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人的集體記憶 作者:李長安 著


院子,這種中國傳統(tǒng)民居特有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空間,使得居住其中的人們,也形成了特有的人際關(guān)系和生活方式?!斑h(yuǎn)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院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詮釋,雖然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物質(zhì)生活還相當(dāng)匱乏。

院子,對孩子們的生活和成長,影響是很深的。一個院子里差不多年齡的孩子,一早起來一起背書包去上學(xué),放學(xué)自然相邀一起回家。回到院子里,各自搬出小桌小凳,在一起做作業(yè),不懂的會互相幫助。

最開心的是在一起玩游戲,女孩子們跳皮筋,扔沙包;男孩子們抽陀螺,打玻璃球,捉迷藏,逗貓玩狗……沒有院子,孩子們是玩不到一起的。

一到學(xué)校放假了,大人們根本不用擔(dān)心,孩子們都有伴,大的帶小的,只需叮囑不要跑到街上去就可以了。院子里的爺爺奶奶,到時(shí)候還會提醒大些的孩子:“該煮飯了?!?/p>

孩子們天天在一起,扯皮打鬧是常有的事,但誰要是霸道耍賴、自私撒謊,是不會有伙伴和朋友的,是會被蔑視和拋棄的。孩子們常常會有的一些不良品性,在游戲之間,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會被降到最低的程度。

孩子們在院子里,每天見到長輩,都必然要打個招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跑到別人家玩,進(jìn)門首先就要叫人。禮貌,對院子里長大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自然的養(yǎng)成。誰家大人中午臨時(shí)回不了家,孩子們在隔壁鄰居家吃一頓是常有的事情。

院子里出生的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慢慢長大,而院子里生活的大人們,這種中國傳統(tǒng)民居對他們的影響也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天,院子里的樹木發(fā)出了新芽,一片嫩綠;姹紫嫣紅的鮮花散發(fā)出幽幽香氣,鳥叫蟲鳴,院子里增添了生機(jī)。

夏天,各家都喜歡把小飯桌抬到院子里自家門前,一邊吃飯,一邊聊天。男人們好喝酒的,會邀到一起喝上兩杯,孩子們也會端著自己的碗,跑到鄰家飯桌上夾兩筷子別人家的菜。

入夜了,院子是納涼的好地方。各家各戶搬出竹凳、躺椅,鋪上涼席,習(xí)習(xí)涼風(fēng)中,泡上一壺茶,細(xì)細(xì)品飲。孩子們躺在席上,數(shù)著天空中的星星,慢慢進(jìn)入夢鄉(xiāng)。夏秋之夜,可以看見明亮的月亮,不論它是個鉤,是半個圓,還是滿月。

白天,上班的人們都走了,院子里的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拉著家常,帶著孫兒。太陽東升西落,老人們可以追著陽光,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

一個院子里,誰家?guī)卓谌?,在哪里上班,相互都清清楚楚。所以,即使是大白天開著大門,只要是來了陌生人,院子里的人都會問上一句:“找哪家?”“找哪個?”一般小偷是不敢輕易入內(nèi)的。

院子里只要有人,你出門去買個菜、打個醬油醋什么的,根本不用上門鎖,打個招呼,你放心去。

平日里你家晾個衣服、曬個被子,你可以放放心心地去上班。只要院子里有人在,下了雨也沒關(guān)系,回來后衣服被子肯定在鄰居家收著,甚至是曬在院子里的煤球、煤巴,也會有人幫你蓋好。

院子里,誰家吵個嘴、鬧個架,一般別人是不會管的,要是打孩子打得厲害了,鄰居肯定要出來勸阻制止的。

誰家炒了菜,會滿院飄香,會知道你家今天吃什么菜。關(guān)系更好一些的,張家做點(diǎn)什么好吃的,會給李家端一碗來;李家有什么好吃的,也會給張家送一盤。

做飯時(shí),忽然發(fā)現(xiàn)缺鹽少醋了,到院子里哪家去抓把鹽、倒碗醋,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院子里,誰家有個婚喪嫁娶的事兒,不用專門打招呼、下請?zhí)?,一般都會主動上門隨個禮、幫個忙,即使不送禮,也會送上幾句吉祥話。

誰家的老人身體不適,院子里的鄰居只要知道了,一定會上門看望;誰家有病人了,招呼一聲,一定會有人搭把手送到醫(yī)院。院子里,人與人、戶與戶之間的這種和諧關(guān)系,是由院子這種傳統(tǒng)居所特有的時(shí)空特性決定的。

院子,給那個年代的百姓,留下了太多的回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