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小聽眾與報告人

我的新聞人生 作者:丁法章 著


3.小聽眾與報告人

我熱愛圖書館,因為它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藏書是我遨游世界、開闊視野、增知益智的精神家園之一。從小學到中學,特別是在中學時代,我家附近的圖書館,從位于西康路和安遠路口的普陀區(qū)圖書館,到位于澳門路上的報刊閱覽室,以及曹楊新村文化館里的圖書閱覽室,都是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幾乎成了我的第二課堂。平時,除了學校上課和在家吃住以外,我成了這里的常客。尤其是在寒暑假里,往往是開門第一個進去,關(guān)門最后一個出來,可以泡上一整天,肚子餓了就用隨身攜帶的干糧充饑。1961年春夏之交,在復習迎接高考的日子里,我除了清晨堅持到普陀公園復習外語外,回家吃完早餐就趕往澳門路報刊閱覽室。這兒的條件比家里好多了,既有吊扇送來習習涼風,環(huán)境又十分清靜,我常常在墻角的一個固定座位上,認真地翻閱著復習資料,驗算著各科題目,精力十分集中,效率也特別高。我還清晰地記得,在高考入學考場填寫各科答卷的時候,每每見到在閱覽室曾溫習過或驗算過的題目“跳”出來,心里別提有多愉悅。

這里,不能不提我與上海圖書館之間的一段佳話。說實在的,在學生時代,由于上海圖書館距離我家比較遠,往來不大方便,我是很少去的。但他們定期主辦的文學講座,成了我的最愛,因為它會不時開啟我智慧的大門,成了我成長路上一個十分難得的前行驛站。事情的來由是這樣的:由于我是普陀區(qū)圖書館的熱心讀者,除了現(xiàn)場閱覽以外,也是外借圖書比較多的讀者之一。當時圖書館為了調(diào)動讀者積極性,經(jīng)常舉行讀書心得的征文比賽,并給予一定獎勵,還將獲獎作品張貼在墻上供眾人閱讀。未想在一次大型征文活動中,我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等獎。作為最高獎勵,普陀區(qū)圖書館推薦我成為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文學講座的固定聽眾,并發(fā)給我一張彌足珍貴的貼有本人照片的聽講證。這對一個酷愛文學、成天做著作家夢的少年來說,是一種多么異乎尋常的饋贈啊!這張聽講證,經(jīng)過近50年的日月變遷,至今還被我完好無損地珍藏著。從拿到這張聽講證的那天起,不管是驕陽炙人的盛夏酷暑,還是寒風凜冽的數(shù)九嚴冬;不管是風和日麗的明媚春天,還是風狂雨暴的惡劣天氣,只要得到上海圖書館舉辦文學講座的通知,我都是一次不落,而且往往最早到達,并盡可能坐在前幾排?;叵氘敃r,環(huán)顧四周,都是長我數(shù)十歲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我即便不是年紀最輕的聽眾,恐怕也是年齡最小者之一。雖然對不少報告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都聽得非常入迷,還不時用小本子記下要點。面對講臺上那些久已仰慕的大師級人物,往往非常激動,至今還記得他們當中有葉以群、孔羅蓀、吳強、姚文元、王若望等;身處那種不可言狀的厚重濃烈的文學氛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我稚嫩的心田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

2001年3月,作者(左一)應(yīng)邀在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主辦的信息沙龍上作報告。

光陰荏苒,轉(zhuǎn)瞬已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從少年進入壯年,并且做了滬上一家報社的主要負責人。一天,當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的兩位同志登門造訪,鄭重其事地邀請我做他們講座中心的客座教授時,我不禁勾起對40多年前做小聽眾時的回憶,真是百感交集,一時竟不知說什么才好。盡管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未必能勝任主講人的工作,但知恩圖報使我二話沒說,一口應(yīng)承了下來。從此以后,我和上圖講座中斷了多年的聯(lián)系又得以恢復。而且,在相互接觸中,我們之間的友誼日益增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不僅擔任過主講人,面對臺下上千名聽眾,縱論當前國內(nèi)外形勢和任務(wù),回答提問,互動交流,還以東道主的身份,邀請眾多聽講者來報社作客,并擔負《現(xiàn)代社會與新聞媒體》的主講任務(wù),受到廣泛好評。誠然,我所做的這一切,比起上海圖書館和上圖講座中心對我進步成長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