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畫》的流傳
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間,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也是革命文藝應該描繪和謳歌的重大主題。但是,誕生于長征途中,直接反映長征斗爭生活的美術作品,《長征畫集》卻是碩果僅存的一部。畫的作者在長征途中,利用行軍和作戰(zhàn)的間隙,拿起畫筆,把感觸較深的景物搶畫下來。當時繪畫條件很差,連毛筆也難找到,所謂畫筆,有時就是用麻扎起來的代用品;墨要自己做,用老百姓家鍋底或煙筒里的黑灰調制;紙則隨手找到了什么就用什么,往往十幾張畫就使用好幾種不同的碎紙。這些簡陋的繪畫工具,放在隨身的背包里,行軍背著走,一有空就拿出來畫,走到哪里畫到哪里,一路上畫了許多,隨時張貼,起到了一定的宣傳鼓動作用。
這部畫集能夠得以保存并較快地出版,本身就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
長征勝利結束后第三年,一束反映紅軍長征生活的寫生畫的照相原稿,幾經輾轉,從遙遠的陜北被帶到淪陷了的上海。參加過長征的劉少文同志將它交給了阿英同志。那時,阿英正堅守在上??谷瘴乃噾?zhàn)線上,主持風雨書屋,主編《文獻》月刊,時時受到日本侵略者、漢奸和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威脅、迫害。他見到這束畫稿的照片,異常激動、喜悅。雖然,這束畫的作者是誰,收集的人是誰,照相的人又是誰,都不清楚,但是考慮到這些畫的歷史價值和對國內外宣傳長征的巨大意義,他和幾位同志商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盡快地、完整地把它編印出來。
一九三八年十月,《長征畫集》初版本問世了。那時美國記者斯諾訪問延安的專著《西行漫記》中譯本剛發(fā)行不久,書中有敘長征的專章。畫集采用《西行漫畫》題名,既便于避免敵偽的特殊注意,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它的內容。編者還特意將《夜行軍中的老英雄》作為首幅,集前加印了長征地圖、照片、文字紀事。至于畫的作者,因阿英聽說畫是經肖華同志之手從山東根據地轉來上海的,而肖華本人又是參加過長征的,所以他就在初版本上署了作者肖華的名字。
阿英對《西行漫畫》做了熱情的推薦、高度的評價。他在《題記》中寫道:“在中國的漫畫中,請問有誰表現過這樣偉大的內容,又有誰表現了這樣韌性的戰(zhàn)斗?刻苦,耐勞,為著民族的解放,愉快地忍受著一切,這是怎樣地一種驚天地、‘動’鬼神的意志,非?,F實、樂觀地在繪畫中,把這種意志表達出來”,它將“伴著那二萬五千里長征歷史的偉大行程永恒存在”,“把它印行出來,也正是要向全世界有正義感的人,提供一項中國抗戰(zhàn)必然勝利的歷史見證”。初版本精印了兩千冊,很快就銷售一空,絕大部分流傳在上海和江蘇、安徽等新四軍活動的地區(qū)。此后不久,風雨書屋被查抄,有的人員遭到逮捕,這本畫冊也就沒有機會能夠再版了。
二十年后,已經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九個年頭,一個熱心的讀者偶然在北京圖書館發(fā)現了這本畫集。他認為這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是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材料,建議重新出版。人民美術出版社接受這個建議,在同年十二月,借用阿英珍藏的底本,重印了三千冊,并請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肖華同志寫了序。肖華同志否認這本畫集是他所作,但不知出自誰手,因而這一次出版沒有署作者名字。
阿英在上海出版《西行漫畫》后,一直在探詢畫的作者究竟是誰。早在一九四一年,他從上海到江蘇北部新四軍根據地后,從一些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那里,得知畫集作者署名可能有誤。后來,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五日,阿英又在日記中寫道:“得悉肖華同志不會畫,前在滬,余所刊《西行漫畫》,實為中央紅軍宣傳部人所畫?!本烤故悄囊晃煌灸??解放以后,阿英多次同好友李克農同志談起此事,請他留心打聽。直到一九六一年這個謎才終于揭開。那時擔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的黃鎮(zhèn)同志從國外歸來,李克農同志向他提到這本畫集,開始引起他的回憶,后經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同志拿著原印本去訪問他,才證實了這就是他在長征途中,用各種各樣大小不等隨手拾來的雜色紙所作的那一束畫。但這束畫的原稿和初版時所用的照相原稿至今還不知去向。
一九六二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二十周年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五周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再次精印這本畫集。正式定名《長征畫集》,第一次署上了原作者黃鎮(zhèn)同志的名字。肖華同志修改了一九五八年本序言。另一位參加過長征的魏傳統同志,就各幅畫意回憶,題了詩。阿英同志還專為此書的編印經過,寫了《〈長征畫集〉紀事》。
一九七五年,正值長征四十周年,由于“四人幫”妄圖打倒參加過長征的一大批革命老干部,百般阻撓破壞紀念長征的活動,《長征畫集》自然也得不到宣傳。直至粉碎“四人幫”之后,一九七七年八月《長征畫集》才得以重印。這次畫面印得比任何一版都精美。朱紅色的封面,象征著革命先烈的鮮血。
《中國建設》雜志去年第十二期選發(fā)了《長征畫集》中的四幅,本期又選發(fā)了十三幅?,F在簡要地談談其中的幾幅。
《夜行軍中的老英雄》,作者談道,長征初期,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不久,就遭到數十萬敵軍包圍堵截,敵機整天騷擾。我們多在夜間行軍。有時大雨滂沱,泥濘路滑,有時翻山越嶺,十分辛勞。由于白天睡不好覺,夜行軍時,有的同志邊走邊睡著了,有的同志邊走邊碰在前面同志的背上,有的同志被后面的同志輕輕推醒,繼續(xù)前進。在這樣艱苦的情況下,年已五六十的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等幾位老同志處處以身作則。像林老,白發(fā)如銀,又是近視眼。但他非常樂觀,總是婉謝別人對他的照顧,戴著眼鏡,手提馬燈,眼望前方,器宇軒昂地前進。作者懷著深厚的敬愛之情畫下這幅畫,塑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形象。
一九三五年遵義會議上,黨中央勝利地結束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對全黨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蹲窳x大捷》這幅畫,記錄了遵義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這次戰(zhàn)役殲滅國民黨中央軍主力和雜牌部隊共二十個團,轟動全國。作者在題記中說:“遵義的偉大勝利,俘獲敵官兵數千,吃飯前的情況。”畫的左邊,紅軍在臺上講,著墨不多,但昂揚的氣概躍然可見;臺下是一群俘虜,正在諦聽紅軍宣講優(yōu)待俘虜政策,情緒興奮。關于這幅畫,作者還談道,許多俘虜兵經過階級教育,了解到國民黨反動派對他們的欺騙和壓迫,積極報名參加紅軍,有的還很快成為英勇的戰(zhàn)士。這正好說明,黨的軍事思想和政策威力大,反動派不得人心,必然失敗。
作者回憶創(chuàng)作《貴州苗家女》和《川滇邊干人之家》時的情景說,紅軍路過少數民族地區(qū)時,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一幅畫強調紅軍對老百姓也要做宣傳工作。年輕的作者走進一家干人家(干人家就是窮人家),看見大姑娘沒穿衣服,老頭訴苦說國民黨反動派怎樣欺壓他們,封建部落主怎樣壓迫他們。作者畫這幅畫,借以進行生動的階級教育。
安順場和瀘定橋是長征路上發(fā)生兩次著名戰(zhàn)役的地方。安順場是瀕大渡河南岸的一個河谷地帶,兩側高山連綿數百里。在這樣的深溝中,極易為敵人伏擊包圍消滅。反動派曾得意地叫嚷,紅軍將像當年太平天國的石達開一樣在此全軍覆滅。但紅軍以無比的英勇沖過河去,占領了渡口,隨后夾河而上,又以神速的行軍和勇猛的戰(zhàn)斗飛奪瀘定橋?!栋岔槇觥芬环?,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畫出了十八勇士渡河突擊的關鍵性時刻的情景。畫面上亂云低壓,浪濤洶涌,一葉輕舟正無畏地沖向敵人扼守的對岸,令人想見當年紅軍志吞山河的氣概?!稙o定橋》一幅,許多同志稱贊說:“這張好,這個橋用幾筆就把氣概畫出來了!”
《老林之夜》表現紅軍在原始森林里過夜的情景。作者說,這幅畫的意境他很熟悉,西北風緊,無處住宿,又冷又餓,徹夜難眠,只好坐在那里,等待勝利的黎明。作者還風趣地說:“記得我也坐在那里,懷里揣著一支畫筆,那時能找到這樣一個林子避風就算不錯了;到了草地,連這樣的林子也找不到了?!边@幅畫和《草葉代煙》,看了給人以激勵、鼓舞。
《下雪山》是寫紅軍翻越雪山之巔,在一片冰雪世界中大步下山。勝利在望,而風暴冰雹的威脅依然存在,所以戰(zhàn)士們既緊張又興奮,有的跑,有的連人帶雪地滾了下來。
《草地行軍》表現紅軍的艱苦卓絕和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說,草地的環(huán)境難以想象地險惡,但從來聽不到有同志叫苦。有的同志陷進泥潭里,爬不起來,非但不呼喊別人救,反而勇敢地對同志們說:“你們走吧!”這些場面是極感人的。正是這些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有鐵的意志,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戰(zhàn)勝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困難,取得長征的勝利。
《長征畫集》中的畫充滿著作者強烈的無產階級感情,洋溢著濃郁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由于這些畫都是在戎馬倥傯中趕出來的,沒有條件精描細繪,而是用奔放有力的筆觸,一揮而成。雖然如此,各幅畫在表現方法上的特點,作者在藝術上的探索是顯然的。例如,有些畫在技法上受西洋畫影響較大,而《翻夾金山》一幅,又保有中國傳統山水畫風味??傊堕L征畫集》既是長征的片斷記錄,又是有特色的藝術品。
一九七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