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店的燈光,照亮你回家的路

每個女孩都是生活家:好感生活的32個提案 作者:蜜思 著


書店的燈光,照亮你回家的路

蔚蔚/文

在萬圣的書架上隨手翻開劉易斯的《書店的燈光》,鄭愁予的詩句映入眼簾—“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yè),黃昏里掛起一盞燈”—可巧,它也被印刻在萬圣書園的墻上。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書店業(yè),黃昏里掛起一盞明燈,再恰當不過。

也許因為和這句詩的不期而遇,使我不由地關注起書店的燈來。自2013年8月起,穿行于北京的各家書店,我發(fā)現燈的豐富性絲毫不遜色于各類藏書。

順著萬圣書園的碗形燈望去,《清明上河圖》展于收銀臺上方;“庫布里克”豐碩的果實燈,照亮MOMA香河里幽靜的“書籍森林”;而“老書蟲”的燈更像“記憶的發(fā)光體”,倘若窩在沙發(fā)里仰望老書蟲整個橘紅色幔帳鋪就的屋頂,細數著懸于空中如試管一般晶瑩的發(fā)光體,仿佛有一種回到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的既視感。

還有“墨盒子”書店里充滿童趣的氣球燈;“三味書屋”古色古香的網式古燈;最好玩的,要屬在“字里行間”書店發(fā)現的書燈,既是書,又是燈。喜上眉梢,名字亦好。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yè),黃昏里掛起一盞燈。”

心下不由感嘆,原來“書店的燈光”不僅僅是劉易斯筆下的書名,真實書店里的燈也是如此之美,如此具有創(chuàng)造力呀!而燈遠遠不只是燈,它的背后還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

“豆瓣書店”里,店主卿松告訴我,在那間昏黃燈光的小倉庫里,曾經有讀者主動前來幫忙拆包上架,燈光溫暖的不只是小屋,溫暖的還有愛書人的心。

“雨楓書館”,偶然路過,只見那盞漂亮的風鈴燈下,穿著碎花小衣的女孩依偎在媽媽身邊,母女共讀的畫面一直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也許,這就是“雨楓”的內在力量。

古籍上說,燈源于豆,瓦豆謂之登。

是的,燈源于豆,微小卻有生命力。書店里的燈光,不僅僅是場所的照明物或裝飾品,它似乎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

依稀記得那個下午,走到雨楓的紫色沙發(fā)旁,簡潔的立式臺燈上有秀麗的書法,細讀來,是Emily Dickinson的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

希望是生著羽翼的精靈,

于靈魂深處幽息,

哼著無言的調子,

永不停息。

微風吹送最為甘甜,

暴雨致痛無疑,

能夠使得小鳥不安,

卻保有此多暖意。

我聽它飛遍嚴寒田地,

聽它越過奇妙大海,

可它不要我面包屑,

哪怕饑餓至極。

我不知是哪一位“書女”留下的感悟,但這份對希望的執(zhí)著,卻又無聲地寬慰著每一位停留在此的讀者,也包括,我。

書寫于燈罩上的只言片語,是意外的驚喜。它似乎是除了留言本之外,讀者與“未來讀者”之間交流的另一種時空隧道,想起另一句深得我心的句子,與它相遇在北京三聯書店三樓的“雕刻時光咖啡館”—

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讀到這個句子的當下,心里像被什么東西撞了一下,不痛,但不知為何,差點落下淚來。

如何與自己的孤獨感相處,是我“漂蕩”在一家又一家書店間不可回避的感受,也許它也是生而為人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書店,既是書的棲息地,也更像廣大孤獨者靈魂的聚集地,每一位作者尋找靈魂上的知音,每一位讀者也在尋找精神上的知己。逛書店的最大的好處,就是無論此時此刻身在何地,翻開書店里的某一頁,尋見另一個靈魂,默默地與之聊聊天。

無論是一個人在燈下慢讀,在喧囂中學會“閑敲棋子落燈花”,還是邀上三兩知己“共剪西窗燭”,暢話“巴山夜雨”,在書店溫馨的燈光下,照亮的何止是書店一隅,照亮的也是彼此坦誠的心。某些時候,書店的燈光,更像一個暗號,你明白,這世間,不止你一個人孤獨,而孤獨,也未必是件不好的事。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走出萬圣,再回身看那書店的燈光,看它慢慢地隱匿在萬家燈火中,我總覺得,來自書店的燈光比其他的燈光更美。也許是因為,你知道萬家燈火中,有一盞燈為你而亮,那就是家,而書店就是愛書人的家,愛書人精神的家園。

你知道的,萬家燈火中,有一家書店,為你守候,為你在黃昏里掛起一盞明燈。

把桌布鋪好,再買一束鮮花

yoyo/文

我很喜歡去朋友家做客,除了可以面對面、安靜放松地聊天,還可以看看她的家被布置成了什么樣子。房間里的陳設,總是真實且不露聲色地表露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