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古代戲曲目錄概述

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 作者:王瑜瑜 著


第一章 中國古代戲曲目錄概述

姚名達(1905-1942)《中國目錄學史》云:“遍辨其名之謂目;詳定其次之謂錄;有多數之名目且有一定之次序之謂目錄。曰目曰錄,皆非單獨,義本相通,故成一體。萬事萬物,莫不有名,即莫不有目錄;然多隨意編次,不成學術。獨圖書之目錄,發(fā)生甚早,發(fā)展甚速,其為學者所研究且成為一切學術之綱領也,尤迥異于其他項目,故獨成為專門之學術焉。一般簡稱圖書目錄為目錄,固非無由?!保ā稊⒄撈つ夸洝罚?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7/09332350671327.png" />我國圖書目錄之學起源甚早,至劉向、劉歆父子,已臻于成熟,其后,公私目錄層出不窮,究其首要目的,莫不欲令浩瀚典籍秩序井然,各有歸屬,便于查檢;而成熟的目錄學著作更重要的價值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究其本質,即要為學術研究服務?!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一說源于清人章學誠(1738-1801):

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校讎通義·敘》)

由劉氏(劉歆)之旨,以博求古今之載籍,則著錄部次,辨章流別,將以折衷六藝,宣明大道,不徒為甲乙紀數之需,亦已明矣。(《校讎通義·原道第一》)

古人著錄,不徒為甲乙部次計。如徒為甲乙部次計,則一掌故令史足矣,何用父子世業(yè),閱年二紀,僅乃卒業(yè)乎?蓋部次流別,申明大道,敘列九流百氏之學,使之繩貫珠聯,無少缺逸;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校讎通義·互著第三》)

章氏雖然揭示了傳統(tǒng)目錄學的重要功能,卻將目錄之學囿于傳統(tǒng)校讎學之中,不承認所謂“目錄學”的存在,他在《章氏遺書外編·信摭》中說:“校讎之學,自劉氏父子,淵源流別,最為推見古人大體。而校訂字句,則其小焉者也。絕學不傳,千載而后,鄭樵始有窺見,而未盡其異,人亦無由知之。世之論校讎者,惟爭辯于行墨字句之間,不復知有淵源流別矣。近人不得其說,而于古書有篇卷參差,敘例同異,當考辨者,乃謂古人別有目錄之學,真屬詫聞。且搖曳作態(tài)以出之。言或人不解,問伊‘書止求其義理足矣,目錄無關文義,何必講求?’彼則笑而不言。真是貧兒賣弄家私,不值一笑矣?!?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7/09332350671327.png" />姚名達對章氏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并在其著作《目錄學》中提出了目錄學的意義:“目錄學者,將群書部次甲乙,條別異同,推闡大義,疏通倫類,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之專門學術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7/09332350671327.png" />他認為:“蓋學術淵深,研究非易,舍師生口耳傳授及親身實地經驗之外,實惟書籍是賴。學術如千門萬戶,書籍更已不只汗牛充棟。將欲因書究學,非有目錄學為之向導,則事倍而功半。故分言之,各種學術皆有其目錄學;合言之,則目錄學實負有指導各種學術之責任。淺言之,將繁富雜亂之書籍編次為部別州居之目錄,使學者自求之,目錄學家之職務也。深言之,不特使書籍有一定之位置,且能介紹其內容于學者,使學者了然依南針以前趨,尤目錄學家之功勛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7/09332350671327.png" />

目錄學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一斑。而進行中國古代戲曲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目錄不但是入門的重要指南,其本身也是戲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本文便以“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為對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筆者以為,所謂“中國古代戲曲目錄”,要具備如下特征:其一,產生于我國古代,即公元1911年之前;其二,以各戲曲體裁(含院本、雜劇、南戲、傳奇)之名目為主要著錄對象,兼及作品之作者、版本、內容等信息,僅著錄散曲作品者不在其列;其三,著錄對象較為集中,且形成一定數量規(guī)模,分散分布于各類典籍者不在其列;其四,目錄編撰者及劇目著錄者的主觀動機不作為劃分依據,即無論劇目著錄屬有意或無意,均造成了保留戲曲劇目的客觀事實,這些目錄均為本文要研究考察的對象。筆者以為,由于中國古代戲曲目錄形態(tài)本身具有的復雜性,本文對古代戲曲目錄的標準僅需作大致約定,而不宜過于嚴苛,相對寬泛的限定有利于包容不同層次的古代戲曲目錄著作,得出更為科學全面的研究結論,因此本文寫作過程中會根據論題需要靈活掌握,并作出說明。

在我國古代大量的目錄及目錄學研究著作中,涉及戲曲著錄者屈指可數,戲曲??颇夸浉热舫啃恰J紫?,這與我國古代戲曲的晚熟有重要的關聯。我國古代成熟的戲曲體裁均產生于公元十一世紀之后,迄今不過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宋元之際,雜劇才成為一種較為完備的藝術樣式,并得以風行于元代,迎來古代戲曲的第一個輝煌時代;而傳奇則萌芽于宋元南戲,經過明初的發(fā)展完善,才成為流行于明清兩朝的重要戲曲樣式。而這些成熟的中國古典戲曲劇目要進入目錄著作,甚而成為一種專門的目錄則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其次,在中國古代學術傳統(tǒng)中,經、史著作的位置要遠遠高于子部和集部著作,中國古代目錄著作多以經、史、子、集為序,其尊卑高下,自可窺見。與歷來受到貶抑、不得進入“集部”的“稗官小說”(此處主要指通俗白話小說)相較而言,戲曲的地位頗為尷尬,雖可入于集部,但是被排在詩歌、散文之后,廁身“詞曲”一類,且必須位居“詞”后,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曲”更要排在抒情的“散曲”之后。更有眾多的目錄著作,著錄至“詞曲類”往往有意將“戲曲”摒而不錄,或僅存散曲、曲論著作。這些現象都充分說明我國古代戲曲目錄發(fā)展長期處于文化和學術傳統(tǒng)的壓抑之中,難以迅速完善成熟,因而現存的戲曲目錄大多停留在較低的編撰水平和學術層次上。多數戲曲目錄著錄為藏書家所為,僅著錄劇名及作者,過于簡單;部分戲曲??颇夸涬m出于熟知戲曲的文人之手,然多出于編制者的個人愛好,客觀上具備了一定的學術價值,但真正出于學術研究目的、或明確標榜為學術研究編制戲曲目錄者則少之又少,直到清代乾嘉之后,樸學之風大盛,焦循(1763-1820)、梁廷枏(1796-1861)、姚燮(1805-1864)等一批學者型文人以考據之法研治戲曲才為古代戲曲研究沾染了些許學術色彩。而從嚴格意義上講,一直到清末王國維(1877-1927)編撰《曲錄》時才明確將古代戲曲納入學術研究的范疇,在中國古代戲曲學術研究領域,王國維和劉世珩(1875-1926)、董康(1867-1947)等一批學人實開風氣之先,厥功至偉。郭英德在論及中國古籍目錄時說:“任何一部古籍目錄,都能通過其獨特的分類方式,在外部形式上展示每一部古籍在群書目錄中的位置及其價值,在內在含蘊上展示每一部古籍在文化體系中的獨特性質與功能。因此,古籍目錄實際上是以文獻著錄的面貌所展現出來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文化體系,而古籍目錄分類的變遷則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7/09332350671327.png" />對碩果僅存的中國古代戲曲目錄而言,其參差不齊的學術水平、姿態(tài)各異的著錄特征、坎坷前行但依稀可尋的發(fā)展軌跡、迂回停滯與奇峰突起的發(fā)展形態(tài),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戲曲發(fā)展史和文獻學發(fā)展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含義,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

  2.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945。

  3. 同上注,頁952。

  4. 同上注,頁966。

  5. [清]章學誠著:《章氏遺書》,民國十一年(1922)劉氏嘉業(yè)堂刊本。

  6.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6。

  7. 同上注,頁6-7。

  8. 少數戲曲目錄雖然產生于1911年之后,但其與古代戲曲目錄淵源頗深,論述中難以排除,根據論述需要進行調整,如《曲??偰刻嵋冯m產生于二十世紀20年代,但其主要來源于古代之《樂府考略》、《傳奇匯考》,需要加以考察。

  9. 郭英德、于雪棠:《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頁30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