漢書》卷四九《王符列傳》)?!稘摲蛘摗饭?0卷35篇,另有敘錄1篇。

《潛夫論》一書對當(dāng)時社會的各種丑惡現(xiàn)象和不合理制度進行了辛辣的譏諷與深刻的揭批,文風(fēng)樸實、溫雅。在議論政治上的得失時,往往采用正反對照和排比的筆法,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理,論證透辟。

仲長統(tǒng)(約179—220),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鄒縣)人?!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列傳》說其“每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恒發(fā)憤嘆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著《昌言》一書,文辭流暢,條理分明,感情激憤。

此外還有桓譚(前23—56)的《新論》、崔寔(生卒年不詳)的《政論》等,對當(dāng)時社會的弊端揭露都很深刻,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