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挑戰(zhàn)權威與饑餓
20世紀50年代是蘇聯(lián)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學說在中國盛行的年代。袁隆平作為遺傳學教師,帶領學生們按照這兩位生物學家的學說進行試驗。開頭,他們選擇紅薯進行無性雜交,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以期得到一個無性雜種,那就是要它上面結籽兒,可以進行種子繁殖,以節(jié)省大量種子薯;地下結紅薯,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他們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苗上后,嫁接苗很快成活了,發(fā)芽了。但要使其結籽兒,必須進行短日照處理。當年安江農校的試驗條件非常差,沒有遮光設備。不過這沒有難倒志向滿滿的袁隆平,他將自己的床單和被單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用墨汁涂黑,充當遮光屏障。
經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與紅薯的嫁接果然長勢良好。地下長出了紅薯王,最大的一蔸重達13.5公斤;地上也結了碩大的種子。為此,黔陽地委在安江農校袁隆平的試驗田里召開了現場會以資表彰,令安江農校的師生深受鼓舞。
這期間,袁隆平還在米丘林、李森科關于無性雜交理論的指導下,帶領他的學生們進行了多種作物的無性雜交,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農作物新品種。比如,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長出了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的一種新瓜;又比如,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地上結出了西紅柿,地下長出了馬鈴薯……
在“大躍進”的聲浪中,袁隆平的試驗成果倍受贊揚。在全國躍進成果展覽會上,有袁隆平科研成果的展臺,記者蜂擁而至,全國多家報刊上也出現了袁隆平的名字。
1958年,袁隆平懷著喜悅的心情,將嫁接培育的那些特殊種子適時播種??墒牵L出來的作物卻令他非常失望:月光花與紅薯嫁接結出的種子,長出來的依然是月光花,地下再也不見紅薯的蹤影。其他那些奇花異果也毫無二致。于是,袁隆平對自己搞的無性雜交研究開始動搖了,對于李森科遺傳學說中的觀點也產生了懷疑。他想,從遺傳學的角度考察,他所進行的無性雜交試驗,其變異性狀不能遺傳給后代,進行這樣的試驗,始終跳不出嫁接培養(yǎng)和環(huán)境影響的小圈子。他開始默默地問自己:進行這樣的無性雜交試驗,前途在哪里?
于是,慢慢的,挑戰(zhàn)權威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的種子開始在袁隆平的心里滋長起來了。在袁隆平看來,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對于自己的試驗,袁隆平一直是抱著這樣的觀點進行的。面對從事多年的無性雜交試驗得到這樣的結果,袁隆平內心的痛楚無人能知,無人能感??墒?,面對現實,他只好毅然拋棄了耕耘多年的成果,大膽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提出遺傳單位“因子”的新概念,闡明關于生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即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的雜交研究方法,把遺傳學研究從單純的觀察推進到定量的計算分析,為近代遺傳學奠定了基礎。
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在孟德爾定律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孟德爾的遺傳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遺傳的染色體和基因學說,從而獲得了1933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yī)學獎。摩爾根的染色體和基因學說,被譽為20世紀遺傳學的重大發(fā)展。
然而,當歷史推進到20世紀50年代,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說卻被前蘇聯(lián)和我國的某些學術權威視為異端邪說,扣上了“資產階級反動生物學理論”等帽子,受到有組織的批判。他們把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斥為“反動的、唯心的”學說,某些人企圖以這種非常手段鞏固米丘林、李森科的絕對權威地位。
在這期間,袁隆平反復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他對毛主席關于“人的正確思想只能是來源于社會實踐”的思想堅信不移,對幾年來根據李森科學說在科學試驗中進行無性雜交所產生的無性雜種不能遺傳等現實問題,開始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深入研究。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研究孟德爾和摩爾根,同時研究達爾文、魏斯邁,并結合實踐進行比較和分析,一切用實踐去檢驗,決心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總是引導人們認識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維,學會懷疑權威乃至教義。
同時,他也想到,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民族,也是一個保守的民族。這種保守來自于對大自然的依賴,來自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崇拜傳統(tǒng)觀念,依賴自然,便是這種保守思想的體現。然而,當年的青年知識分子袁隆平由于既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又重視科學實踐,所以他總能夠及時擺脫保守思想的束縛,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他開始醞釀研究新的思想。于是,時刻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成了袁隆平每天的必修課。
那是1960年的初春時節(jié),袁隆平佇立在沅水洲頭的一個橘園里,只見那橘樹枝頭開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白花,一嘟嚕一嘟嚕的。看著誘人的小花,看著大好的長勢,看著郁郁蔥蔥的枝葉,袁隆平有些陶醉了。他想,來年的橘子長勢一定會好得令人興奮。可他看到一位果農手里拿著一把剪刀,將許多小花連著枝條都剪掉了。他不解地問那果農:“老伯,你把那許多橘花都剪掉了,多可惜呀!”
“花長得太密了,難結果?。 ?/p>
老果農的話使袁隆平深受啟發(fā),他想到:橘樹的花太密了難結果,而人生的目標太多了,同樣難以實現啊!他進而想到,自己已到而立之年,該選準自己的拼搏目標和科研課題,再也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了。從此,袁隆平開始尋找適合他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袁隆平看來,糧食作物是陸地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水稻則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這個地球上,玉米種植面積數第一,水稻種植面積數第二??梢赃@樣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和稻米是須臾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稻米養(yǎng)育了人類。
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從這一年的春季開始,袁隆平選擇了水稻純系選育和人工雜交試驗的科研課題,其試驗場就設在學校分配給他的半畝自留地上。
從此,袁隆平踏上了一條崎嶇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