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詠
祖詠(699~746),字和生,洛陽人。祖詠善于寫詩,詩作多描繪山水風(fēng)光和歸隱生活。他艱難地踏上仕途,卻遭貶官,于是歸隱汝水。朋友王維曾給他寄詩說:“結(jié)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從中可以看出祖詠一生的漂泊和不得志。
望薊門
【原文】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1]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注釋】
[1]三邊:在古代,幽州、并州、涼州被稱為三邊。詩人在詩里指當時的東北、北方、西北的邊防地區(qū)。
【譯文】
一到燕臺遠望塞外觸目驚心,漢兵營里號角喧天戰(zhàn)鼓隆隆。萬里荒原積雪皚皚寒光閃閃,三邊曙色軍旗高懸獵獵飄動。沙場烽火遮蔽了胡地的日月,渤海和燕山簇擁著重鎮(zhèn)薊城。年輕時雖未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愿學(xué)終軍向君王請纓。
【鑒賞】
該詩是一首借古感今的優(yōu)秀之作,當時的祖詠是一個在范陽的游宦?,F(xiàn)在位于北京西南的幽州在唐代是東北邊境的重地,主要防范契丹。唐玄宗開元二年,朝廷就曾任命并州長史薛訥為黃門三品,統(tǒng)兵抵御契丹;開元二十二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又殺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該詩約作于此二十年間。
第一、二句使用了一個典故——燕臺。它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筑,用來招攬賢才,在詩里指代燕地的平盧、范陽一帶。面對久負盛名的邊塞重鎮(zhèn),詩人剛到此地便被其天地的遼闊、山川的險要所震撼,生發(fā)出無限豪情。但他真正“驚”的,是陣陣笳響鼓動所昭顯的軍隊的威武氣勢。
第三、四句中,詩人將目光放遠、放高,挖掘心“驚”的原因。極目遠眺,連綿萬里的積雪反射寒光,感覺仿佛一切都變得模糊了。朦朧中,詩人只看見那旗幟高懸半空,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軍營的氣勢。
第五、六句著力描畫了一種雄闊的意象——遠處的烽火連著月光,天邊的云團擁著邊城。在邊境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軍人的豪邁之情也隨之而生。
最后兩句卒彰顯志,表達出詩人投筆從戎的意愿。